苏轼写的最著名的一首诗(苏轼醉了提笔写诗一首)
#21天图文打卡挑战(第二期)#
用一个词来形容苏轼,你会说什么?我以为可爱。且不说他的博学与才艺,单单他的性格,就有很多让我们感觉亲切。比如天真烂漫、淳朴自然,诙谐幽默、豁达超然、狂放不羁。
和他在一起,你会感到快乐。因为他是生活的乐天派,他是老百姓的朋友。他说过,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他不仅为百姓办事,更愿意和他们在一起,没有一点架子。这是在徐州求雨归来的情景。
其实何止在徐州呢,他到哪都愿意和老百姓在一起,与民同乐,潇洒不羁。
《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这首诗写于苏轼到杭州做通判的第二年,熙宁五年即1072年的三月,
牡丹园
当时的杭州太守是沈立。三月二十三日苏轼跟随太守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圃中赏牡丹。据说那里的牡丹特别多,有千余株,种类达几百种。
那天是赏花盛会,太守与众人
“酒酣乐作,州人大集,金盘彩篮以献于坐者,五十有三人。饮酒乐甚,素不饮者皆醉。”
人们真是玩得太嗨了。吉祥寺内张帷布幕,管乐其中,百面锣鼓响声如雷,乐师们一遍遍演奏《凉州》曲。场上不断有人向沈立、苏轼献上盛开的牡丹,以金盘彩篮载牡丹献花者竟有五十三人之多。
吉祥寺
好多人都醉了。在回来的路上,也许他们在游行吧。“自舆台皂隶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大大小小的官员差役每个人都头上插花,周围有数万人观看。
人老簪花不自羞
而其中最显眼的是位老者。
人老簪花不自羞他人老了,还把鲜花戴在头上,却看上去一点也不害羞。簪(zān)花:在头上插花、戴花。
这老人是誰呢?沈立?1007—1078,北宋水利专家、藏书家。《河防通议》是我国河工技术最早的著作。具有藏书之名,史称:历阳沈谏议家,昔号藏书甚多者。当时已65岁了。苏轼,1037年生,当时35岁了。他在38岁时就说出了“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或许兼而有之吧,或者队伍中的老人吧。
苏轼
花应羞上老人头倒是花儿应该为自己在我头上而害羞。
羞:难为情。
这前面两句是写簪花之趣。虽然当时依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其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簪上了老人的头,这就无形中增添了不少情趣。
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堪称妙语。同时说明苏轼沈立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这两句让花活了,人更活了。也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体现了与民同乐的崇高境界。
牡丹
醉归扶路人应笑赏花醉归,相携而行,沿路引得路人哄笑。扶路意思是相携于路;沿途。这句典化自
《晋书·谢安传》载:羊昙,谢安之甥,为谢安所爱重,谢安死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因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
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牡丹
诗的两句是写苏轼和太守等人醉归而路人围笑的场景。第四句化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帘子卷上,或者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围观的群众足有数万人之多。这是一个多么盛大的场景呀。
这首诗前两句的老与羞的反复,构成了回环往复之美,突出了自己的情趣,狂放不羁,享受生活的美感与自在。而后两句,巧妙的化用了《谢安传》与杜牧的诗句,强化了与民同乐的氛围,使主旨深化,有很强的感染力。
苏轼
这就是苏轼和他的《吉祥寺赏牡丹》,率真,放达,自在,永远与人在一起,这也许就是我们喜欢和爱戴他的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