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新认识(死亡率高达50以上的脓毒症)

脓毒症新认识(死亡率高达50以上的脓毒症)(1)

图自:Soogif

“秋风起,蟹脚肥,菊花开,闻蟹来。”螃蟹虽味美,但食用需当心。

2016年,温州一家医院接连诊治了四例感染海洋创伤弧菌的患者,其中两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原因竟是食用螃蟹被感染。[1]

一、致命的海洋创伤弧菌

“海洋创伤弧菌”简称“海洋弧菌”,医学上称之为“海洋源性创伤弧菌”。它是一种嗜盐菌,自然生长在温暖的海水中。

○ 感染途径

创伤弧菌的感染途径有两种,一是“病从口入”,即消化道感染,二是皮肤伤口的直接接触感染

在海边生活或游玩,很容易接触到创伤弧菌。它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感染人体,比如游泳时或处理生海鲜时;也可以通过食入被污染的海鲜而感染。

○ 感染后果

被感染后,主要出现三种发病类型:胃肠炎、创伤感染及原发性脓毒症,其中仅胃肠炎不需要住院治疗。

大多数人经消化道感染后,病原菌进入胃肠道,迅速通过消化道黏膜入血,很快就爆发脓毒症

症状表现为突然高热、寒战、休克以及典型的皮肤大疱,斑丘疹、荨麻疹、红斑、蜂窝织炎等,并且病情进展迅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50%以上。[2]

皮肤有创口、直接被感染的人,会表现为肢体局部的皮肤、肌肉坏死等,也会迅速发展为继发性脓毒症,危及生命、需要截肢。

除此之外,感染创伤弧菌还有罕见的病例报道,包括创伤弧菌性肺炎、扁桃体炎、脑膜炎、子宫内膜炎、骨髓炎、心瓣膜炎等。

二、肝功能不佳,需格外当心

肝脏是机体的物质能量、毒物代谢中心,它在机体的防御和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体发生急性炎症时,肝脏可以合成并释放各种细胞因子、蛋白等,并且具有清除内毒素、细菌等功能。

肝脏还有其他很多功能,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肝功能不好,比如慢性肝病、肝脏功能显著下降,是造成感染后果更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 这些人也需更警惕:

长期酗酒以及身体虚弱、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也容易发生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

患有血色病的患者,由于铁代谢不正常,会影响创伤弧菌的增殖,也是会发生创伤弧菌严重感染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避免感染

○ 接触海鲜时需注意:

处理海鲜时戴上手套,使用专业工具,避免扎破皮肤;

加工海鲜时,确保烧熟、烤熟、蒸透、煮透,以达到消灭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的目的。

○ 海边游玩时,伤口处理要当心:

在海边玩耍皮肤被划伤,应尽快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并将伤口的血液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最后用酒精、碘酒等给伤口消毒。

如果伤口比较小,消毒后可以不包扎,每天观察伤口情况,一般2-3天后伤口就会逐渐愈合。一旦出现红肿、发痒或身体其他部位任何不适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如果伤口特别大,被扎伤后皮肤颜色变深、流血过多,也应该及时就医,就医时告知医生相关经历,以免耽误治疗。

四、吃蟹还需注意

○ 螃蟹虽然味美,有这种情况不建议食用:

1. 对甲壳类食物过敏等人群;

2. 自制腌蟹、醉蟹有风险,需谨慎食用,最好不吃;

3. 对痛风患者来说,螃蟹和酒不宜同时食用。

螃蟹的嘌呤含量属于中等偏高,长期尿酸升高在关节部位形成尿酸盐结晶,导致关节痛风发作;酒也是引起尿酸升高及痛风发作的原因。

如果曾经有过痛风发作,螃蟹和酒的搭配容易引起痛风复发。痛风患者病情稳定时,逢年过节可以少量吃蟹,经常吃则会引起血液中的尿酸升高。

脓毒症新认识(死亡率高达50以上的脓毒症)(2)

图自:Soogif

○ 一吃蟹就拉肚,原因可能是这些:

1. 螃蟹没有煮熟,带有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卵;

2. 对蟹肉、蟹黄过敏或不耐受;

脓毒症新认识(死亡率高达50以上的脓毒症)(3)

图自:Giphy

3. 一次食入量大或同时食入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消化不良;

4. 从中医的理论讲,蟹属于寒凉食物,脾胃功能差、体弱的人吃了容易腹泻。

○ 海鲜食用需当心:

换季气候交替,容易生病,秋季又是收获季,水果生鲜、食物品种多。在食用海鲜时应注意:

食材加工处理注意卫生,海鲜烹饪应烧熟煮透;

饮食要节制,忌暴饮暴食大量饮酒,避免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痛风等;

海鲜不宜与含鞣酸丰富的食物同食,如柿子,石榴等,容易导致恶心、呕吐、腹痛等;

如果是过敏体质,吃海鲜时也应多当心。

参考文献:

[1]www.jksb.com.cn/html/news/hot/2016/0620/99330.html

[2]healthjade.net/vibrio-vulnificus/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和睦家医疗”官方微信服务号:unitedfamily。

本文专业内容指导

脓毒症新认识(死亡率高达50以上的脓毒症)(4)

杨斌 天津和睦家医院 妇产科医生、副主任医师

著作权归和睦家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