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风雪半身伤半句别恨半心凉:半条棉被因细微

半身风雪半身伤半句别恨半心凉:半条棉被因细微(1)

文丨张未末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9月18日,在机关党委统一组织下,我们参加了“光影铸魂”电影党课主题党日活动,观看了由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拍摄的主旋律电影作品《半条棉被》。

故事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时期,3名与部队失散的女红军,在湖南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被当地老百姓收留,临别时将唯一的被子剪下半条送给老百姓的感人事迹。故事简单而朴实,在现实中,三位女红军甚至都没有留下姓名,但故事的内涵悠远而深刻。

影片在叙事上非常精彩,很好地把握了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的平衡。开场便是充满硝烟的战场和刺绣棉被的场景交替切换,迅速地把第五次反围剿的大背景和全片的主要线索“棉被”进行了清楚的交代。棉被在影片中,从作为个体的寄托(董秀云寻找丈夫的线索),再到作为军民鱼水情的标志(剪下半条留作信物),最后到作为信仰的旗帜(王秋兰高举棉被吸引敌军),几经升华,担负起了影片核心意象的表达,将主题主旨完美地诠释了出来。

影片的矛盾冲突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里的矛盾有一条主线,就是红军与人民的关系。最初,红军到来,村里敲锣打鼓喊着“过兵了”,纷纷逃出家去,徐解秀看着三位女红军,怯怯地递上了钥匙请她们进屋,但红军没有如传言中的“仗着有枪就抢掠”;之后,徐解秀一家放下了戒心,但村民们依旧认为红军烧杀劫掠,直到抓住了两名冒充红军放火烧屋的国民党,这一误会得以解开。红军战士还凑钱帮助被烧屋的村民,村民们更是感动;再往后,村民主动为红军送上粮食,而且之前被俘的国民党父子兵也受到感化,加入了队伍。这一前一后的情感变化,也正是《半条棉被》所要展现的军民鱼水情。

影片在细节上最是能打动人。红薯这个形象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一是挖红薯,董秀云一行队伍在泥泞的土里刨出来一块小红薯,很自觉地在一旁码上了几文钱;二是分红薯,三位女战士都舍不得吃一块完整的红薯,而是装上盆分给整个队伍;三是吃红薯,战士们吃红薯也秩序井然,并且连连夸赞好吃,种种这些都体现着刻在骨子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彰显着人民军队的精神力。此外,董秀云给师长的一包药,师长把他放在了装最重要东西的口袋里,而师长牺牲后,董秀云将药用在了徐解秀的孩子身上,使他很快康复,让徐解秀真正感受到了红军的温暖。

影片的戏剧张力在后期爆发得恰到好处。廖小湘修好电台后,很快收到了上级指示,要求二十一师掩护红军主力,保护运输补给人员。可事实上,二十一师早已打得不剩几个人了,董秀云直白地表示自己只想多救几个人的初心后,更多的人表达了自己对改变中国现状,拯救整个国家的理想和期许,这只捡起来的队伍逐一表态坚决完成命令,即便腿瘸眼瞎、弹尽粮绝,但精神确实熠熠生辉。村民们也为这只红军队伍祈祷,从徐解秀一人、到一家、再到整个村落,直至他们的祈祷迎来了雨后彩虹。

《半条棉被》的观影给我个人以极大震撼。对于成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我们缺乏革命战争年代的真实感受,而这部影片对“苦难辉煌”的呈现,有助于我们去主动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认真思考长征精神和红色基因的关系,深入理解长征的胜利和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处在伟大变革时代,我们必须从先烈的精神中汲取能量,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方能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