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孟子性善论的理解:为什么会有善恶论
我认为从人性、制度、文化综合角度考虑,人性善恶是并非一成不变,某种制度与环境,人性的恶是不断膨胀,某些制度下人性的“善”被发挥的比较好,即人性双重论。
为什么会有善恶论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明确地到了人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外的精神生活中存在善恶。人性的顿悟,智慧的产生,使得精神生活被创造出来。
在资源充足的优质生活环境中,智者开发愚者,愚者有接受善意的,有不接受的,不接受的就会对物质过度需求,而不知足,从生活中诞生恶意。
在资源稀缺的恶劣环境中,勤劳勇敢的人不断克服困难,甚至寻找更适合居住的地方,形成新的文明。这些聪明的人在移动中遇到同样聪明的部落,形成共同的族群。而其它异族则养成其它习性,构成一种恶劣的竞争威胁,靠着掠夺过日子。从环境中诞生了恶。
人性恒久不变,但其中善恶交互又相互影响制约,福祸相依,善恶亦如此。
老子提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中解释自然之道的循环变化。“有名万物之母”,一旦命名为“善”,就存在“恶”的循环。善恶并存。
正如“否极泰来”中讲述的天地属性,天是要上升的,地要下降,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存的空间出来,万物就生于此运动之中。
如果没有天或者地的任一个,空间都会不复存在,所以当哲学理论中给善命名的时候就发现了恶,这样才会存在完整的人性。
孟子与荀子的观点不同时代对于善恶理解基于自我经历。对人性善恶的研究来自我经历对照当前社会管理制度、文化。孟子、荀子,甚至唐代的刘禹锡都是大彻大悟后而撰写的观点。
那么为什么孟子与荀子的思想会截然相反呢?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有关系,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五经》本质上就是治理乱世的思想。
《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乐》广博易良,《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
1.孟子
诸侯割据、天下纷争,老百姓的生活肯定也得不到保障。很多君王采取的“吊民伐罪”的政策,所以会从道德文化角度管理新占领的城池。
这里首提孟子,因为他是战国时期以“仁义”为外交思想的儒家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以“民本”、“仁政”为主要内容。所以孟子很容易被大家推举成为“宣讲者”。很适合巩固当时的乱世管理。
提出“性善论”可以引导民众向善,控制恶的增长,从而控制好人性的躁动。所以在乱世之中需要引导众人向善比起走向严酷的法制更好。认为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些就成了孟子乱世治理的大计。
孟子批判“利”引起的斗争,不强调因为要去占据更多利润而影响到天下受苦。这些思想又比较符合商朝与周朝最初提出的“重农抑商”的思想,重视自给自足的思考,抑制因为争抢利润而随意放弃家园的交易行为。
2.荀子
荀子所处的时期天下趋向统一。孔子曾经尝试在文化、管理、人性较为稳定的小国讲授《五经》和“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所以,荀子人性本恶是研究孔子的实践理论后,发现把儒家思想用在和平的地方作用是相反的。给一个和平的国家讲《礼》《乐》,人们就会贪图享受,而坠入了愚智。
荀子通过思考,并没有马上定义人性本恶,而是研究人性中的“利与义”。他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他的思想可以预见后来几千年和平时代的人性观念。存在于“利与义”的善恶之间。
所以严格的讲,荀子也是人性双重论者。
从荀子的利与义讲到现代社会的“利己”与“损人”“利与义”在现代来讲是有界限。全球化的过程,我们能看到一些国家通过交易发展自身经济的成功。所以人性的善恶有了更多因素的制约,包括科技、全球大环境、市场经济,甚至太空探索。
从人性内在来看,“占有”与“利己”,这些都是中性的,因为我们总是要利己的。什么时候会变恶呢?就是占有欲占了上风,去“损人”了。这就是道德标准的起源。
从人性外在环境来看,今天我们讲全球经济化,中西文化正在走向趋同,全球人类走向一个共同的标准上,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基本都是一致的。文化需要有大方向,当我们需要杜绝那些败坏的事情,如食物安全,就需要建立新的制度。这样就从文化、制度去了解并制约当前社会的人性了。
市场本身就有很多无形的关键词因素,包括价格、信用等。交易的本质是流通,流通就需要创造与使用。所以很多时候看似交易被堵塞了,其实是在为下一个自给自足的创造带来机会。比如半导体的竞争。
科技与太空将是未来把人的概念继续扩展的重要一步,比如外星文明,甚至近在眼前的火星探索。每一步走将是人性外在环境的扩展。
总结:道德问题掩盖不了制度
只有足够的环境,人性才能承载更多的空间,无论善恶,都可以循环可变。反之,如果没有好的内在与外在环境,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人性将会固定在一个方面很久,造成毁灭。
善恶并不是一成不变,在我们内心是善恶相依的,所以要学习更清晰看待问题,当“占有欲”处于上风的时候就要识别出来并及时的管理好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