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校解读(六)(新进展新方法新机制)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农业大省四川,坐落着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四川农业大学。多年来,学校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到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今年以来,学校多个教授团队、课题组聚焦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取得多项科研新进展,一起来看看吧!

四川农业大学揭示水稻基因组中的"隐藏"变异

2021年5月28日,四川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研究所李仕贵/钦鹏教授团队联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梁承志研究员团队在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an-genome analysis based on 33 high-quality assemblie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hidden genomic variations in ric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水稻基因组中的"隐藏"变异。

6月16日,该论文被列为世界学术组织“Faculty Opinions (原F1000Prime)”推荐论文,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植物学专家JimingJiang教授评论指出了该项工作为基因组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新资源,也将很好地促进水稻育种。

四川高校解读(六)(新进展新方法新机制)(1)

四川农业大学在彩色小麦富硒机理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2021年4月,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蒲至恩教授课题组关于彩粒小麦微量元素硒与花青素间互作机制探究成果“Selenium and anthocyanins share the same transcription factors R2R3MYB and bHLH in wheat”在国际知名期刊Food Chemistry上在线发表。

该研究发现花青素合成关键转录因子R2R3MYB和bHLH表达水平较普通小麦高是彩色小麦硒吸收效率高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了彩色小麦富硒可能是R2R3MYB和bHLH在转录水平上共同调节花青素生物合成和Se代谢的结果,成功验证了硒与花青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为培育富硒富花青素的小麦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川高校解读(六)(新进展新方法新机制)(2)

四川农业大学在作物次生代谢与抗病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2021年4月,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王强教授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上发表了题为Rice contains a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 associated with production of the casbane-type diterpenoid phytoalexinent-10-oxodepressi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团队关于水稻萜类次生代谢与抗病研究的最新成果。

该研究成功鉴定了水稻中的第三个植保素合成基因簇c7BGC并全面解析了其在ent-10-oxodepressin生物合成的生物学功能,为水稻抗性育种和化学防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及调控靶点。

四川高校解读(六)(新进展新方法新机制)(3)

四川农业大学揭示Myb10-D提高小麦PHS抗性新机制

2021年3月2日,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中心王际睿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New Phytologist发表题为“Myb10‐D confers PHS‐3D resistance to pre‐harvest sprouting by regulating NCED in ABA biosynthesis pathway of wheat”的研究论文,证实Myb10-D通过激活NCED转录调控萌发,增强小麦收获前发芽(PHS)的抗性。

该研究表明,Myb10-D通过增强ABA生物合成来延缓小麦的发芽,从而赋予小麦PHS抗性。Myb10-D过表达植株的谷物颜色和野生型有异,有助于选择耐PHS的白色谷物小麦品种。

四川高校解读(六)(新进展新方法新机制)(4)

四川农业大学开发出提高籼稻米口感的新方法

2021年2月,国际农林科学知名主流学术期刊FOOD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来自四川农业大学任万军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Correlation of taste values with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Rapid Visco Analyser profiles of 36 indica rice (Oryza sativa L.) varieties”。

该论文通过对36个籼稻品种分别在四川、云南、贵州地区机插种植后的化学成分、RVA值(凝胶化水平)和食味值的测定分析,阐明三种食味评价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该研究为今后快速准确地评价籼稻米的食味品质,提高水稻机插栽培的优质潜力提供了良好方法。特别是为建立西南地区高食味优质丰产且适合机插栽培的杂交籼稻品种筛选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四川高校解读(六)(新进展新方法新机制)(5)

四川农业大学在水稻纹枯病抗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1年2月18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四川农业大学郑爱萍教授和李平教授为通讯作者题为“Identification of rice (Oryza sativa L.) genes involved in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via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的研究论文。

水稻纹枯病(Sheath blight disease)是水稻生产中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的损失。该研究通过多年多点对搜集整理的259个水稻品种(含高抗纹枯病的地方品种资源)进行苗期、分蘖期、穗期纹枯病关键发生时期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OsRSR1和OsRLCK5可通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系统调节ROS平衡以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该发现可为水稻纹枯病抗性分子育种提供新思路。

四川高校解读(六)(新进展新方法新机制)(6)

四川农业大学在玉米抗旱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1年1月,国际著名学术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线发表了玉米研究所的研究论文“A 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 acts as a negative regulator for the maize drought stress response geneZmNAC48。博士研究生毛燕和副教授徐洁为共同第一作者,卢艳丽教授为通讯作者,四川农业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该论文报道了在玉米耐旱分子机理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新进展,干旱是影响玉米生产的最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

研究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一直是玉米抗逆生物学研究的前沿热点。研究结果拓展了玉米应答干旱胁迫的基础理论,为玉米抗旱及抗逆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川高校解读(六)(新进展新方法新机制)(7)

长期以来,四川农业大学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初心,以“立德树人、强农兴农”为己任,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粮食安全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将鼓舞着川农大在新时代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一流农业大学,为决胜全面小康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欢迎关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官网、植物科学最前沿公众号、植物研究进展公众号、川观新闻、BioArt植物公众号植物微生物最前线公众号、中国生物科技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