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是谁的后人(三槐王氏两大疑案阐述)

三槐堂王氏,自起源之日始,就产生了二大疑案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混乱不清大家各执一辞,引经据典,辨得不亦乐乎不仅王氏家人,以至于外族人士也参与其中看今天的网络,有关两大疑案的文章,真的是让人眼花瞭乱作为一个研究三槐王氏多年的本家人我也来凑个热闹,用我的眼光,来看三槐王氏这两大疑案也许,能给诸君有所启发,仅作参考,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三槐王氏是谁的后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槐王氏是谁的后人(三槐王氏两大疑案阐述)

三槐王氏是谁的后人

三槐堂王氏,自起源之日始,就产生了二大疑案。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混乱不清。大家各执一辞,引经据典,辨得不亦乐乎。不仅王氏家人,以至于外族人士也参与其中。看今天的网络,有关两大疑案的文章,真的是让人眼花瞭乱。作为一个研究三槐王氏多年的本家人。我也来凑个热闹,用我的眼光,来看三槐王氏这两大疑案。也许,能给诸君有所启发,仅作参考。

那么,三槐堂王氏的两大疑案是什么呢? 1、、三槐堂王氏上溯源流到底是琅琊呢、还是太原? 2、三槐王氏的始祖是王祐,还是王祜?

下面,就这两个问题,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三槐堂王氏上溯源流

三槐王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同属于周朝灵王太子晋的后裔,这是目前三家王氏的共识,也就是说,这三家本就是一家,出自姬姓,包括京兆王氏(毕公高之后)。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因宰相王旦受荫封,而追祖到王言,这是历史事实,已经成为定律。不再持有异议。余下的,就是三槐王氏始祖王言的父亲是谁呢?

由于,所据不同,而行成了多种说法,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

(1)、三槐王氏出自于琅琊,三槐堂远祖王言,是唐昭宗宰相王抟四子,持这说法的,如:王庸敬修撰的《王氏通谱》、王国栋修撰的《王氏宗谱》,还有《三槐王氏通谱》《三槐王氏宗谱》。《王氏通谱》载:三槐派自唐滑州黎阳令言始。其所自出,系载琅琊派中。言因禍占籍魏州莘亭县;《三槐宗谱》凡例,三槐王氏系出琅琊。《三槐王氏宗谱》附王国栋“修谱辨异”曰:三槐王氏,系出琅琊,唐季,黎阳令讳言者,避难居大名,隐其宗望,然吾祖黎阳令系丞相抟之子。

(2)、三槐王氏出琅琊的第二种说法:三槐王氏出自琅琊,起源于唐代,是莘县尉王练的后代,王言为王练的六世孙,根据《初撰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方则,光禄卿,再传至练,为莘县尉,遂徙莘,历数传,至言公,令黎阳。

现代莘县人杨巨源先生也持此看法,还列出了世第表:46、王仲舒,字闵中,赠散骑常侍;67、王练,为莘尉,遂徙莘;48王玙;49、王玙;50、王及;51、王岁;52、王乾。

(3)、三槐堂出自琅琊的第三种说法:三槐堂出自琅琊,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代,清代王庆洪修撰《延政王氏宗谱》,以及重庆巴南区南龙乡《王氏族谱》以及《豫章王氏谱》都有记载。《王氏族谱》小引云:稽我王氏——至羲之公,徙居会稽山阴县,十数传到佑公,以直道不容于时,尝手植三槐于庭。《豫章王氏家谱》载:第三十六世 羲之,字逸少[公元303一361],述公之子,中弟令,子孙甚繁,不及细载,幼攻经史,笔精入神,晋时称铁划艮勾,性爱鹅,为道士写道德经,笼鹅以去召史尚不就。生子一:献之。

(4)、第四种说法,是三槐堂王氏出自太原,这种说法最早出自范仲淹为王质所写的《尚书度支郎中充天章阁侍制知陕州军府王公墓志铭》,文中提到:其先太原人。

(5)、三槐王氏来源于太原祁县王氏分支,为河汾龙门王氏之后。是隋朝大儒文中子王通后代。这种说法记载在清康熙河南新密〈三槐王氏族谱〉、嘉庆江苏吴江〈太原王氏皋桥支谱〉清王钟等修〈王氏三沙统谱〉。

(6)、第六种说法,是说三槐堂始祖王言,是王乾之后,见于〈王氏世谱〉中,内载一篇元人赵孟頫所作的《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记略》书中载:王祜,字景叔,大名莘人,周灵王太子晋之后了,曾祖乾。

通过以上几种说法可以看出,由于,宋朝时期三槐王氏家谱的缺失。使人们无法看清三槐王氏的真实面貌。从而引起了众多的说法与争议。出现这一结果,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朝代更替,战争频繁,家族迁徙,还有王氏各个支系的衰亡使然。

许多学者与研究人员都清楚,三槐王氏的相关家谱与历史资料,到金、辽、元时期,几乎荡然无存。后人研究三槐王氏,多从明、清时期的谱谍开始。

由于中间跨度的时间较长,加之,明、清以及之后所形成的谱谍,在书写中无法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大家各执一辞,人云亦云。即使今天看来,有些家谱也让人感到荒涎不经。

那么,研究三槐王氏的途径真的就无解了吗?当然不是。俗话说,凡经过之处,必有遗迹。

研究三槐堂王氏,当然还得从三槐堂鼎盛的宋朝时期开始,毕竟,那个时间段,无论历史,还是当朝名人,都为三槐王氏留下了点点滴滴。

我们先抛开以谱制谱的观念。辩证地从以上六点说法中,拔开迷雾,寻找蛛丝马迹。

清朝王国栋在他的《王氏宗谱》中,开篇就说,王言,抟四子也。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宰相王抟只有三子,即王倜、王倓、王伦。新唐书的编写,本来就是因为,《旧唐书》在编写中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甚至有很多错讹之处。那么,《新唐书》在重新编制中。还会承袭吗?当然不可能。古代文人,他们对于文字的功夫,是极善于推敲的,更不要说,编制历史这样的大事了。

简而言之,王言,是王抟四子,可信度极底。更缺少相关依据。

王庸敬在他的《王氏通谱》中也持这种看法,但他们在《谱》的内容上,却大相径庭。相去甚远。

有人为了佐证这一说法,还拿来了桑维翰的《题黎阳公像赞》:公之先系出太原,嬴秦乱离,避居琅琊,后遭蓝田之祸,遂占籍东京。此人还说,核之史鉴,唐光化三年六月,丞相抟赐死蓝田驿,是蓝田之禍,别无他人。

他还把自己家族的源流列于下:王氏之先,晋丞相导,导九世孙褒,江陵陷,奔后周,封石泉公,家渭南,为石泉王氏,褒十二世孙抟,相昭宗,封鲁国公,遭蓝田之祸,其子言遂占籍魏郡之莘亭。

近期,还看到一部《泰和灉江王氏家谱》,其中记载:唐末宰相王抟的四个儿子是,倜、倓、伦、亿。亿,仕皇帝侍从,官门下侍郎。他们认为这个王亿才是宰相王抟的第四个儿子。你们去争吧。反正我不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几本谱子。相信你就更乱了。

关于三槐堂王氏始祖王言是起源于唐初莘尉王练之后。根据明朝王友谧于嘉靖二十二年撰修的《开沙王氏族谱》源流序记载:俭公数传至褒公,生鼒,鼒生弘让,弘让生方则,再传至练,为莘县尉,历数传至言公。

我们再看看持同一观点的杨巨源在他的《三槐王氏一线传承情况概述》中的描述:王褒生王鼒,鼒生弘直,弘直生方庆,方庆生难得,难得生王宠,王宠生仲舒,仲舒生王练,王练生王玙,王与生王及,王及生王岁,王岁生王乾。

下面是杨巨源先生的总结:王言出任滑州黎阳令,遂携家自渭南迁居大名府莘县,史家多认定王言是莘县三槐王氏的始迁祖,但王言定居于莘可能与武则天时期王练迁莘有关。见《槐荫千秋》。

暂不说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有多离谱。仅用“可能”一词,就能定性吗?

第三种说法就是王言为王羲之支系。王言为王冕之子说,我就不浪费口舌了,我把该谱王羲之到王言的世系列出来:王羲之—王献 之—王靖之—王恒之—王安之—王大之—王清—王猛—王缮—王弘—王明—王御—王易—王彦超—王知仁——王昕—王冕—王言。大家可以去看《晋书》、《唐书》就明白了。

第四种说法是,三槐堂出自太原,这种说法来源于范仲淹为王质所写的《尚书度支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知陕州军府事王公墓志铭》:公讳质,字子野,其先太原,曾、高占籍大名,因为,这一说法不具体,我们先暂时先把这一说法放置一边。

下面我们看看第五种说法,三槐王氏是太原祁县王氏分支,河汾龙门王氏之后,是隋末文中子王通后人。持这一说法的王氏谱比较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先看看《三沙王氏总谱》其世系是:王通——王福郊——王元暕——王景肃——王政——王仲舒——王哲——王言。这里把王言说成了王哲之子。

第六种说法是说:王言是唐代人王乾之子。持这一说法的依据是赵孟頫所作的《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记略》。

针对四、五、六三种说法,第四种几乎没有意义。因为,三槐堂起源本来就二种说法,不是琅琊,就是太原。

我认为,关键是第五种与第六种说法。三槐王氏是太原祁县,河汾龙门王通之后;王言是唐代人王乾之子。这两种说法有没有依据呢?我们来看看相关资料:

根据宋朝宰相冠准所写〈后唐故鲁国公王彻神道碑铭〉载:公讳彻,字文通,谥文荘,年五十有四,生于后梁开平二年,卒于后周显德六年,殁于正寝,明年十一月有三日葬于陶丘。先世龙门之河汾人,后汉父讳言,位莘令,有善政,子孙家于莘。龙门河汾之说看来,还是有与赵氏相同的论述。

我们再看看宋朝大儒朱熹的〈三槐王氏世宦年谱〉:予考三槐王氏之源,自三代得姓而至汉唐,其岁月之久,兹不繁赘。姑以王乾公,始生于唐宣宗己巳二年三月二日卯时,僖宗中和四年十一月,从讨黄巢功,授忠显校尉至昭宗龙纪元年三月,转承直郎淮东道江都邑令。乾宁三年六月,知江南浙西道杭州钱塘邑,寇至清河,入闻长安,哀帝天佑四年,唐室分崩,簪缨解散,避地于淮西寿州紫金山。唐室既衰,五代肇起,

王乾子王言,生唐懿宗咸通十年庚子五月初五日午时,梁太祖开平二年登进士第,官授从事郎,西京河南府新安邑丞。乾化三年七月,再任淮西江北道光州定城令,均王贞明二年十月,转承务郎知江东道信州玉山邑。龙德元年十二月,知淮西北道舒州环宁邑。唐明宗天成元年十二月,知滑州黎阳令。长兴元年薨,寿六十有二,赠太师尚书,兼中书令许国公。在这篇文章中,王乾子王言,再一次被提到。

我们在看看三槐堂王氏重要人物,王旦之子王素在他的〈永泰王氏源流谱序〉中是如何说的:通生三子,曰福郊,曰福祚,曰福畴,福祚生一子,曰王勉,登进士 第制策科,位终宝鼎令。勉子王怡,累官至渝州司户参军。怡子王潜, 仕扬州天长丞、赠尚书,史部郎中。潜生五子。幼子王质,元和六年登 进士甲科,释褐岭南管记,历佐准蔡、许昌、梓潼、兴元四府,累奏 监察御史,入朝为殿中,迁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延荐检校司封郎中, 赐紫金鱼袋,充兴元节度副使、入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出为虢州 刺史,召给事中,河南尹。八年为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歙团练观察使,卒赠左散骑常仕。质生庆存,庆存生王乾,讨黄巢功授忠显校尉,转承直郎。淮东道江都邑令,知江南浙西道杭州钱塘邑。

乾生 王言,开平二年中举进士,官授从侍郎,新安邑丞,淮西江北道光州 定城令,转承务郎,知江东道信州玉山邑,知淮西北道舒州环宁邑, 知渭州黎阳令。卒赠大师,尚书兼中书令许国公。言子王徹,后唐同光元年状元魁首,官至左拾遗,封鲁国公

大家可以看到,王素在这篇家谱序中,清楚地叙述了自己的家世。既提到了龙门河汾的祖上王通,也提到了王言之父王乾。

通过上述资料的佐证,可以肯定,三槐堂王氏源自太原祁县王氏。王言之父为王乾。

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执迷不悟,固执已见呢?情况不外乎以下几种:1、是先入为主:2、以谱说谱;3、盲目跟风。

古代人本就消息闭塞,资料愦乏。在修谱成风的明清时期,能够找到一些家谱资料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还有一些制谱者虚荣心作怪,见到名贵之人就往上帖。好象这样才能给自己家族带来荣光。这样的拼凑家谱,在明清家谱中,俯首皆见。不足为怪。

二、三槐王氏开派始祖王祐、王祜说

三槐王氏的始祖,也就是那位“手植三槐于庭的”人,到底是王祐,还是王祜呢?

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一样,也困扰着王氏家人。不仅如此,就是很多研究三槐王氏的学者与专家,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束手无策。

三槐堂王氏研究专家杨巨源就曾写过一篇文章,〈王祐?王祜?〉。他在这篇文章中,证据确 作地认为,三槐王氏始祖,应该是王祜,而非王祐。他的理由有三:

一、以字推名,当为祜,古人在成年后,都会在名字之外,取个别名,称之为字。这是为了进一步表达名的含义,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孔,大也,也就是说大明即亮。这是相谐,再比如王旦,字子明,旦是日出,与明相谐。王旦之父,字景叔,景的意思是大,叔的意思是好。古人常将景与福字相配,〈诗,小雅〉中便有:以妥以侑,以介景福。这里的景福,就是大福的意思。祜的本意为福,故取名王祜字景叔。加起来就是大福,顺理成章,也符合古人取名规律。而祐,与景无论如何也配不起来。

二、就运笔而论,将祜误写为祐的可能性很大。

三、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仅据王珪的〈华阳集〉中的一篇〈王素墓志铭〉而将正史中的王祜改成了王祐。他认为,欧阳修,范仲淹,都将王旦之父写成王祜,而欧阳与范,都早于王珪,与珪相比,欧阳修与范仲淹的文章更有可信度。

可以说,杨巨源的文章,很有代表性,以至于对后来研究三槐王氏的学者与专家。都有不可抹灭的影响。象李贵录、王大良、王耀广、王贵银等,他们无一例外地,在引用其它资料时,都有意地把王祐改成了王祜。

那么,事实真的象杨巨源先生所说的那样吗?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同意杨巨源先生所述。象杨修骏先生就在他的〈三槐王氏开派始祖王祐名讳考辨〉中。就反驳了杨巨源先生的观点。

他认为,王景叔在名讳上出现祐、祜之误,是有两种原因造成的: 一、传抄错误与刊刻错误,祐祜两字高度相似,确实容易出错;二、避讳原因造成的,此为故意为之。也就是说,欧阳修,范仲淹的文字作品,在后代重刊、引用的几率大于王珪的作品,遇到避讳时,更改文章中的字的几率也就大。只有那些名气小的作品,才能保全原状。

抛下二杨的观点,我也想就开派始祖王祐与王祜之争说两句。

根据杨巨源先生的以字推名说: 我们来看看《说文解字》中对祐与祜的定义,祜,1、上,指皇上,2、讳,封建社会称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3、福也。祐,上天佑助。景,光也。叔,收拾。通过上面的解释,我想,大家都会清楚,祜与景的关系。而祐,与景叔放在一起,就是上天佑助,创造好的光景。身处五代动乱社会环境,状元王彻在给长子起名的时候,他会想到什么。当然只有靠上天保佑了。

同为〈四库全书〉所录的作品,欧阳修的〈太尉文正王公墓志铭〉载:皇考讳祜,兵部侍郎,封晋国公。与王珪的〈华阳集〉中所载的〈王素墓志铭〉:皇祖晋国公讳祐。一祜、一祐说明什么,说明这两个字中有一个一定是错的。我想,我们先抛开〈四库全书〉,我们从地方志中来找找他们的影子。

《东昌府志》卷二十七,列传二,记载:王祐字景叔。王旦字子明、祐次子。

《皇宋十朝纲要》中的记载:舍人院十人,王祐赫然在列。

《大名府志》卷六记载:王祐仕周,为魏县泊南乐令,善治,剧有声迹,宋初自潞召还知大名府。

《东都事略》所载: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也,父彻。

苏舜钦《苏学士集》中,为其舅王雍所写的《两浙路转运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公讳雍字子肃,为魏人,自烈祖祐历职中某,始有第就京师。

我们再看看王素在他的《永泰王氏源流序》的内容:乾生 王言,开平二年中举进士,官授从侍郎,新安邑丞,淮西江北道光州 定城令,转承务郎,知江东道信州玉山邑,知淮西北道舒州环宁邑, 知渭州黎阳令。卒赠大师,尚书兼中书令许国公。言子王徹,后唐同光元年状元魁首,官至左拾遗,封鲁国公,妻田氏,赠秦夫人。生三子,曰祐,曰祜,曰祉。

朱熹的《三槐王氏世宦年谱》:王彻生三子:曰祐、曰祜、曰祉。王祐生于梁均王贞明五年卯己十二月初一日丑时,

另外,根据《泗州三槐堂王氏宗谱》三槐堂王氏上溯源流谱系载:三 世

祐,彻长子,字景叔、后唐同光元年八月二十九日生。自幼笃志词学,潇洒倜傥,才德兼著。

后晋天福三年十六岁时,给其父同榜进士桑维翰(宰相)写千言长信,桑公赞其文章藻丽,从而名噪京师。开运三年,邺都(今河北大名)节度使杜重威荐公为观察支使。后汉立,杜重威意欲谋反,公苦劝不听,终因叛变被杀。公受其株连,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

乾祐元年考中进士。后周立,公历任魏县、南乐县令。宋建隆元年拜监察御史,乾德三年任知制诰,六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开宝二年,太祖亲征太原,公受命知潞州,负责军需,馈饷无乏。班师后,仍任知制诰,起草诏令,在同僚中鹤立鸡群,天下望以为相。

开宝三年有人密告大名府镇守符彦卿欲谋反,太祖派公前去调查,临行嘱之曰:“此卿故乡也,所谓昼锦者也,还与卿王溥官职。”意即查到符彦卿谋反的证据,回朝可任宰相。然公宁不做宰相,决不冤枉他人。回京后依实奏禀,并以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符彦卿无反心。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望陛下以此为戒”。彦卿由是获免,公却因此违背圣意,被贬为行军司马,安置华州(今陕西华县)。直至太祖征伐南方,才调知襄州,移知潭州。

开宝八年复任知制诰,与翰林学士卢多逊"同室理政。卢多逊欲取宰相赵普之位,遂拉拢公合伙倒赵,公婉言谢绝,卢怀恨在心,谋得相位后,贬公为镇国军行军司马。太平兴国元年太宗即位。移知河中府,后入为右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官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辞,太宗以其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

雍熙三年十月初一日薨,寿六十四。谥忠烈。太宗亲致悼词:“惟尔祜,高标绝俗,正直言身。两都赋就,八斗才雄。腹化文昌,身藏武库。大吕九鼎之器,明堂一柱之才。六合资润于笔端,九品定称乎舌表。胸中堪镜,明秽吏之百奸;时后其云,起疲于九殒。对芳躅之 当前,宁可自弃;念孤忠于往昔,岂昧愚忱。竟赴仙游,追踪莫及。时颁葬祭,爱贲始终。”

葬江南潜山县王家茔,常侍徐铉志其墓,崇祀莘县乡贤,入河中、开封二府名宦。宋天禧初,以子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晋国公。公之品德,时人交口称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王公有阴德,后嗣必昌。公曾以仕途坎坷,便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王旦果践相位,遂号曰:“三槐王氏”。配任氏,追封徐国夫人,继边氏,追封秦国夫人。子四:懿,旦,旭,勉。女一:适国子监杨光辅。见《宋史》和《莘县志》《东昌府志》《开封府志》

祜,字君实,彻次子。祚,字登泉,彻季子,累官至中书令,同平章事,司空,任宿州防御史。

通过这篇文章,我知道,是难以平息三槐王氏两大公案的。但至少,会给一些人带来启示与参考。欢迎指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