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西门附近有什么美食(福建师范大学西门外)
"
熙熙攘攘的福师大西门外,有条盛满青春的美食街。
这里充斥着满街的夜宵摊子、五颜六色的塑料椅子,以及悠闲踱步的青年学生,这里是大学初识的滚滚红尘。
这里不整洁,不精致,却烟火难熄地滋养着以十八岁为起点的光辉岁月,直到四年后的六月,突如其来地和二十岁出头的你挥手告别。
"
•••
福建师范大学的西门之外,是广阔的美食天地。
一到饭点的时间,西门的出口就被堵得水泄不通。广贤路上一溜散开的各色小店,凉皮和炸鸡先点,二十串烤鸭肠随后,滋啦着热气的蚵仔煎出锅,甜丝丝的冰粉安排。食物香气四溢,五脏庙接受洗礼。
对于大二以上的学子们来说,这里不谈诗和远方,只讲美食和故乡。这里没有饭卡和食堂,却有烧肉粽和丸子汤。抖腿撸串大口喝汤,只为给初来乍到的大一新生们打个样——瞧,四年的时间足够把人吃胖。
关于西门,他们总说:
“这个学期不能老去西门。”
“这周我都不去西门了。”
“今晚绝对不去西门喝酒。”
“西门吃烧烤,走吗?”
“在西门吗?求打包。”
……
而在刚换下迷彩服的新生眼中,活色生香的西门美食指南,绝对是除了日渐黝黑的皮肤之外的另一份“开学季限定”。作为在大学里初识的滚滚红尘,在一半燥热一半微凉的秋光里,最抚慰人心。
热闹非凡的广贤路,极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年学生们对下馆子的所有幻想:物美、价廉、品种多。店铺从南到北纵情延伸了将近500米,门口放着各种DJ歌曲,和不同口音的广告语交织在一起,整条街都弥漫着油烟的香气。
△在广贤路与西门间来回穿梭的快递小哥
我们对于炸物的热爱,从小时候缠着父母去吃洋快餐时开始。
一整只热气腾腾的炸鸡端上桌,撕开炸到酥脆的表皮,麻溜扯下一只腿,会有利落地“咔嚓”声响。丰沛的肉汁丝丝渗出,蘸一点特制的酱汁,肥嫩酥香里浸着复杂的酸辣咸甜。
热油和面糊的高光组合,油炸一切都足够好吃。年糕、杏鲍菇、四季豆和薯条裹着金黄爽脆的面衣,蘸上蜂蜜芥末酱或番茄酱,酸甜的口感足以平衡油炸的腻感。
再配一杯酒精度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果啤,气泡咕噜噜,顺着舌尖卷进胃里。
鸡蛋和蚵仔在铁板上冒着泡,趁热浇上一小勺地瓜粉浆,表面煎到“恰恰(闽南语,形容食物微焦)”,豆芽、玉米、葱花等配菜如星点散落。出锅后,淋上醇厚的酱汁,软嫩鲜甜。
摊主赖叔是地道的台北人,他的幽默风趣比食物本身更有魅力。
在他看来,做蚵仔煎大有门道。地瓜粉浆不能太多,火候不能太猛,鸡蛋一定要新鲜。这样一来,鸡蛋的荤香才能融进蚵仔煎里,滋味也变得丰厚。
“啊不然就煎得跟我一样,变大叔了啦!”赖叔笑着说。
鸡蛋咸香可口、配菜清爽多汁、蚵仔饱满滑嫩,一份料满味足的蚵仔煎,滚着热气被端到了面前。
如果你在西门吃夜宵,大约很难不去吃烧烤,无论是堂食还是打包。广贤路上的阿康烧烤,调料简单,无非椒盐、辣椒粉和孜然。但因为食材种类繁多,端上桌时四下飘香,让人分分钟缴械投降。
豆皮烤得脆而不干,仔细咀嚼后,辣椒粉裹着豆制品的清香,激烈地在舌尖冲撞。
猪皮泛着焦糖色,咬一口,油脂浓缩的猪肉香从鼻尖传进喉咙里。
“美容皮”其实是鸡皮,卷好后用竹签穿起,烤好后蓬松又柔软。
吃脑花可能需要勇气,烧烤师傅已经将它处理得无半点腥味,轻轻一抿,像豆腐一样化在嘴里。
茄子被打成泥,拌上粉丝和蒜蓉,铺满整张茄子皮,凭着放料和烤制的本事,吃着吃着就会忘记点的是茄子。
吃到尽兴,豪迈一喊:“老板,再上一箱老百威。”这就是人生的Rush Hour。
1980的烧肉粽个头不小,米粒略松散,上桌前要浇上一层薄薄的花生酱和甜辣酱。
咬下粽子一角后,才会露出令人欣喜若狂的内在:香菇、虾仁、咸蛋黄、栗子、三层肉……细细拌匀,让每一颗糯米都裹满酱汁才更好吃。
再来份肉丸汤和炸五香,滚圆的肉丸在猪骨汤里膨胀,猪肉制成的外皮弹牙,肉馅饱满多汁。
特制的豆皮裹上猪肉馅,下锅油炸后切段,就做成了闽南风味十足的五香条。高温里滚过的肉馅Q弹有嚼劲,能吃到爽脆的马蹄颗粒。甜辣酱是灵魂,蘸着吃才解腻。
吃过了煎、炸、烤、煮,惬意从眉眼舒展到了筋骨,最后总要来一碗冰粉收尾。
手工冰粉超市的冰粉,乍一看并不知道主角是谁。透明塑料碗里簇拥着众多颜色,挨挨挤挤。红艳的西瓜、五彩的芋圆、酸甜的山楂片、香脆的花生米,再撒白芝麻点缀,一勺下去都挖不着冰粉在哪儿。
秘诀就在于吃之前得用勺子拌开,让食材颤抖在焦糖色里。大口嗦进肚去,把“秋老虎”带来的燥热感浇熄。
不夸张地说,蔗洲美食街占据着师大学子们西门情怀的半壁江山。他们津津乐道的,是蔗洲美食街的另一个名字——破街。
破街里的店铺,既没有漂亮的门面,也没有精致的装修,只有铁打的钢结构顶棚和镬气的全国各色小吃,晕染着流水的象牙塔青春。
长着白毛的豆腐两厘米见方,这是蔡阿姨的云南特色小吃摊上的头牌。摊子上所有的食材,都得从她的老家云南寄来。
年轻的学生们路过时,看到摊子眼前一亮,胆大的会立马点上一份,一边围观制作过程,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蔡阿姨唠嗑。
“阿姨这是什么?”
“我们云南的臭豆腐,来一份吗?”
“来一份吧。”
蔡阿姨边说边抓起一把豆腐滑入锅里,用大勺拨弄,炸到豆腐圆滚滚后捞出,淋上自制的腐乳汁,拌上香菜、葱花、鱼腥草和花生米。
“要辣吗同学?”
“微辣就好。”
撒点儿辣椒面,一份烧豆腐制作完成。尝一口才发现其中的奥秘,云南蘸水辣没有微辣的道理。迅速攀升的辣味和咸鲜的豆香搅在一起,一边辣得冒汗,一边雀跃不已。
蜀香卤味的店面不大,但食物却摆得满满当当。卤好的肉类裹着一层油亮的棕色,隔着老远就能闻到满满的酱油香。
这里可供凉拌的卤荤菜有很多:鸡爪、香肠、牛肚、鸭胗、猪耳朵……素菜人气也很旺,因为只是白灼,所以颜色和口味很是质朴清淡。
拌卤味胜在食材切得薄而入味,除了蜀香麻辣风的佐料,还有荤菜的肉香和素菜的清爽。
选好菜称完肉,就可以开始拌菜大赏。撇点香菜,淋些酱油,还有一大盆红油摆在那儿,舀一勺香味四下飘,看着就足以让唾液分泌。
大长今韩国料理,绝对是西门美食店铺的扛把子。老板娘潘大姐是黑龙江人,2011年同丈夫一起在蔗洲美食街开了这家店,把地道的东北菜也搬来了这里。
店里最受欢迎的韩式火锅,粉嫩的五花肉卷在锅里堆成小山,随着沸腾的汤底渐渐下沉,油脂恰到好处地融进汤里,吃起来并不腻。
神奇的是,自制的韩式泡菜酸香辛辣,旁边摆着油亮的东北名菜地三鲜。
清甜爽滑的韩式冷面,搭配东北酸菜炒粉条,口感新奇,满是惊喜。
最后呼唤一张泡菜煎饼,结束这魔幻又美味的一餐。
五号凉皮无疑是微热天气里人们的心头好,价廉味美,酸辣开胃。既能入高档餐馆,又能摆成路边摊,十分能屈能伸。
“老板,来份凉皮,多放点辣和麻酱。”
等不了几分钟,温润如玉的白色凉皮便在不锈钢盆里翻腾,被翠绿的黄瓜丝、嫩黄的豆芽、霸道的红辣椒、浓郁的芝麻酱点缀得精神抖擞。蒜香混着劲爆的辣油香气直冲鼻腔,丧气的胃口立马振奋起来。
“要撒花生还是豆啊?”
“撒豆吧!”
拌好的凉皮撒下一把炸好的豌豆,增色又增香。
黄旗和他的酱爆猪蹄出现在西门,并不是什么年代久远的事。作为耿直豪爽的重庆人,他没有在招牌上纠结太久,直接采用大名输出。
酱爆猪蹄是店中的王牌,黄旗说,这是他家乡的小吃,步骤是秘方。
“反正就……很多很多步骤。”
事先做好的猪蹄,在光下冒着油,猪皮亮晶晶的。
黄旗随意拎起一个,从中间一分为二,再依着关节,拆成若干小块,香气总是很迷人。蹄花软糯,含进嘴轻松抿开,连皮带筋都咸香入味。
年少时期的我们总会在马路边轻松地找到甜丫丫。
在熙熙攘攘的蔗洲美食街入口,玻璃做的门面和从前遇见的所有甜丫丫一样,看起来只容得下糕点柜和收银台而已。
隔着糕点柜,看着金黄饱满的蛋黄酥,外部焦脆可口,由红豆沙和蛋黄制成的馅料带着甜蜜的香味。泛着诱人色彩的红丝绒蛋糕,切得方方正正,摆得整整齐齐。
还有胖乎乎的鲜奶泡芙小小一枚,一口就能塞进嘴里,外皮软嫩,奶香味会在口腔里停留很久。刚出炉的酥皮点心还有点烫手,堆叠的酥皮带着棕褐色的光泽,娇嗲的黄油香在空气中晕开,肆无忌惮地往鼻尖流窜。
这些占据我们整个中学时代的糕点一如既往散装出售,放进白色的纸袋子里称斤打包,贩卖着青春期的回忆。
每个大学周围,都会衍生出热火朝天的美食街。
它不整洁也不精致,却烟火难熄地滋养着以十八岁为起点的光辉岁月,直到四年后的六月,突如其来地和二十岁出头的你挥手告别。
毕业多年后,当你再一次踏上这条留下过无数饱嗝的小吃街,一边叼着烤鱿鱼龇牙咧嘴拉动竹签,一边拎着奶茶走走停停,或许还会假装一会儿得去参加晚点名。
近期回顾
福口饱大,福大胃大,福州大学怎么这么好吃 | 新生美食手札
晚风、灯火、夜市街头,在闽江学院吃吃喝喝不停留 | 新生美食手札
王庄折叠、一道名为晋连路的折痕 | 暴走福州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