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则中见贤思齐的语句(论语里仁80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十二则中见贤思齐的语句(论语里仁80子曰见贤思齐焉)(1)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释】

①贤: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

②省.反省,检查。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北辰解读】

论自省

1、 我喜欢交各种朋友,在相处中仔细观察他们处事方式,认真倾听他们往事和心得经验,用心体会他们的烦恼忧愁。不会因为别人的成功而献媚或嫉妒,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失败而落井下石或冷嘲热讽。不管是呼风唤雨的成功人士,还是处于牢狱之中的罪人,都有我们能够用来完善自己的智慧,和用以自省的愚钝。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人生,久而久之,不管面对什么风向,总有一种水落石出的感觉。

论语十二则中见贤思齐的语句(论语里仁80子曰见贤思齐焉)(2)

2、相信有不少朋友们,看到知乎专栏“思焉”名字后,保证脑海第一想法,是思念姓焉的“某某”;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好了,不说废话,开始进入正题啦!专栏申请下来至今忙的还没写篇文章,难得空闲至于伴随着夜阑人静的夜晚,来书写文章说明下名字的来意和意义价值;和知友们探讨下,不敢提笔发表观点和认知,因自己才疏学浅,而又心若向阳的想表达;只好追寻内心的声音!但愿你我在本文中能够带来启发和思考引起共鸣!

哲学家叔本华说:人学习知识,是拿来用的。“思焉”名字的来意不是我的创造,我只是吸取营养的传递者,此意正是来源于我们老祖宗中国文化2500年前经典思想产物,原文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是我们这些好高骛远的人们,所即将要缺失的一种资源,对此文可分两种理解阐述:

①.见到好的就要学习看齐,见到坏的就要反思自己;

②.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好与坏是比较出来的,没有好就证明不了坏,没有坏就证明不了好,有天就有地,有生就有死,有好就有坏这是规律!

好:代表一种综合体,单方面指的是经过验证证明后好的行为,如善良的品质,乐于助人的心境,正义的处事态度,满满发光的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工作中能够创造贡献的价值,这难道不是好吗?

坏:指的是经不起推敲验证,影响人们行为的个体,如阿谀奉承,言行不一致,见不得别人的好,心不善、念不正,化成一滴黑墨水到处渲染,搞不良风气,不干实事还想转好,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坏吗?

“好”好在坏人眼里是坏,“坏”在坏人眼里是好!这是来源于一个人的认知层次!

而如今可以用孔子话来表达“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整天大家在一块不干正事,来说说别人的缺点,显现自己的本事,讲的话没有道义,经常耍点小聪明;

论语十二则中见贤思齐的语句(论语里仁80子曰见贤思齐焉)(3)

3、当代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里可谓见过世面,但又不曾分辨好坏的年代;道理我都懂,可知易行难啊!我们现实中见不得别人的好,觉得谁都不如自己有能耐,老子就是爷的绝味!都说是嫉妒产生了进步,倒不如说想压倒别人,打到比我强的对手!这是不正确的观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没有完美的,要承认是人都有不足之处!只有我们看到别人优秀地方去学习来弥补我们自身缺少的营养,这样才会不断完善逐渐走向完美;当我们客观的看到别人不足之处时,以铜为镜来正衣冠,审视自己引以为戒,这样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漫漫岁月一生很长,一生也很短,是自我完善修身的一生,也是自我缺失遗憾的一生;对于能够认识自己不足,学习别的优秀之处时,我们才能活的明白,看事物更透彻。

4、曾国藩是晚晴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可以说是如果没有曾国藩,清王朝就会早灭亡六十年,当时太平天国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清王朝的江山已经岌岌可危,慈禧太后看到这种状况,做出了她这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不用骄横跋扈的八旗兵,而改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大批的汉臣,而曾国藩也不负众望,带领湘军经过十多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太平军,挽救了大清江山,曾国藩虽然功高却不自傲,主动削减兵权,最终得以善终,后世文人对曾国藩非常推崇,称他为曾圣人。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年轻的时候,曾国藩远远比他年老的时候要张狂的多,当时刚刚走入官场的曾国藩满以为自己满身的才华,今后的前程必定一帆风顺,因此对身边的同僚颇为不敬,对手下更是声严色厉,导致很多人不喜欢他,有一次曾国藩调任到某县,本以为该县的县令会列队相迎,但没想到的是曾国藩到任后很不受待见,县令对他也是冷淡的很,曾国藩前后拜访了几个当地的名流,都碰了钉子,这让曾国藩不得不反思自己的为人处世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曾国藩每天的自省与反思,自我完善,才是他取得曾圣人的称号,却是我们终生学习的典范!

论语十二则中见贤思齐的语句(论语里仁80子曰见贤思齐焉)(4)

但愿此文能够带来思考和改变,重拾我们缺少下东西,放下我们放不下的过去,不要忧虑我们不可掌控的未来,修身完善自己,活好每一个当下,发挥“日新似竹”的精神,每天都在更新着、完善着、变化着、发展着,学以致用,学以致远!

5.卧薪尝胆

夫差率兵击败越国,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因为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论语十二则中见贤思齐的语句(论语里仁80子曰见贤思齐焉)(5)

6.欧阳修的自省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7、最近笔者看了某地编辑出版的一本《罪犯忏悔录》,书中的“主人公”们谈及自己走向堕落和犯罪的那个“拐点”时,差不多都会说自己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失足成千古恨”。这种“幡然醒悟”未免来得晚了点,如果能“省”得早一点,也许就能“醒”得早一点。“省”是反省、检查,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检点、自我完善的自觉行动;“醒”是清醒、明白,是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处世态度和人生境界。一个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在关键事情、关键时刻不糊涂,必须注重自我审查、反躬自省,清洗思想的尘埃,坚守做人的底线,练就对不良诱惑的抵御之功,时刻防止思想滑坡、行为走歪。

8、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忽略了“省”与“醒”的关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说话做事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对己不克制、对人不友善、对事不用心、对物不珍惜,不注意言行的检点,结果是不仅不受欢迎,而且四处碰壁。甚至有少数领导干部不屑于扪心自问,忘记了反躬自省,而热衷于一呼百应,习惯于他人对自己百依百顺,高兴于被阿谀奉承,满足于听甜言蜜语,总是感觉良好,误以为自己什么方面都高超、高明,于是乎忘乎所以、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不该说的说了、不该做的做了、不该拿的拿了、不该去的去了,最后滑向了罪恶的深渊,待到被绳之以法时,捶胸顿足,悔恨交加,已经为时晚矣。

论语十二则中见贤思齐的语句(论语里仁80子曰见贤思齐焉)(6)

9、对人来说,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了解自我。孔子、孟子、荀子等先贤圣哲特别强调,人要保持清醒,并做到思想有所长进,必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用现代的话来说,人要了解与完善自己,就要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搞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去”,不断地认清“自我”、修正“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的言行举止顺应时代发展、合乎社会期待、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

论语十二则中见贤思齐的语句(论语里仁80子曰见贤思齐焉)(7)

10、人的自省还有一个宽与窄、高与低、严与松、对与错的标准和方向问题。真正的自省,是要参高看远、比先竞优,在宽中“省”胸怀,在高中“省”水平,在远中“省”视野,在先中“省”差距,在优中“省”距离,严于律己,把自己整理成最好的自己。党的干部自省,除了普遍性的要求,还要经常用先进性、纯洁性的要求量一量自己的言行好不好,拿群众评价验一验工作得失的多与少,用先进模范的标准比一比存在的差距有多大,用党纪国法的规定问一问敬畏法纪的程度够不够,用改革发展的成果看一看工作与时代要求合不合。

11、”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要留下人生稳健的足迹,就必须以“省”促“醒”,让自省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把自省当作镜子和良药,将自己的不足找出来,将自身的毛病医治好,做到头脑清醒、思想健康、行为稳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