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如何打开思路说理(巧用六法让议论文说理更深刻)

作者:欧佩 杨欣霓

内容摘要:写好议论文,必然要对论点、论证、论据三个密不可分的议论文部分进行严谨的应用和逻辑性的发挥。然而,对于很多中学生而言,写作时,让他们无法下笔的不是议论题的论点、论证,而是对论据在议论文中的使用缺少必要的思考与处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对于如何设立议论题和体现议论题的价值、如何展开议论题结构会做糸统化的引导,但对于论据的把握,却需要老师和学生长期的探索。本文从素材的运用入手,探讨从素材分析运用方面如何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议论文如何打开思路说理(巧用六法让议论文说理更深刻)(1)

网络配图

议论文教学中素材运用上存在的问题

少讲或没有讲 对于议论文的讲解,教师一般侧重于议论题立意及议论题结构的展开,对素材如何运用,却鲜有重视。

不会运用素材 学生不懂得如何压缩材料,照单全收。个别学生甚至抄袭前面的阅读文章,以凑字数。所运用素材,论证分析简单、未扣紧中心、句式缺乏变化、篇幅间不协调等,甚至在列举论据时,甚至出现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情况,以叙代议。

没有深度 学生生活单调,很少有时间去接触自然和社会,人生阅历的浅显,阅读范围的狭窄,视野的受限,见识的浅薄,思路的阻塞,缺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认识肤浅,不能积累和运用素材。

论证方法不足 缺乏论证依据和论证方法单一,不能灵活地使用多种方法,只能将材料一一列出,使文章缺乏议论性。方法单一,一贯至终,论证过程过于苍白无力。

议论文如何打开思路说理(巧用六法让议论文说理更深刻)(2)

网络配图

研究的意义

对素材分析运用的梳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分析说理的能力,挖掘素材的思想内涵,感受材料当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生活的智慧、时代的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

新课标及考纲对议论文素材的要求 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新课标对作文素材的要求 提升语言表达技巧。对写作的对象开展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锤炼语言,语言表达准确、有文采;有自己的思考。能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体现自己独特的思考,写作要有个性,抒发真情实感。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基本思维能力;素材运用要规范。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考纲对作文素材的要求 素材运用要深刻。要通过现象解释本质,解释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思考角度要有启发性;素材运用要丰富。内容要充实,能运用多则材料去证明观点,论证切合题旨意;素材运用要有文采。在用词、句式、手法等方面,对材料进行处理;素材运用要有创新。掌握新鲜的材料,分析角度要新颖,善于从材料中体现别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挖掘出独特的立意。

可见,素材作为文章的“血肉”,对其的掌握、处理有一定的要求。基于提升学生和核心素养能力的要求,作文教学中素材的运用,不可或缺。

议论文如何打开思路说理(巧用六法让议论文说理更深刻)(3)

网络配图

议论文素材的运用

素材的作用 分析说理是议论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标志,是论据与论点之间联系的纽带。素材运用得当才能让议论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在立意、论点已经明确的情况下,在论据选择妥当的前提下,尤其要重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说理能力。

素材分析说理的方法

探因分析法 用因果关系联系论点与论据,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素材事例的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如果论据陈述的是结果,那么就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果论据陈述的是原因,那么就可推出结果。在句式的选择上,可以用因果关系复句来表达。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因为……所以……”等。如2017全国卷Ⅱ高考满分作文《眼界无穷世界宽》为证明“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作者连续使用探因法。“‘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积极进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与豁达,所以桂花与秋永恒。”在本段末尾,作者再次提出“为什么柳永热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什么人们殷切地期望‘蟾宫折桂’?因为桂花是深深体味秋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它彰显了秋天,也彰显了自己。”

正反分析法 正反对比法是将正面论据(或观点)与反面论据(或观点)对照来分析,一正一反,形成对比,强调突出观点。结构形式上,一正一反。内容上,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做对比。但需要注意的是,对比必须鲜明,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有相同的对比量,有统一的“对比点”,不可简单罗列,要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语言表述规范,句式一致,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如2017全国卷Ⅰ高考满分作文《丝路驼铃 驶向和平》,作者先指出“英国‘脱欧’昭示着全球旧秩序的岌岌可危,特朗普的新政则拉开了新时代不确定性的帷幕”,在这种危机之下,与中国在一带一路上取得的成绩进行对比,肯定了中国作为有责任有担当大国的和平崛起。

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有怎样的结果,并与原来的情况形成对比,从而证明观点。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如在《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设推理的关联词一般用“如果……那么……”“如果……就……”“倘若”等。如果考生在写“谦让”“友善”等主题时,运用廉蔺“将相和”的典故,可以这样展开“如果蔺相如不是以‘谦让’的态度去对待廉颇,而是与廉颇对峙起来,甚至发展到干戈相见,那就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也是赵国的损失。”在2017上海市高考满分作文《预测,不一定成真》中,作者也很好地运用了课文中的典故,为论述“预测不一定会成为现实”这一分论点,作者运用了蔡桓公和项羽的材料,“试想一下,假如蔡桓公一开始就听取了扁鹊的话积极治疗,项羽听了范增的建议免除后患,那么,那些预测不就不会实现了吗?所以说,预测的最终实现与否,实际上都在于你自己。”

归纳分析法 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归纳法有利于增强议论文说理的气势,可灵活采用排比的手法组织一组典型论据。但在列举完后,需要对这些论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必须紧扣论点。

在2017年湖南高考满分卷《蛙鸣伴驼铃》中有这样一段话:“耶鲁大学村官秦玥飞带领乡村率先走上信息化的轨道;三十年支教女教师以芳兰振蕙叶之姿,使‘支月英’这个名字镌刻在两代人的记忆之中。”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正是怀着对乡村大地最深沉的眷恋和责任,无数人与曾经的这方土地有了再难分割的羁绊。从宏观层面上,国家的发展从未遗忘农村,从顶层设计再到基层探索,湘西十八洞村的扶贫经验至今还在传播,三权分置体现的对农民的关怀也仍是人们感念的对象。”

作者举出了秦玥飞、支月英的事例,并且用鲁迅的话来证明,论述了党和国家对于农村工作的重视。

反问归总法 在对所给的事例进行分析论证后,紧接着,就用一个或连续反问的形式,将材料的分析论证扣紧主题。如2017年湖南高考满分卷《雅俗皆乐,幸福中国》一文中:“偌大的广场,有空地,有戏台,台上是水袖青衣,台下是‘动次达次’;台上人沉浸在戏中,或喜或嗔,或哀或愤,台下人陶醉在曲中,或进或退,或旋或蹲;有人品一杯香茗,跟着台上人摇头晃脑、念念有词,有人放下手中物什,跟着台下人旋转跳跃,舞步翩跹。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每个人脸上都呈现笑意时,又有什么高下之分呢?”对于什么是俗,什么是雅,答案其实在文中,没有必要做区分,只要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笑容,为何还要区分,答案不言而喻。

排比论证法 运用排比句可以增强句式。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将平常熟悉的、耳熟能详的材料,变化成句式一致的排比句,进而论证分论点。

如2017全国卷Ⅱ高考满分作文《人要有家国情怀》中,在作者提出了家国情怀表现为爱国之情后,作者运用了课文中苏武牧羊的典故,分别用卫律、李陵、单于的威逼利诱来证明苏武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进而得出结论,在苏武的心中,国比家重要。

当然,议论文的本质就是要分析说理。分析是架起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没有它,论点和论据不能互相渗透、交融。当然,分析说理的方式不只以上这几种,也不能如此机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可教学生交叉、套嵌使用,以写出逻辑严密、形式别样的议论文。(作者单位:芷江一中)

【参考文献】:[1]黄万星.课文素材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天地.2011.6A:51

[2]刘诗章.浅谈中学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05.4:145-14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