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映专业版怎么做出纪录片的效果(从前期拍摄到DIT流程管理)

剪映专业版怎么做出纪录片的效果(从前期拍摄到DIT流程管理)(1)

影 丨 视 丨 制 丨 作

Audio & Video Production

剪映专业版怎么做出纪录片的效果(从前期拍摄到DIT流程管理)(2)

作者 | 北京电视台 赵博

剪映专业版怎么做出纪录片的效果(从前期拍摄到DIT流程管理)(3)

本文以4K纪录片《沙漠最后的守望者》为案例,就极端环境下,前期拍摄与DIT流程管理技术在4K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与实践进行技术分享,通过分析极端环境对纪录片创作造成的特殊影响,总结与之对应的合理的4K前期拍摄和DIT流程设计,以便携化和流程化为基础,进而探索出在极端环境下同时满足内容创作诉求和画面质量诉求的最佳解决方案,为今后的4K纪录片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剪映专业版怎么做出纪录片的效果(从前期拍摄到DIT流程管理)(4)

《最后的沙漠守望者》创作背景

4K纪录片创作背景

《沙漠最后的守望者》这部4K纪录片,是由北京电视台联合北京新纪实、日本NHK 以及和田电视台共同创作的4K纪录片。前期拍摄历经一年时间,先后7次进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我们的拍摄对象是生存在沙漠深处的克里雅人,他们居住的地方音译为达里雅布依。作为沙漠深处的原住民,他们已经与世隔绝地生活了400多年,至今仍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原始生活。我们想通过镜头,带着大家一同去探索,克里雅人究竟从哪里来?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的?他们的未来在哪里?克里雅人有着独特的生活轨迹,不同于城市人的思考方式,而他们所有人也都隐约地被动地接收到来自沙漠外的信息,他们很多人的内心也面临着是走出去还是留下来的矛盾与困惑。

该片入围了东京电影节纪录片单元提案大会。核心4K技术的运用使得我们有机会用高质量的画面细节来呈现沙漠中最后的原住民的生活状态。高画质技术的运用可以有力助推内容升级。在NHK卫星频道的全国收视率达到1.8%。来自日本同行的反馈,这在当地是一个非常高的收视率。

极端条件下的4K创作

对于这样一个题材,无论在内容的独特性,以及涉及到的相关的人文、历史资料的稀有度,包括在当地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所创造出的难得的拍摄机会,各方面都促使我们应该以尽量高的规格来进行内容创作和纪录,也就是采用4K规格来纪录。

然而通过前采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当地的极端恶劣的生态环境对4K拍摄的展开,特别是4K纪录片样态的机动性拍摄,是非常不利的。

第一个不利情况,就是路途辗转,消耗很大。要想进入达里雅布依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路程,先从北京坐5个小时飞机到乌鲁木齐,然后转机飞2个半小时到和田,再从和田市坐汽车5个小时到达位于沙漠边缘的于阗县。最后开始了最危险的一段路程,250公里的原始沙漠,开车需要15个小时,全程通讯中断,其实在项目启动初期,设备选型的时候,我们就针对沙漠环境下的拍摄做过预案,但是前采过后,达里雅布依的实际情况却比我们想象得更糟。

第二,风沙大,昼夜温差超出想象。风沙大是预料中的事,但是伴随着沙尘而来的是日间超过40度的温差,这无论对摄制组人员还是设备,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我们传统的工作流程也带来极大的挑战。

第三,电力短缺,没有稳定的电力供应。全村用电都依靠太阳能蓄电,而且也不支持大功率用电设备。由于白天村子是停电的,在室外暴晒下,光比非常大却无法很好地补光,室内也是完全没有照明的弱光环境,光照严重不足。由于地缘以及成本问题,调大功率发电车进沙漠也是不现实的。这一方面迫使我们无法采用复杂的灯光设备,另一方面,对充电以及现场DIT 工作的展开提出了极大挑战。

极端条件下4K纪录片创作的新思路

转变思路,去繁从简

考虑到上文所提到的不利因素,我们在设备选型的时候做出了很大牺牲和调整。

首先,放弃大型的4K数字电影摄影机的使用,因为这类大型摄影机自重、体积都相对较大,加上附件的飞行箱数量很多,无论是运输还是转场都会非常困难,也无法保证现场的机动性抓拍。大型拍摄设备功耗高,电池更换频繁,也不适合在沙漠里长时间、大数据量的拍摄。

我们考虑的另一方面是基于内容上的,大型数字电影机一般都需要很多的摄制组人员来维护,而我们这次拍摄的对象是与世隔绝的沙漠原住民,我们担心过大的阵势也会使被拍摄对象产生不自然感。纪录片拍摄的原则是要尽量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而不是以闯入者的身份去过度地介入和影响被拍摄者的生活,以至于无法记录到最真实、最本源的人文风貌,最终导致纪录变成演戏的状态,这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决定放弃大型电影机的使用。

第二,风沙环境下,频繁更换镜头会对摄像机感光原件造成不可逆的损坏,因此我们放弃了定焦组镜头,所有视频机型全部采用变焦镜头,以此最大限度地减少镜头更换次数,提高机动性。

第三,由于交通及供电问题,大型灯具长途运输进出沙漠成为一种奢望,即使运进去,也没有足够的电力保障,所以我们舍弃了大型灯光设备,尽量多地使用可以挂载电池的便携LED灯具。除此之外,需要更多地依靠室内外的自然光来造型。

第四,需要优化DIT流程。由于与克里雅人语言不通,当地人只会说维吾尔语,所有沟通只能依靠翻译。这造成我们在纪录过程中无法实时地判断被拍摄对象的交流内容并且对被拍摄对象的动作进行预判。为了保证记录的完整性,我们只能尽量多地增派机位,加大片比。由此而来的是4K数据量的激增,考虑到电力供应有限,无法支撑长时间稳定的素材备份,大片比海量素材的拍摄对于DIT来说是灾难性的。因此,我们决定放弃了RAW格式,采用Log 压缩文件记录实现较高的性价比。

便携4K设备的使用

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在既要平衡了诸多客观条件上的不利因素,又要在最大限度上保证画面质量、宽容度以及拍摄DIT流程完整性的前提下,我们对不同设备进行反复论证,最终选用了以下的设备。

我们采用一台Sony F55作为主机位,采用4K XAVC 25P格式进行纪录。另外一台Sony FS7为辅助机位,采用4K XAVC-I SOP格式进行纪录。除此之外,我们采用一台Sony A7S2,作为兼顾低照度环境与灵活性的机动机位,采用4K XAVC 25P格式进行录制。以上设备保证了摄制组对人文、对话记录和常规环境、场景的记录拍摄。

与此同时,我们采用两台A7R2、一台1DX、一台SD2、两台尼康D5200,搭配鱼眼和广角镜头来进行风景延时摄影、入夜村庄星空以及工作视频拍摄。

此外,采用大疆“悟”及“精灵”航拍器,拍摄沙漠风光、古城遗迹、村落生活、野外牧羊等4K航拍视频。

在野外摄影中,4K运动摄影机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采用GoPro运动摄影机,以悬挂、车载、手持等方式记录一些运动场景,同时解决空间狭小的室内记录和多活动场景机位不足的问题。包括婚礼、礼拜仪式等复杂的大场面拍摄。同时,GoPro 也作为动物摄影组捕捉沙漠中的小型动物的主力机型。

在机型确定之后,我们需要制定前期摄像机参数解决方案,这个主要是给摄影师和DIT参考使用。机型参数的确定也就意味着基本的图像指标也就确定了,本片我们统一采用了S-Gamu t3. Cine色域搭配S-Log3,而视频的压缩编码则选择了XAVC-I 和XAVC-S两种,虽然在采样量化上有所区别,但是在后期调色上比较容易匹配画面。

这是在牺牲掉RAW格式纪录的情况下,保证摄影组机动性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的最佳4K组合。这套设备的突出特点就是4K兼顾高机动性,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摄影师及设备对被拍摄对象生活的干扰。F55和FS7的编码设定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调整空间,在大光比的市外环境可以很好地兼顾亮暗部细节。在弱光环境的室内,A7S2 高ISO的优异表现可以在不打灯的昏暗情况下获得清晰干净的画面。从F55到A7S2,再到小型航拍器以及GoPro,在兼顾4K的同时,都可以实现摄影师单兵作战,最大限度保障了机动性。

优化作业流程

好的流程对4K纪录片的创作至关重要,在极端环境下的4K纪录片创作中,DIT环节作为前期摄影的重要衔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在4K纪录片的拍摄和DIT流程环境中,严谨的DIT流程可以使导演、摄影以及后期导演更好地实现对内容的把控。

第二,严谨的DIT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素材的安全、有序。并第一时间将整体拍摄的真实情况回馈给摄制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做到前期保障、后期前置,有效地串联前后期的技术磨合。

第三,在极端环境下,严谨的DIT流程可以有效节省摄制组人员、设备的无谓消耗,使摄制组的运作更加高效。

对于《最后的沙漠守望者》来说,DIT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数据备份与整理。在沙漠中作业,对DIT来说是一个噩梦般的工作环境,无处不在的沙尘与随时可能中断的电力供应,都会影响数据备份的安全。这次DIT数据备份选用了MBP笔记本和不需外接电源的大容量移动硬盘,数据备份采用传统的一主一备方式,采用无源硬盘主要的考虑还是在遭遇断电的时候,依靠笔记本自身电池的供电,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保证硬盘正常的读写工作。

图1所示是本次DIT全流程解决方案,主要定义了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DIT需要涉及的环节,以及现场存储卡和场记单的相应规范。

剪映专业版怎么做出纪录片的效果(从前期拍摄到DIT流程管理)(5)

图1 《 最后的沙漠守望者》DIT全流程技术解决方案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DIT的具体操作:

第一步是数据备份,我们是依靠后台程序的自动校验,完成数据备份。尽管校验备份不是必需的,但却很有用。验证备份可以检查备份文件在物理上是否完好无损,以确保备份中的所有文件都是可读、可还原的。可以确保双备份是安全可靠的。

第二步,制作素材管理查找表,根据场记单将有效素材筛选,登记录入,以便后期人员和导演可以查阅。

第三步,将有效素材按后期编辑的需求整理到时间线上,同时完成声话对位,按天储存时间线,导出XML表,这样素材回到北京的时候,剪辑师直接可以打开时间线进行编辑,节省了过滤无效素材和整理的时间。

最后,DIT在现场需要根据导演需求,对拍摄素材进行预调色,一方面可以检查素材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摄制组对最终画面的风格有明确的概念。

在这部片子中格外强调DIT预调色的重要性,它的功能不仅仅定位在弥补前期拍摄的瑕疵上,而是要在第一时间向摄影团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拍摄参数,帮助导演明确片子的调性风格。我们之所以在拍摄时选择S-Gamut3.Cine搭配S-Log3,就是为了在后期调色时能够准确还原人的肤色。

剪映专业版怎么做出纪录片的效果(从前期拍摄到DIT流程管理)(6)

图2 预调色前后对比

同时,通过预调色,我们发现沙漠中的空气通透度很差,导致很多暗部的基础信息在调色过程中调起来很吃力。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最优质的图像细节,我们在看过预调色画面后就尽量采用向右曝光的方法,也就是在高光细节不损失的情况下,尽量利用摄影机中部到亮部的区间去记录图像,因为这部分的信噪比是最优质的,调色时的噪点控制也相对理想。

最后,来看一下《沙漠守望者》使用的后期DIT数据格式交互流程。本片的总数据量有100多个小时,达到了13T左右,视频数据种类较多,包括XAVC带Log 的MXF文件,以及XAVC-S带Log的MP4文件。H.264压缩的MOV和MP4文件,以及延时摄影制作后所生成的ProRes422HQ MOV 文件。所以在DIT文件上线时,我们选用了Premiere,相比一些其他剪辑软件来说,它所支持的文件格式非常广泛,直接导入即可编辑,这就省去了大量转码的时间。

剪映专业版怎么做出纪录片的效果(从前期拍摄到DIT流程管理)(7)

图3 《 最后的沙漠守望者》 后期DIT数据格式交互流程

在本片中,我们使用Premiere以Link模式进行编辑,然后再出表给达芬奇套底回批调色,这也是现在很常用的一种方式。对于这个项目来说,DIT流程一直从前期拍摄保障到后期文件交互上线,是我们整个4K内容生产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上面对拍摄及DIT流程的介绍,可以看到,正是通过这从前到后一系列的流程把控,才能最终呈现出优质的图像质量。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最后的沙漠守望者》这部片子的实践,努力寻找一种有性价比的4K前后期解决方案,以满足特定环境下的一些苛刻需求。

【精彩推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