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常考(儒林外史导读及练习)

【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常考?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常考(儒林外史导读及练习)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常考

《儒林外史》导读

【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写得好的不是完人,而是卑微的小人物,或是丑人。

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如周进、范进、梅玖);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如严贡生、汤知县、王惠太守);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如杨执中、权勿用、杜慎卿、娄三、娄四公子);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如王冕、杜少卿、庄征君、虞育德)。"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呢。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得紧紧的,只剩的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

三、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马二)、鲁编修

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扬言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仍执着的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什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

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专题练习

1.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张乡绅等态

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B.《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商人

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不同,但这

两个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D.《儒林外史》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

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而是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

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

2.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章运用夸张的手

法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

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B.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塑造的典型的吝啬鬼形象,临死时因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

而迟迟不肯咽气。

C.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调塑造了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深受封建科举制度

毒害的读书人形象。

D.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檃括全文",并且将其作为

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3.吴敬梓的《 》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范进中举》是其中的著名选段。

4.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

5.在《儒林外史》中,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后隐居于会稽山中的

是 。

6.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

是 。

7.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8.简述《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9.结合《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仿写句子。

例句:人们都爱王冕,爱他的才高八斗,爱他的淡泊明志。

仿句: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蒋刑房等他说完了,慢慢提起来,说:"潘三哥在监里,前日再三和我说,听见尊驾回来了,意思要会一会,叙叙苦情。不知先生你意下如何?"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数钱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蒋刑房道:"这本城的官并不是你先生做着,你只算去看看朋友,有甚么赏罚不明?"匡超人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放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到不值甚么。"两人见他说得如此,大约没得辩他,吃完酒,各自散讫。蒋刑

房自到监里回复潘三去了。

(1)请给选段加个小标题。

(2)对匡超人的刻画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照他看来,官场之站是

指什么具体内容?

(4)分明是见死不救,还口口声声称潘三为"哥""豪杰""知己",这样写有何效果?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周学道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心里想道:"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主意定了,到广州上了任。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童生。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䍀缕破烂的。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候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极,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时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爷面试。"学道和颜道:"你的文字已在这里了,又面试些甚么?"那童生道:"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学道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看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都是些粗心浮气的说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去!"一声吩咐过了,两旁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会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

周学道虽然赶他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发出案来,范进是第一。谒见那日,着实赞扬了一回。点到二十名,魏好古上去,又勉励了几句"用心举业,休学杂览"的话,鼓吹送了出去。

(1)在周进眼里,范进是怎样一副形象?主考周学道对范进关照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2)周进在看范进的卷子时是怎样的心理?你认为范进的文章如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

么?

(3)范进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考中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走这条路呢?

参考答案

1.B 2.C

3.儒林外史

4.沈琼枝

5.王冕

6.周进

7.①从结构来说,它不是严格的长篇小说结构,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人物在一部分成为主角后,下一部分便退居配角,或成为点缀,或不再出现。

②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论及:"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这样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将一个个中短篇小说串联起来。这在以前的长篇小说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是《儒林外史》的一大创造。

8.①在摆脱传统题材上的首创意义:《儒林外史》别开新面,专写知识分子,这在当时的白话长篇小说中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②突出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能够面向社会,挖掘其社会根源,把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显示了讽刺的客观真实性。作者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人物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尖锐的矛盾,用漫画式的夸张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使用多种讽刺手段。

③独特的结构形式:"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④语言特色:使用纯熟流畅的白话文,明净而富有表现力,具有文人散文特色。同以往的白话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最突出的是抛弃了说书体的程式化的套语。

9.人们都爱杜少卿,爱他的淡泊功名,爱他的仗义疏财。

10. (1)过河拆桥(或:忘恩负义),匡超人拒见潘三哥

(2)语言描写。冷酷势利、虚伪狡诈、忘恩负义的人。

(3)照他看来,去看望了朋友,就是和犯事的人有来往,人就有了污点,有污点的人在官场里是吃不开的。这恰恰暴露了他的虚伪,因为旧官场里混得好的人都是一身污点,甚至是恶贯满盈。

(4)极其虚伪肉麻的称呼里饱含着莫大的讽刺意味。

11.(1)穿着单薄、破烂,非常猥琐、悲凉。周进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试中特别注意老童生,他一看范进就油然产生一种怜悯的心情。觉得范进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特别关照他。

(2)周进看了三遍,第一遍不屑一顾,第二遍可怜他,同情他,硬着头皮看;第三遍恍然大悟,认为是天地至文。要试官读了三遍才读懂的文字,恐怕未必是好的文字。批判八股应试的制度。

(3)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一旦"鲤鱼跃龙门"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发生变化。虽然多年考不上,但还是希望通过进学这一艰难的道路来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读书人既可悲又可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