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孟子篇(古代文学作品赏读)

古代汉语孟子篇(古代文学作品赏读)(1)

《孟子·富贵不能淫》

景春①曰:“公孙衍、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③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⑤。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⑥;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⑦,贫贱不能移⑧,威武不能屈⑨,此之谓大丈夫。”(据1996年岳麓书社点校《诸子集成》本《孟子正义·滕文公下》)

古代汉语孟子篇(古代文学作品赏读)(2)

【注释】①景春:孟子同时代的纵横家。 ②公孙衍,张仪:都是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 ③冠:指行冠礼。 ④夫子:指丈夫。 ⑤以顺为正句:指公孙衍、张仪等人阿谀谄媚,窃取权势,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所为。 ⑥由之:即共之。 ⑦淫:指动摇。 ⑧移:指改变节行。 ⑨屈:指志气受挫。

古代汉语孟子篇(古代文学作品赏读)(3)

【教学提示】一、《孟子》简介及本篇题解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大师,被后人称为“亚圣”。孟子处于列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年代,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掠夺性的战争。他以“治平天下”为己任,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发展了孔子“宗周”的思想,希望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主张得不到诸侯的采纳,他退而教授弟子,从事著述。他的著作就是流传到今天的《孟子》一书。孟子长于论辩,善用譬喻;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本篇通过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论辩,批判了公孙衍、张仪那样的唯利是图、窃取权势、祸国殃民的小人,提出只有居正位,行大道,不因利益的纷争而改变自己气节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具有很强的气势。二、孟子散文中的“浩然之气”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与人论辩时,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刚强,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正所谓“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中还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方法,加强文章气势。例如本篇,首先批判了公孙衍、张仪等人,将他们阿谀奉迎,玩弄权术的劣行必欲为妾妇之道。然后说明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最后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叠句诠释了大丈夫的特点,在气势上压倒了论辩的对手。

三、平实晓畅的语言风格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在《孟子》的文章中,看不到《尚书》和早期铜器铭文中的古奥难懂的字句,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句,由浅入深,层层说理,循循善诱。它继承和发展了《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许多名言警句被后人反复征引,本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句即是如此。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四、注释中黑体字词语的含义

古代汉语孟子篇(古代文学作品赏读)(4)

【思考与练习】1.《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其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2.结合本篇内容,谈《孟子》文章中的“浩然之气”。3.本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色?

古代汉语孟子篇(古代文学作品赏读)(5)

(选自宁稼雨主编《新编大学语文教程》,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