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和吴京是什么关系(上映三天恶评连连)
10月23日,以抗美援朝战役为背景的战争电影《金刚川》上映。
从演员阵容来看,有张译、吴京、邓超等实力派大咖坐镇,演技有保障。
从导演阵容来看,有前段时间热门电影《八佰》的导演管虎,携大部分电影原班阵容出演,又有《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与《绣春刀》导演路阳加持,技术层面没得说。
从拍摄周期上来看,三个月时间拍一部大型战争题材电影,着实还是会令人担心,会不会因为时间问题,而造成电影品质被压缩。
但令人意外的是,电影被诟病的地方,并不是画面的精细程度,或故事完整度,而是三个导演各持一个视角拍摄,重复去说一件事儿,导致网上恶评连连。
提到“重复拍摄”,就连20年前热播的电视剧《西游记后传》,都被拿出来“鞭尸”。
可以看得出,这届的观众的确非常“严苛”。
然而,虽然电影是从步兵、美国空军、炮兵三个视角去演绎“修桥、炸桥、守桥、过桥”的四个过程,但却并不影响故事的主线和连贯性。
当然,倘若你对《金刚川》的期待,是一腔热血打胜仗的故事,那你可能会失望了。
因为战争,从没有毫无代价的胜利。
《金刚川》的故事背景,定位在1953年7月12日,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的前夕。
为了保障能够准时向金城主战场输送战力,志愿军们争分夺秒地去修补、守护这通往主战场路上的唯一一座桥。
上级下达的任务是7月13日5点前,保证主力部队全部过桥。
而任务的难点,在于两军装备上的差距悬殊,对方有飞机炸弹,我方志愿军只有两架高射炮和不足百发的弹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怎么打?
所以,当电影以步兵视角去叙述的时候,你能看到的就是美军侦察机、轰炸机到来的那一刻,所有志愿军都仓皇地四处隐蔽,大气都不敢喘。
然而,随着剧情推进,中国军人的“信念感”被渐渐体现出来。
即使局面处于被动,也丝毫不会因为眼前的困境而心生退意,反倒因此逆流而上,拼命反抗,为大局的胜利而牺牲小我,不畏生死。
这也是为什么,当拍摄视角变成美方空军时,你会听到他们一次又一次感叹,那被他们炸毁过四次的桥,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被修复,堪称奇迹。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第三个视角,也就是以张译、吴京所饰演的炮兵张飞和关磊的视角,去展露两军最直接的军火碰撞。
在高射炮和弹药极度匮乏的状况下,为了掩护修桥和过桥的战友们,他们两人携十多名高炮班战士,点燃身旁的篝火,一次又一次将自己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与之搏命。
当最后看到仅剩下一条胳膊一条腿的张飞,用尽全身力气,对空中的美军轰炸机发出舍命一击的时候,我整个眼眶都湿润了,究竟是什么样的执念,可以让一个人做到这种地步。
我想,当时他心中所想,大概只有如何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尽可能拖延住敌人的炮火吧。
而在当时国内军事力量与敌国相差悬殊,却面临不得不打的战争时,这样的张飞,这样的关磊,比比皆是。
电影《金刚川》的核心,在于“桥”,而当时志愿军任务的核心,在于“过桥”。
这个设定,看似与电影《八佰》的结局设定雷同,实则却是天差地别。
《八佰》的桥,架在犹如人间地狱的抗日战场与繁华的上海租界之间,进一步生,退一步死。
《金刚川》的桥,架在通往金城主战场的必经之路上,进退,都是生死未知。
同样体现战争的残酷,后者的基调更为沉重,所付出的代价,也更为惨烈。
尤其是当影片推进到最后一幕“桥”的片段时,当一颗颗从美军B29轰炸机上投下的燃烧弹,将桥几乎焚毁,将桥附近几乎所有志愿军战士的生命燃烧殆尽后。
紧接着的下一个场景,就是又有无数工兵连的战士奋勇上前,面对一方焦土,和来不及掩埋的战友尸体,他们的脸上依旧只有决绝。
当美军侦察机又一次来到金刚川上空时,他们彻底被震撼了,因为在他们眼前的,是一队又一队渡江的志愿军战士。
而在那些战士脚下的,是更多用血肉之躯叠起的最坚实的“桥体”,他们光着膀,咬着牙,饮着金刚川的江水,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去完成志愿军渡江的任务。
用影片中旁白的叙述来说,就是:
“那一年,我们都只有17、18岁,唯一想的,就是通过那座桥,把美国人打回去,因为只有那样,老百姓才能获得安宁。”
最后的战争赢了吗?赢了。
当那座“人桥”架起,所有志愿军战士得以准时抵达金城战役的主战场时,我们把仗打胜了。
历史上的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金城战役胜利,志愿军共歼敌5.3万余人。
而这场战役的结束,也标志着抗美援朝运动的落幕。
作为战胜方,当时新建国不久的中国,不仅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还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为我们后续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时间回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年后的今天,当你站在写满名字的英雄纪念碑前时,你能笑着说出:
“我们把仗打赢了,瞧,70年后的今天,我们祖国发展的多好。”
你不能。
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那场战争的“获利者”,而不是参与者。
而那场战斗之惨烈,之残酷,也不是我们透过70年后的电影屏幕所能感受到的。
战争是胜利了,但代价也是沉重的。
如今,我们新一辈的年轻人,生在和平国度,长在备受保护和照顾的环境里,衣食温饱,还可以去追逐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梦想。
但我们始终要记住和缅怀的,是那些曾为我们生活环境,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
因为在他们的17、18岁的青春年华里,梦想只有红色和黑色,不是鲜血,就是焦土。
不仅如此,他们梦想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那座前方闪耀着曙光的“桥”。
. END .
【文| 平凡森林】
【编辑| 沐漪】
【排版 | 小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