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追寻 武汉大学在乐山(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8年)

封面新闻记者 叶海燕

共忆百年峥嵘岁月,聆听文物中的红色故事。5月10日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红色文物讲述百年党史”系列报道。

5月30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四川乐山中心城区的乐山文庙。坐落于闹市中的文庙,是清康熙年间的重建遗存,古朴静谧,庭院错落有致。乐山文庙,除了是一座拥有厚重历史的古建筑,整座文庙更是一件红色文物——武汉大学西迁乐山8年,在乐山文庙延续文脉、宣传抗战,更是有154名学生投笔从戎到前线奋勇杀敌。

西迁追寻 武汉大学在乐山(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8年)(1)

延续民族文脉

武汉大学师生烽火西迁

如今的乐山文庙占地面积约1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有泮池、棂星门、圣域门、贤关门、大成殿、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殿等建筑。

西迁追寻 武汉大学在乐山(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8年)(2)

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周利波介绍,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中华大地,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满目疮痍,尤其对我国学校及学术文化机关摧残破坏,妄图用炮火摧毁反日文化的集散地。为延续中华民族文脉之根基,保存教育机构,东部地区高校纷纷迁往西部抗战大后方。

1938年2月24日,收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给武大的回函准许西迁后,数百名师生踏上了西迁乐山之路。武大师生以乐山文庙为第一校舍,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办学。

西迁追寻 武汉大学在乐山(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8年)(3)

武汉大学西迁乐山校本部——乐山文庙

周利波介绍,8年间,武大师生开展了持续不断的爱国宣传,支持全民族抗战,仅举一二,即可见一斑。1939年5月1日,武大全体师生在乐山文庙举行国民抗敌公约宣誓。1940年1月,袁昌英作散文《生死》,热情歌颂前方战士英勇杀敌。1940年12月21日晚上,武大峨眉剧社借嘉乐门内浸礼会公演话剧《塞上风云》,所收门票作为抗战捐款。1943年12月1日,冯玉祥来乐山发起抗日节约献金运动。武大武汉战区学生发起每人捐10元,共计3000元。武大校长王星拱代表武大献金5000元。武大实习工厂谭声乙教授单独献金10万元。

教育报国弦歌不辍

154名学生投笔从戎

据武大校友刘以刚回忆,1938年8月中旬,武大在乐山时期的第一个党支部建立。党组织建立后,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带领党员和进步群众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7月6日,国民党特务机关在乐山城区进行大逮捕,武大部分党员、进步学生和爱国人士被捕入狱。武大内部的党组织遭到破坏。

1941年皖南事变,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1942年春,由于叛徒出卖,武大地下党组织再次遭到破坏,进步师生受到迫害。因此,当年武大师生主要通过学生运动的形式开展斗争。

乐山8年,武汉大学的学生人数由600人增至1700人,西迁乐山的武汉大学,更成为文化和科学薪继火传的一方圣地。乐山时期的武大学生社团极其活跃,一千多人的学校,拥有各类学生社团一百六七十个。当时影响较大的社团主要有文谈社、政谈社、风雨谈社、海燕社、抗战问题研究会、岷江读书社、峨眉剧联等。很多社团以出版刊物和壁报为主要活动方式,还成立了壁报联合会,各种壁报百家争鸣,将文庙棂星门两侧的墙壁变成了“民主墙”。

西迁追寻 武汉大学在乐山(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8年)(4)

1945年凯旋的武大从军学生合影

周利波介绍:“除了宣传抗战、积极募捐支持抗战外,武大学生投笔从戎,直接走上抗日前线奋勇杀敌。”据统计,武大乐山时期,武大学生从军、抗战、应征译员总共154人,其中,志愿从军90人、保留学籍31人、应征译员33人,为民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