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口子村游记(话说上四方村)

2012年12月1日,根据国务院、省政府文件批复,对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撤销青岛市市北区、四方区,组建新的市北区,以原市北区、四方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市北区的行政区域。四方曾是青岛的一个区域,它的名称来源于四方村。四方之名,有人说,是因古代这里的海边曾有个四四方方的盐田;也有人说是四方村初建时只有四间小草房,所以称为四房,后来演变为四方。

还有一说是经由《青岛市志•崂山志》、《莱州府志》、《即墨县志》等记载,“四方”的由来和“塔山”有着历史的渊源。据《明朝浮山所辖区军寨墩堡示意图》标注位置,塔山四防墩堡位置即上四方村的位置,山高110公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北岭山。随着时间的推移,“四防”逐渐演变为“四方”。

上口子村游记(话说上四方村)(1)

拆迁前的四方村旧影(杨勇提供)明朝永乐年间,滕姓始祖从云南迁移到青岛,长支留在双埠村、南渠村,二支来到四方、沙岭庄。滕氏六世祖进明、进魁为同胞兄弟,进明为兄留在四方村,进魁为弟迁居四方河西岸,称为下四方,四方改为上四方,由此可见上四方村和下四方村的滕姓相差一百年。上四方村的滕氏始祖来到这荒芜的土地上,搭建几间草屋后开始了艰难的移民生活。因靠近胶州湾,他们以种地为生,也有的下海捕鱼捞虾,男人们用网捕回小鱼小虾,女人们在家将小虾磨成虾酱,一罐一罐储存起来常年食用,女人们有时也到海边捞海菜,打海蛎子。

上口子村游记(话说上四方村)(2)

四方村旧影(杨勇提供)

这里隶属山东莱州府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解放后成立四方大队,1985年四方大队改制为青岛四方华星农工商公司。上四方村,北起今杭州路(1953年以前称为奉化路),南达昌化路,西到四方河(今杭州路河),东至东沟。村内东西向的宽街称为尚德街,将全村分成南北两大块,尚德街以北为后街区域,后街区域又分成后街与大后街区域,其间小巷错综曲折,崇德巷、厚德巷、明德巷、修德巷多不胜数,其中修德巷穿过后街与大后街直通杭州路。小巷大都很窄。后街与大后街的东西幅度随着南北向的东沟漫延北折而面积较大,人口也密集。尚德街以南到昌化路为前街区域,其间一条小南河又将前街分为南北两块,之间有两座小桥相通。

小南河,发源于东山,河水常年不干,女人们在河边洗衣,清晨天刚放亮就能听到阵阵捣衣声;夏季,小南河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在河里嘻戏玩耍整日不归。出海归来的男人们在河里洗净身上的泥污,女人们也来洗,但那都是在没有月光的深夜和凌晨,她们在河底挖沙成深坑使水位加深,坐在坑内犹如置身于一个大木桶中,只露出头来,她们大都合衣而洗,也有胆子大些的会脱掉衣服尽情享受河水的清凉,这个时段男人们是决不会来的,上四方村村民世代都爱惜这条河,从不向河里倾倒污水杂物。

上口子村游记(话说上四方村)(3)

尚德街以北、尚志街以西的后街上有东西两院,之间有一小门相通。西院为偏院,有正房两间;东院大门门楼上有‘滕氏支祠’四个字,进入大门有一照壁,转过照壁是一个宽敞的院落,院子里有楸树四棵柏树两株,一条石铺的小道直通三间相通的正房,这里即是支祠正殿了,正殿靠北墙设一长条几专门用来供奉宗轴和族谱,条几前设长桌六张,摆供时用来摆放果蔬点心之类供品,六张长桌前方正中又设一长桌,摆供时用来摆放猪头、鸡、鱼。只有在春节时才摆供,平日宗轴和宗谱分别置于两个木盆里放在长条几上方的梁上。

滕氏支祠是上四方村和下四方村共有,村民们每三户为一组轮流看守支祠,称为看宗。轮到看宗的人家负责平日的清扫和春节摆供、焚香。村里拨出二亩二分二厘公产地专给看宗的人家耕种,其收获则为看宗、摆供的费用来源。说到这公产地,就不得不提滕氏的一名族人滕玉森,这块地是他献给族里的,他出地的唯一要求,就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把他的名字填在宗轴上。按照上四方滕氏的规矩,族人只有逝世后才可以由其后人将其名写入宗轴,滕玉森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要求是因为自小爱好习武,成年后武功了得,常年外出访友与各地高手切磋武艺,而他这一辈子又没有子女,他怕不知哪天一旦失手客死异乡,族人们不知道他的下落,名字写不进宗轴。考虑到他对族里的贡献和特殊的个人情况,最终族人们答应了他的要求,由此他成了上四方滕氏历史上第一例活着列入宗轴的人。

上口子村游记(话说上四方村)(4)

四方村旧影

滕氏支祠平日不开,但每年春节从除夕开始香火不断。过年当天,支祠里从黄昏就开始烧香,直到22时30分开始烧水下饺子,支祠里的饺子是看宗人家在家里包好,端到支祠里下。过年下饺子用柴草不能拉风箱,到23时饺子已下熟。这时看宗的人就要掌上灯笼,点上八仙桌的蜡烛,开始浇奠饺子,从支祠大门口开始迎年烧香纸,放火铳。各家各户一定要听到祠堂的火铳声响,才可以开始过年、吃饺子。九声火铳震耳欲聋,响彻周边村落,这就意味上四方村的新年开始了。据村中老人回忆,这火铳到解放后还放过几年,只是那时候就没有九声那么多,响一声意思一下就是,但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就不再放了。 除夕夜,在家里过完年的族人开始陆续往祠堂送香纸、端饺子、祭奠、磕头。这时支祠的院子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一个个围坐在族里老人的周围,虔诚地听着滕氏支祠里的往事和滕氏族人的忠孝故事。村里大一点的男孩子此时手里都会拿一支香,这叫志香,因为新年这一夜家里的香火是不能断的,孩子们想出来玩又怕耽误了续香火,所以出门时就点一支跟家里香炉差不多长短的香,看手里的快烧完了就赶快回家继续上香。就这样,很多孩子一晚上要往家跑三四趟,上完香再继续回来听故事,一直到天快亮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支祠。 初三凌晨二时刚过,人们就又来到支祠,把自己的先灵送回,这也就是送年了。看宗的人家将香火守到早晨四五点即把宗轴族谱收起,这一年看宗的主要活动也就结束了。上四方村的滕氏支祠也不是只有过年才开,如有族人犯错,族长也会在此实行家法。清朝末年,祠堂里就行过一次家法,因上四方村一族人与下四方村一滕氏村民对骂祖宗,所以开支祠各打了二十棍。不敬祖先是犯了滕氏家族的大忌,当时开支祠当天,场面是非常严肃的,族长们坐成两排,主持行家法的坐在中间,族中的青年来当打手,据说受罚的两人都伤得不轻,离开支祠的时候都是被架走的。

上口子村游记(话说上四方村)(5)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清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十二(公元1897年11月7日)德国皇帝令德军在上海的远东舰队开赴胶州湾,十月十九(11月14日)晨,德国海军陆战队720人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借地操演为名强行登陆占领胶澳,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公元1898年3月6日),德国强迫大清朝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德国胶澳总督府收买并强迁会前村,辟为植物实验场(今青岛中山公园),于氏从会前村搬至上四方村。于氏用会前村拆迁得到的那点补偿从滕氏那里买来房屋和土地,农忙闲余之时,于氏妇女便烤烧饼来到天后宫附近卖,所以于氏就比滕氏富裕。滕氏妇女们受到启发,他们陆续学起做烧饼的买卖,有时也把农产品拿去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相继建成四方大场(今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大康纱厂(青岛国棉一厂)、内外棉株式会社青岛支店(青岛国棉二厂)、隆兴纱厂(青岛国棉三厂)、发电公司(青岛发电厂,今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上四方村一些村民就开始到工厂上班了。

上口子村游记(话说上四方村)(6)

四方村旧影(杨勇提供)上四方村居民崇尚礼节,有很多自己特有的风俗习俗,比如只听说过去结婚拜堂夫妻一起拜天地、拜高堂,从没听说过结婚当天新郎要向新娘行跪拜大礼。虽然旧社会都讲究男尊女卑,但过去在上四方村,要娶媳妇就得给人家姑娘下跪磕头。 上四方人管订亲叫‘撒媒柬’,双方商定好订亲礼就由男方准备好,一斤半重的饽饽要有四十个,加上现钱 、首饰、衣服、衣料、肉 、鱼、粉条等,择黄道吉日去女方家订亲。并在红色的“媒柬”上写男女双方姓名 、家长姓名和媒人姓名 ,一式两份,双方各留一份。当天女方设宴招待男方家来送订亲礼的宾客,这样撒过媒柬就确定了男女之间未婚夫妇的关系。女方也会准备一双鞋作为回礼,而男方走的时候也会让他把送来的礼物带回去一半。成亲当天,新郎备下一乘官轿、一乘花轿,长袍马褂头顶官帽来到女方家中迎亲,女方家人也会先闹一下新郎,把几个刚出锅的空心饺子混在碗里端给新郎,得意忘形的新郎官常常会被空心饺子里炙热的水蒸气烫到舌头。新娘打扮妥当后,则由兄长抱到正屋的椅子上坐好,此时新郎要对其行跪拜大礼。这是因为姑娘嫁过去是要给男方传宗接代、养儿育女的,上孝敬公婆、下照顾弟妹子女,主家主事操一辈子的心,所以成亲当天,必然当得起新郎的跪拜大礼。 上四方滕氏的家训一直主张敬祖,古时候上四方村民多以打渔为生,就连每年出海的第一网打上来的好鱼,也一定要用来祭拜祖先。村民们清明就把船弄好了谷雨这天就去下鲅鱼网了。不管第几网打上鲅鱼、刀鱼、白鳞、加吉等鱼,绝没人敢先吃,必须赶回家祭祖,回家后做好鱼去祖坟祭奠完,烧上香纸,磕了头,回家让老人吃,再去丈人家送了鱼,这才能正式出海。出海时是非常热闹的,家里做的馒头很小,用筐抬上船,并把水等生活必需品抬上船。村里的人都去海边送,场面恋恋不舍,船上给孩子们往下扔馒头。这一出去,一路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几个月才能回来。

上口子村游记(话说上四方村)(7)

拆迁前的四方村旧影(杨勇提供)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与沧口区合并,成为四沧区。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在抗日战争时期,上四方村在册的青保共六人,有:滕学荣、滕学询、滕学题、于其江、李智云、马冰。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5月,首次单独设立四方区;同年9月,四方区与沧口区再次合并为四沧区。

上口子村游记(话说上四方村)(8)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村民滕文道出于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把自己养的一条看家狗起名昭和,领着狗四处转,叫狗的名字 ,后被人告到了日本特务机关,从此特务到处抓他,后来在族人帮助下逃到了崂山。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仍设四沧区,1951年8月正式设立四方区。此时,上四方村成为城市里的村庄,随着城市的建设,上四方村的耕地越来越少。后来村民越来越多,河水渐遭污染,雨水逐年偏少,流淌了几百年的小南河渐渐成为小水沟。1998年上四方村拆迁,那条小南河被石板掩盖在地下,这里建起12栋七层楼房,2000年上四方村七百多户搬进新居。从此上四方村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它的身影只能停留在老青岛人的记忆中。

本文作者:邱若俊,曾用名邱俊龙,网名“青岛台东镇”,发表于2018年7月8日。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并添加图片发布,图片感谢杨勇老师提供,转载请注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