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典故的由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典故的由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1)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典故的由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2)

亲爱的朋友,你好。

我相信你一定听过这么一个故事,叫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致上是说,古代有一个读书人,自视甚高,觉得打扫卫生是下等人干的事,于是就不怎么打扫房间,每天房间都是乱得连只脚都插不进去。后来他老爸就教训他,你小子怎么这么牛,一间房间都打扫不好,如何治国平天下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读书人听后非常受感动,于是就改掉了自己懒的毛病,凡事从小做起,最后终有所成。

怎么样?你听过的故事版本,一定和这个类似吧?来握个爪,因为我小时候最早听到的这个故事的版本也是这样的,和你一样。不过,如果我告诉你,这个故事完全是后人瞎编的,而且编得很离谱,和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完全是南辕北辙,你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呢?很抱歉,我不得不告诉你,事实还真是如此,你听到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式改编,而且,在实际的商业和生活中,参考意义也绝对不如真正的原话有意义。为什么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这句话最早的版本是出自《后汉书》,讲的是东汉名臣陈蕃年轻时候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什么意思呢?说的是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爷爷是河东郡的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一个人单独住在一个地方,庭院和房间都是杂乱肮脏。他爸爸同郡的老乡兼朋友薛勤来看他,就问他:“你小小子为啥不把住处拾掇拾掇来迎接客人呢?”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污秽为己任,怎么能把注意力都放在一间房子上呢?”薛勤认为他有澄清世道的志向,很是惊奇。《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并称“前四史”,是中国史书方面的可信度最高的四本,所以,这个故事的可信度非常高。而且,后来《世说新语》等书都复述过这个故事,讲述的方式也一个模子,和薛勤的反应一样,“甚奇之”。

我们现在经常会说“奇怪”这个词。但在文言文中,“奇”是“奇”,“怪”是“怪”,单独一个“奇”字可不表示“奇怪”的意思。那这个“奇”字应该怎么理解呢?在文言文中,“奇”字一般都是偏褒义的。比如,很多人上学的时候,一定还学过另一篇文言文,叫做《伤仲永》,里面也有这么一句话:“邑人奇之。”这两个“奇”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很赞叹的惊奇。既然是赞叹,那确实说明陈蕃不扫一屋,而是抱定扫天下的志向,是为世人所称道的。那么,这句话又是怎么变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版本的呢?

这句话之所以变成了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都要拜一个叫刘蓉的人所赐。注意啊,是刘蓉,不是马蓉。马蓉和宝强纠缠不清,这个刘蓉可不一样,他是曾国藩的幕僚。当年曾国藩被太平天国打得差点自杀,就是刘蓉把曾文正公给拦下来的。那么,刘蓉又是怎么改变这句话的呢?刘蓉写过一篇文章,叫《习惯说》,里面讲了一个他自己的小故事:说的是刘蓉小时候在家里的一间屋子里读书。这间屋子里有一个小坑,刘蓉一开始总被这个小坑绊住。不过后来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他爸进屋一看,就笑着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意思是,一间屋子都搞不好,还怎么治国平天下啊?于是就叫下人把坑拿土给填平了。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典故的由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3)

你看,这个故事是不是和陈蕃的故事很像?对,也正是因为这两个故事很像,很多后人就不经意间把两个故事给搞混了。那么,从实际来说,你认为是陈蕃对,还是刘蓉对呢?

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判断。但是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我建议你选择陈蕃的做法。为什么呢?原因有二。

第一,陈蕃的成就远超过刘蓉。商业是一个以结果论英雄的领域,所以,一个人的成就是我们不得不考量的标准之一。陈蕃官至太尉、太傅。这是什么等级?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了。太傅就更不得了了,那可是皇上的老师。刘蓉就惨了点了,至死也就是曾国藩的幕僚。也就是说,刘蓉直到死也没混上个国家编制,始终是曾国藩的私人雇员。虽说衣食无忧,但是胸中抱负注定是无法完全施展了。有人可能会说,梁老师,你这种说法太片面了,一个人不求功名利禄,只求内心平静,有什么不好?好,但你别从商。商业社会就是这么残酷。你如果用安贫乐道的农业思想来玩商业,那是注定要吃大亏的。我们是一个农业社会思想包袱太重的民族,总是崇拜一些虽败犹荣的偶像,比如败走麦城的关公,比如自刎乌江的项羽。你说这些人值不值得尊敬呢?值得,但是尊敬不等于学习。你看看英美那些国家崇拜什么人?很多英美人家都会挂着祖先画像,然后跟你讲:“这是我家XX代祖先,伟大的XX船长,XX海域著名的大海盗。”用我们的理解是,这帮洋鬼子果然没道德,祖上有人当海盗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了。但是,这恰恰是另一种英雄观:成者王侯败者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呢?说白了,就是咱们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王霸之道。在古代,很多讲王霸之道的书是被禁的,比如管仲写的《管子》、商鞅写的《商君书》等等。为什么要禁?不是因为这些书三俗,而是因为那些成功者不想别人知道该怎样成功。长期如此,只让民间的老百姓在戏台子底下看看《霸王别姬》的老戏,跟着落几滴眼泪,顺便骂骂老天不长眼就得了。皇帝们越让你崇拜这些失败的英雄,你心底那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志向就会越被消磨,他们的位子自然也就越稳固。所以,让所有人喜欢楚霸王胜过刘邦,就是最好的洗脑手段。我们的社会已经是商业社会了,不正视成王败寇的事实,到最后也只是自己坑了自己。陈蕃比刘蓉强太多了,这也是事实。相信陈蕃用事实告诉你的结果,相比刘蓉一事,靠谱得多了。

第二,战略优先于细节。扫天下,还是扫一屋,这本质上是一个战略优先,还是细节优先的问题。这么一说,你是不是就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鸿门宴的时候,樊哙就劝刘邦逃跑的时候就说过这么一句至理名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细节,论大节不回避小的责备。我们都知道,当你要做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一定会分成无数个细节。而这些细节中,又一定有重要的细节和不重要的细节。有些细节是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哲学上称之为“主要矛盾”。但凡学过哲学思想的朋友,你都应该知道,是抓主要矛盾重要,还是抓次要矛盾重要?当然是抓主要矛盾啊!为什么呢?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做任何事都精力充沛。如果事事都注意,处处都留心,屋子里有一点瑕疵你都要去改进,那我保证你这辈子连屋子都走不出去。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仅仅一间屋子就足可以让你忙一辈子也忙不完,还谈什么扫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典故的由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4)

在这里讲一个我自己的悲催的故事吧。上中学的时候,我是一个完全不受女孩子待见的小黑胖子,每次去和女孩子说话,基本上都是自讨没趣,没人愿意和我多说半句。我就气啊!心想怎么办呢?既然不愿意和我说话,那就去学学怎么说话。我小时候虽然没有互联网,但书店里还是有点教人说话的书的,和现在也差不多。这些书里讲什么呢?它们会告诉你,如果对方说“我今天有事”,你就回答“XXXX”;如果对方说“放学等我”,你就回答“XXXX”,等等。想想,你看过的很多类似的书或所谓的专家,是不是都是这么告诉你的?效果如何呢?快省省吧!有多少和我一样试过的人都应该有体会:压根没用!为什么?太僵硬了。你只是听到了对方说话的文字细节是“我今天有事”,但是语气、语音、语调、场景等诸多细节,你注意得到吗?交流可不是只靠文字的。要不,为什么你现在这么喜欢用表情包?交流的提升本质上并不是靠学习问答方程式来提升的,而是靠对于交流的整体把握。后来,我读完了四大名著,之前学的那些所谓的问答方式也都忘光了,发现反而和人的交流顺畅多了。为什么呢?因为通过大量的阅读,你的整体语言储备和素养会自然提升。到那时,根本无需刻意模仿某些技巧,交流就会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这就是整体优先于部分的最好体现。

再讲一个别人的悲伤的故事。有一天,我在百度贴吧里闲逛,看到一个哥们儿说,女人不能娶。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他第一个女朋友去他家,看到他被子也不叠,衣服也洗不干净,就说,这些小事都做不好,这男人肯定不靠谱,就分手。于是乎他痛定思痛,每天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叠得整整齐齐。他的第二个女朋友去他家一看,说,一个大老爷们,每天这么关注卫生,不是洁癖,就说矫情。又分手了。这哥儿们确实很悲催。不过,你说真的是女人不能娶吗?不是啊。是这哥们儿没有把握住他的女朋友们的整体战略需求,而是只关注了细节。没有几个女人是真的只在乎你是干净还是脏,她们在乎的是你爱不爱她们。不然,哪来的那么多已婚妇女抱怨要给老公洗臭袜子?这些老公别说扫一屋了,连袜子都洗不好,又是靠什么赢得老婆的心?如果你只会听着你的女朋友说的表面的话去做改变,那也只是被她们的表面带着走,却永远无法走进她们的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典故的由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5)

很多人都喜欢说这么一句话:谈客户和追女孩子是一样的。确实,想谈好客户,就不能在乎“一屋”,而是首先考虑好“天下”,然后才能顺利结合。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典故的由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