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简短问候语北方(凛冬天寒冬至已至)
凛冬天寒,冬至已至。
冬至宜大雪。朔风卷地,百草折伏,天地昏沉,俄而雪落。初极疏,如粉似沙,随风散漫,倏忽间,银光乍现,恰似星光。继而密,如柳絮,纷纷扬扬,攀枝欢跳。再而稠,鹅毛一般,蓬蓬丛丛,玉碎朦胧。后而定,天与地与风与雪,俱归沉静,杨枝柳枝桃枝头顶玉冠,沐光而立。极目远眺,千里银沙覆鸟踪,苍山渺远,唯有一颗老松。
入夜,城市的灯光将雪里人间晕染成暖红色。白雪红尘,冷寂热烈。
冬至宜美食。气始于冬至,生命运动由衰转盛,由静转动,蕴于内以待生发于外,正适合修养滋补。
老北京有言:"冬至馄饨夏至面"。馄饨者,形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冬至的新旧交替也蕴涵着混沌不明的意味,故而食馄饨则意味着破阴释阳。
将肉糜佐以葱姜酱料为馅,面皮擀至薄而筋,切成梯形或三角形,裹馅捏制,煮之以乳白色高汤,以香菜、紫菜、香油、精盐等着色调味,馄饨乃成。视之,晶莹剔透;闻之,清香扑鼻;食之,非三碗不尽兴矣。
馄饨
谚语又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东汉有医圣张仲景,访病施药,时值隆冬,乡民饥寒,面黄耳烂。仲景使弟子于南阳东关建医棚,起大锅,熬"祛寒娇耳汤"。羊肉、辣椒并祛寒药物同熬、切碎,以面裹之,成耳朵样,名为"娇耳",人手两只。食之祛寒暖身,冻疮痊愈,冬至食"娇耳"遂成风俗。至今日,南阳亦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之说。
饺子
及至魏晋,又以食粥为贺。"黄钟始动,阳萌地内",阳者,赤色。故而以赤豆为粥。赤豆有灵,《杂五行书》云:正月七,七月七,男吞赤小豆七颗,女吞十四枚,经无病;《岁广记》云:立秋日,以秋水吞赤小豆十粒,止赤白痢疾;《岁时杂记》云:共工氏有不才子,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豆。故而赤豆粥有防疫驱邪之效。
将赤豆置于沸水中煮熟至六七成,渐次放入大米、红枣、红豆、冰糖,汤至粘稠,色成润红,乃食之,可健脾利湿,美容养颜。
赤豆粥
冬至宜雅致为乐。《唐国史补》中言:"会冬至,需家置宴挥霍。"朋辈相邀,聚会宴饮。
择一"九"日,邀朋友九位,置九碟九碗,用"花九件"席,温酒对饮,或行酒令,或谈天说地,不亦说乎。九碟九友,成九九之数,再以酒暖身,号称"九九消寒"。
或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勒九九之数,冬至后,每日描红花瓣一朵,待花瓣全盛则数九之日尽,称为九九消寒图。
或横十竖十,画作九九消寒表,每日涂抹一格,八十一格尽满,则春暖花开矣。
或作九九对联,上联并下联各九个双钩空心字,每字九画,每日渐次于上、下联各填一笔,九九八十一天之后,对联成,春已至。
九九消寒图
冬至宜祭祀。夏至祭地,冬至祭天。历代王朝皆有"贺冬"之仪,始于周朝,国君"郊祭",穿祭服,行大礼,升灯悬火,乐奏钟鼓,以求国泰民安,至唐宋而盛极一时,民间演为祭祖,称"祭冬"或"拜冬"。
祭祖有室内室外之分。室外祭祖,优选先祖墓地,或填土,或竖碑,点烛燃香、行礼致意,以示缅怀。室内祭祖,则多在家祠,以三牲为献,长辈主祭,依长幼而渐次拜祭,以求福寿康宁。
祭祖之意,更在于寄托情思。祭祖非迷信,旨在于警示自身不忘祖先不忘本。
祭祀
冬至宜读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所谓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至,日行南至。从这一天起,白日渐长,黑夜渐短,阴气最盛,阳气始发,万事万物开启新一轮的循环。
"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冬至本是佳节,本应亲朋欢聚,无奈客居在外,游子思乡,家人亦念游子。会当此时,愈觉深淳。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消寒图也好,消寒表也罢,且将案头繁冗放下,不妨学学古人雅趣,心若自在,凛冬不寒。
冬至宜问候。百花开而春至,百川汇而夏至,百草黄而秋至,百里雪而冬至。光阴轮转,昼夜消亡,日月匆匆,又是一年终。几缕青丝留在过去,但别把情谊遗忘在时光里。冬至已至,道一声,岁月无情人不老,和美美,乐融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