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怎么认识小周后 李煜娶了对姐妹花

宋太宗赵光义驾崩于997年,五百多年后,关于他的一件风流韵事成为大明朝文人雅士茶余饭后的谈资。

明朝人沈德符在他编著的《万历野获篇》中,记载了赵光义的一件香艳之事,说是他偶然在朋友那边发现一副宋朝人的画作------《熙陵幸小周后图》,关于此图,沈德符在书中描述甚是大胆:

太宗头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作蹙额不能胜之状。

李煜怎么认识小周后 李煜娶了对姐妹花(1)

为了证实此图为真,沈德符还说,这幅画上题跋很多,比如上面就有元代书法家冯海粟的诗作。

另外,姚士麟在《见只编》中也做了类似记述,说是他他曾亲眼见到张纪临摹这幅画:

后戴花冠,两足穿红袜,袜仅至半胫耳......凭五侍女......

关于这幅画的去向,历史上众说纷纭,主流的说法是目前保存于台湾历史博物馆。

古代这种画作很多,但是以宋朝皇帝为创作对象的还真是不多见。这里的周后是谁呢?她不是赵光义的原配,而是南塘后主李煜的夫人,在历史上,她被称为小周后。她与李煜的前妻大周后,实为一母同胞的姐妹俩。

李煜怎么认识小周后 李煜娶了对姐妹花(2)

大周后名为周娥皇,是南唐重臣周宗的女儿。十九岁的时候入宫嫁给李煜。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联姻,不过,成婚后,李煜发现,周娥皇还是很漂亮的,更关键的是,这丫头工绘画、晓音律,简直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啊。

正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周娥皇身上的这些优点一下子吸引了李煜,等他即位后,更是宠嬖专房。

有一年冬天,外面大雪纷飞,周娥皇一时兴起,就想拉起李煜一起唱歌跳舞,李煜也是玩心大起,就说到,你写篇新曲子吧,能写出来我就陪你跳。

周娥皇毫不示弱,命人拿过笔墨纸砚,文不加点,挥毫而就,这就是可与大唐《霓裳羽衣曲》媲美的《醉邀舞破》,这也是他们的笑傲江湖。

不过,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十年后,周娥皇得了一场大病。刚满十五岁的妹妹经常去宫中探病,一来二去的,和李煜厮混在一起了。

李煜怎么认识小周后 李煜娶了对姐妹花(3)

小周后,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名字,但有一点应该比较肯定,那就是她要比她姐姐漂亮,龙衮的《江南野史》有一句话,说她“美姿容”。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铲袜步香阶,手提金镂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是李煜的《菩萨蛮》,“铲袜步香阶,手提金镂鞋”何等香艳!它写于大周后病重期间,描述的是李煜和小周后你情我侬的情景。

女人的第六感确实厉害,当这个未来的小周后和李煜沉浸在男欢女爱中时,周娥皇已经敏锐的感觉到了,有一次,大周后掀开宫里的帘子,居然看到了妹妹!

就问她什么时候来的,妹妹告诉她,已经好几天了,周娥皇就问,你不说来看我的嘛?既然来了,怎么不来找我?妹妹的心里是愧疚的,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周娥皇一下子明白了,她和李煜已经有了不伦之事。

一面是自己的至亲姐妹,一面是自己深爱的负心郎,大周后甚是纠结,她想恨,却恨不起来,对于那两个人,她已经无法原谅,便选择了避而不见,“遂面壁而卧,至死不顾”。气血攻心之下,周娥皇很快去世。

李煜怎么认识小周后 李煜娶了对姐妹花(4)

笑傲江湖终归曲终人散,大周后的过世,对李煜的打击亦是很大,“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这是未亡人对结发妻子的思念,长时间的沉浸在痛苦中的李煜,也变成“哀苦骨立,杖而后起”的状态了。

虽说如此,丧期满后,李煜还是决定迎娶这个小妹妹。便命史官潘佑、太常博士陈致雍、文安郡公徐游、学士徐铉起草婚礼章程。程序很快走完,李煜又大婚了。

李煜和小周后的香艳之事,早已在民间传的沸沸扬扬了。是以迎亲的时候,金陵城围堵了好多看热闹的群众,街头、树上、屋顶皆挤满了人,多到什么程度?甚至都有人掉下屋顶摔死了。

李煜怎么认识小周后 李煜娶了对姐妹花(5)

李煜大婚之夜,豪宴群臣,不过,韩熙载、徐铉等人实在是有阳奉阴违之嫌。他们纷纷写诗讽刺描述床帏之事,比如:

四海未知春色至,今宵先入九重城!

不过,李煜并不在乎,你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懒得搭理你们。

所谓春宵苦短,七年后,即975年,在北宋围困金陵一年后,南唐终于支撑不住,李煜上表投降,他和小周后一起被押送到汴京。之后,李煜被宋太祖封为违命侯,小周后封为郑国夫人。

转年,赵匡胤驾崩,赵光义即位。

赵光义可不像他哥哥那般仁慈,他早就安奈不住那颗骚动的心了,管你亡国之女祥不祥,且顾眼下欢愉最是紧要,便强令小周后入宫侍寝,一住就是几天。

李煜怎么认识小周后 李煜娶了对姐妹花(6)

​李煜的心是痛苦的,故国沦丧,女人蹂躏,978年,在他的生日七夕节这天,他留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慨,之后崩殂,很快,小周后亦是香消玉殒,追随他而去。

结语

小周后是幸福的,生前有一个相爱相知的郎君,死后又能常相伴,不幸的是,遭受侮辱,夫妻横死异乡,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生于官宦邸,长于帝王家又如何?一百多年后,靖康之变,其赵氏族人不是比她更悲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