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业迭代升级的潮阳突围)

在汕头市潮阳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新兴雅针织实业有限公司印染车间24小时不间断开工,200名工人“三班倒”进行织布染整生产,染色机、脱水机、烘干机不停转动,从染色到定型的各个环节有序开展。

作为首批入园的印染企业之一,新兴雅公司已尝到入园生产的甜头。“用水比入园前节省一半以上,生产效率较过去大幅提升,产能产值都有增加。”新兴雅公司董事长张柳湖告诉记者,投产运营一年半以来,公司先后购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已初步达到预期生产规模,目前正朝着高端品牌方向加快创新发展。

印染产业近年来的迭代升级,是潮阳区纺织服装产业全链条加快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而加大技改投入则是潮阳纺织服装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数据显示,2021年潮阳区工业技改投资完成额52.61亿元,排名全市第一;今年一季度,潮阳工业技改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工业技改投资额完成5.5亿元,排名全市第一。在这当中,纺织服装企业技改项目占九成以上。

当前,围绕汕头市赋予潮阳打造传统产业创新示范区的新定位、新要求,潮阳区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主动融入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布局,正在全力培育纺织服装千亿级产业优势集群。

助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业迭代升级的潮阳突围)(1)

今年65岁的张柳湖从事纺织服装制造业已有36年,是潮汕地区最早从事该行业的创业者之一。其拥有织布、印染两家大型加工厂,在纺织服装行业链条中处于上、中游领域,工厂分别建在谷饶镇、潮阳印染中心,是行业的翘楚。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潮阳、潮南等地发挥著名侨乡及沿海地区优势,大量承接香港、台湾地区纺织服装制造业的转移,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地方支柱产业。目前在潮阳区,形成了以中国针织内衣名镇谷饶镇为中心,逐步向和平、铜盂、贵屿等周边镇辐射发展的格局,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据统计,潮阳全区现有纺织服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302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3家)63.8%;2021年纺织服装产值464.98亿元,增长4.8%,长期以来为潮阳区经济增长发挥了核心支撑作用。

不过在这看似蓬勃发展的背后,也暗藏不少困难和短板。一方面,虽然部分规上企业在研发设计、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有所建树,但综合竞争力相比国际一线品牌的差距还比较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达近万家,大多数仍集中在制造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助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业迭代升级的潮阳突围)(2)

谈起潮汕纺织服装产业为何发展较早却相对迟缓的话题,身为汕头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名誉会长、潮阳区纺织印染协会会长的张柳湖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体规划的缺失。以前没有及时规划大型产业园区及专业市场,一直形成不了真正的集聚效应和地区品牌影响力。

张柳湖以其自身经历说道,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两潮地区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快速发展之时,浙江等地还未见起步。但现在全国最大的两个纺织服装市场之一就在浙江,另一个在广州。“其实原来我们也是有条件的。”张柳湖说。

无论是行业规模之大,还是从业人员之广,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纺织服装产业仍然是潮阳经济的主要命脉。这既关系到稳增长和保就业,更关乎千家万户的经济收入。无疑,潮阳纺织服装产业早已来到转型升级的窗口期。

助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业迭代升级的潮阳突围)(3)

纺织服装作为潮阳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潮阳区委、区政府早有危机意识,在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并培育新机。

最受关注的要属印染产业。印染是纺织服装产业链中游一环,它上托织造业,下承服装业,关系着整个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然而,潮阳(潮南)印染产业曾经因为高污染,给练江流域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2018年,汕头市、区两级抓住练江流域综合整治的契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推进印染企业“弃污进园”。

新兴雅公司来自潮阳区谷饶镇,成立已有26年。2018年8月底,新兴雅公司谷饶印染工厂因大雨浸水就此停工,而背后更重要的是政策上的约束。2019年1月1日零时起,练江流域的印染企业全面依法停产退出,潮阳、潮南纺织印染产业同时按下“暂停键”。

暂停是为了更好地整装前行。潮阳区拟保留印染企业共有51家,其中谷饶镇45家、和平镇4家、棉北街道1家、海门镇1家。将这些企业集中至潮阳印染中心,以实现规范化建设和集中管理集中治污,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污染有效治理。

助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业迭代升级的潮阳突围)(4)

在潮阳印染中心建设的同时,新兴雅公司等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积极筹备入园,自建厂房,并重新购置了国内外先进的染色机、定型机、脱水机等印染设备,全面提升生产技术水平。2020年8月,新兴雅公司以全新的面貌恢复生产。

“我一直非常支持企业入园发展,像珠三角、浙江等地工业园区已经很成熟,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张柳湖坦言,入园以前印染企业在农村发展免不了背负骂名,虽然多数大企业有严格执行环保的规定,但整体行业还是存在散乱污普遍现象。“入园之后,整个园区的印染企业都实现规范化建设,园区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大家都能安心发展。”他说。

借助入园规范建设的契机,潮阳印染企业正在做强品牌上下功夫。新兴雅公司总经理张莹敏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经营等环节都上了新的台阶,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如公司染整水平得到行业国际协会的认可,获得GRS-全球可回收纤维认证,有助于企业品牌建设。

目前,潮阳印染中心49家入园企业已有35家投产、试产。在此基础上,近期还完成土地收储约1000亩,将进一步推动产业上下游集聚发展。

如今,经历了阵痛期的印染产业卸下了污染的枷锁,迎来了行业的重生,成为汕头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助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业迭代升级的潮阳突围)(5)

纺织服装产业能够在潮阳发展数十年,并且长时间是最大支柱产业,深究其因一直离不开创新驱动。不同于印染产业近几年的集中转型,无论是上游织布等环节,还是下游服装有关产业,都在不断尝试技术升级改造,探索新型营销模式。

“我在技改部门工作这20多年来,印象最深刻的是潮阳纺织服装企业在购买国内外先进设备的大手笔。”潮阳区工信局技改股负责人高亨明告诉记者,如进口欧美地区的先进设备,一台少则100多万元、高的要400多万元,他所经手的估计得有几千台。

在这背后,潮阳区工信局作为职能部门,着重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上对企业予以政策引导与扶持。“我局一直积极引导传统纺织服装企业转变生产理念,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升级,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潮阳区工信局局长吴文鹏介绍,2021年全区技术改造备案项目共91项,计划总投资25.94亿元,其中设备及技术投资18.39亿元。目前,这些项目已获得省、市、区相关奖补认定。

此前忙的时候,高亨明一个月有一半时间在企业走访,主要是向企业经营人员宣传有关优惠政策,指导企业申报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完善备案程序。

在加大技改投入的作用下,潮阳纺织服装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2021年,该区有5家纺织服装企业提交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材料;40家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小升规”;广东荣昌纺织实业有限公司的纤维布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凯迪服饰有限公司的家居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纳入省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助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业迭代升级的潮阳突围)(6)

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潮阳纺织服装企业还在新型营销模式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2018年以来,该区抓住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契机,依托5G技术、谷饶镇内衣生产基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支持更多企业搭建跨境电商平台,形成内衣电商产业集聚。

目前,已建成潮阳电子商务创业园、潮商科技有限公司跨境电商平台、星河电子商务产业园、茂兴电商产业园等电商平台,电商产业与实体企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其中,茂兴电商产业园吸引汕头、揭阳等地入驻企业达278家,2021年实现产值32亿元,创税1.2亿元。借助电商销售,潮汕纺织服装品牌进一步冲出市场,知名度不断扩大。

助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业迭代升级的潮阳突围)(7)

在汕头市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中,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两特”之一,是关系民生的传统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不可取代的行业,目标未来五年打造成超2000亿元产业集群。而潮阳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之一,正在努力破解产业长期低端发展的问题,更大力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一方面,从目前发展体量上看,纺织服装产业虽然在汕头、潮阳占有绝对地位,但在区域统筹引领效果上仍不突出,产业之间联系少,带动力还不够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适应生产发展的专业市场,没有形成产品专业展示平台及产业链集群效应,使得产业高端增值链发展不足。

事实上,这一问题已得到新一届汕头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即在潮阳区规划建设汕头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该项目用地面积约5100亩,目前产业基地项目建议书已完成,项目核心区1456.6亩土地已启动征收土地前期手续,力争尽快启动全球纺织品采购中心、物流分拨中心、纺织服装工业园、产业基地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

另一方面,产业用地不足、厂房用地局限等问题限制了企业增资扩产、产业链集群发展。“部分企业发展势头较好,想要继续做大做强,但在增资扩产过程中受到土地面积制约。”吴文鹏告诉记者,针对该问题,潮阳区正努力通过“工改工”有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记者了解到,围绕今年内实施1000亩以上“工改工”示范项目及拆除面积达300亩的任务目标,潮阳区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突破口,寻找有实力、有资质的合作方参与“工改工”,并给予有一定产业基础和优势的企业更多优惠政策和措施,调动更多企业参与“工改工”的积极性。

可以说,当前汕头纺织服装产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借此契机,潮阳区着重以数字化改造“赋智”“赋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在政策倾斜及规划建设上下功夫,支持纺织服装产业重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加快打造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一线走访

潮阳金浦纸业

走出转型升级新路径

龙头纸业树立创新标杆

每天早上不到6时,在位于潮阳区金浦街道梅东村的汕头市万腾纸业有限公司门口,60多辆大中型货车排成列队,将装满车厢的纸板、纸箱运往粤东各地,为周边地区食品、文具、纺织服装、五金配件等产业提供外包装。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汕头及周边地区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市场对纸箱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逐渐形成以梅花片区(梅东、梅西村)为中心的纸类制品加工集聚地。据不完全统计,当地拥有纸类制品加工厂(包括小作坊)达到数百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纸类制品传统优势产业。在这当中,万腾纸业是率先实现转型升级的龙头企业之一,在粤东地区树立纸业行业标杆。

助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业迭代升级的潮阳突围)(8)

工艺技术领先粤东同行

“这是从德国最新引进的瓦楞纸板生产线,目前在粤东地区纸板企业中就此一条。”走进万腾纸业生产车间,负责产品生产的副总经理郑向辉告诉记者,去年4月以来,公司投入5420万元主要购置高速智能自动化生产纸板设备,淘汰两条旧纸板生产线,更换升级为更大生产门幅更高速度的生产设备,目前已完成设备安装并投入生产。

事实上,这只是万腾纸业近年来加快工艺技术改造升级的缩影。在此之前,2020年上半年,该公司投入3140万元购置全自动高速FFG纸箱印刷成形生产线、自动高速印刷开槽模切机、全自动钉糊一体机、全自动打包机、机械人叠纸自动化设备等智能化生产纸箱设备,完成纸箱自动化生产技术改造,该项目已经工信部门审批获得事后奖补512万元。

“为了达到速度快、交期准、性价比高、成形漂亮、印刷精美等标准,公司在设备升级投入上是不惜成本的。”万腾纸业公司纸箱事业部总监柯伟强自信地说,目前该公司每分钟产能300个纸箱,在粤东地区具备领先的技术实力和综合配送服务能力。

据了解,万腾纸业近3年来累计投资1亿多元,更换升级生产设备,扩大公司产能,全部实现量产后预计年产值可增加1亿元,新增纳税500多万元。

引入职业经理人经营模式

成立于2011年9月的万腾纸业,公司董事长郑记招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金浦人,其家族成员是当地最早从事纸业的创业者之一。2004年,郑记招在积累一定经验和资源后,到东莞开办纸板生产工厂,2010年再拓展到纸箱生产,一年后回家乡创办万腾纸业。

而这次回来,郑记招还带来了新的经营模式——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郑向辉、柯伟强等相关业务负责人就是以职业经理人身份入职公司的。“董事长主要在公司重大事项上作决策,平时不参与公司日常运作,而是交给业务团队具体负责。”柯伟强告诉记者,公司参考先进地区经营管理模式,在各项业务上有相关考核评价准则。

“公司上下都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追求更高层次服务客户。”柯伟强说,如生产的纸板、纸箱上,印刷水墨字体只要出现一点露白,或者图案边缘不够清晰,都会被公司列为次品清理。而这,在目前同行中普遍还没达到这样的高要求,甚至连部分客户都不会在意。“我们要做的,就是引领客户企业对外包材的重视,让外包材在产品形象、广告效应上发挥更大作用。”他说。

记者了解到,万腾纸业一直重视产品设计及技术专利发明,今年以来新增油墨水处理系统等4个专利,至目前共拥有20个产品及技术专利发明,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记者】 黄嘉锋

【通讯员】 肖树鹏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助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业迭代升级的潮阳突围)(9)

【作者】 黄嘉锋;肖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