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精神文章(把载人航天精神传承好)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原创稿

载人航天精神文章(把载人航天精神传承好)(1)

集理论之思,汇大家之言。《理论圆桌会》栏目,紧跟理论热点,关注理论动态。

本期主题:从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并安全返回;到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施宇航员空间出舱活动;再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创下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纪录……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壮大。“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涵养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连缀起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征程,引领着全体航天人砥砺奋进、一往无前。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同时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如今,载人航天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奏响着新时代的华美乐章。

“特别能吃苦”诠释了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浩瀚太空令人神往,但是它对人类的要求极为苛刻。在攀登“天梯”的训练中,中国航天员们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低压缺氧耐力检查,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航天员冒着氮气在血管中形成气泡甚至气栓的危险,忍受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形容:“没有异于常人的坚韧,很难熬过来。”在超重耐力训练中,航天员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但手边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按过。在以航天员为代表的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们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铸就辉煌、创造奇迹,离不开航天人的艰苦奋斗。

“特别能战斗”诠释了航天人独立自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工程论证、立项时,就大胆提出技术大跨越思路,跨过国外从单舱到多舱的40年历程,直接研制国际上第三代飞船,拿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自豪地说:“中国航天火箭上、飞船上的发动机,全是我们自己的。这是逼出来的自力更生。”

“特别能攻关”诠释了航天人攻坚克难、勇于登攀的品格作风。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形成了12种不同类型的火箭,能满足发射不同轨道、不同重量卫星的要求,具备了发射载人飞船的能力和技术物质基础。为支撑载人航天事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科技人员又重点突破了高可靠性、逃逸系统、冗余技术等3道难关。为保证长征二号F火箭具备高可靠性,科技人员采用了55项新技术,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研制了堪称世界级课题的火箭故障检测诊断系统,确保中国航天员安全进入太空。正是发扬不畏艰险、特别能攻关的精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科技人员抓住一切机会提高火箭可靠性,最终完成了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特别能奉献”诠释了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一人飞天凝结万人心血。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航天员、火箭、飞船等各大系统在内,每次载人飞行,有超过10万名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托举起英雄飞天。从几十年如一日刻苦训练、等待飞天的航天员,到甘做隐姓埋名人的广大一线航天人,他们的坚守与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厚重的一页。

助推着飞天梦想不断扬帆远航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刊发专栏文章指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结束“太空出差”,回到阔别半年之久的地球,为中国航天迄今最长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画上一个圆满句号。183天的太空之旅,从太空出舱,到首次在轨通过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从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到3名航天员创下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纪录,航天员们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验证,刷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航天纪录,为后续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空间站建设正按计划有序推进,“神十三”任务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这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建造关键技术至此已得到了全面验证,接力棒稳稳交给了空间站在轨组装与建造阶段,已见雏形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即将正式建成。

文章表示,航天员们能够在浩瀚太空“感觉良好”,源自航天人的创新自信、航天技术的创新突破。身穿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风险极高又极为炫酷的太空出舱活动中伸展“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的从容姿态;数倍于5G网速的太空宽带,支持航天员在400公里高度分享壮丽的宇宙美景,在“天宫课堂”流利开讲;原先靠航天员乘坐飞船“随身”携带物资,如今已有天舟货运飞船专程送来“太空快递”……自主创新铸就的航天科技进步,持续提升着中国人进出空间的能力,也助推着飞天梦想不断扬帆远航。

不断刷新浩瀚太空里的“中国高度”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从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开始,到2022年,神舟十三号顺利返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已经走过30年。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和风险挑战最大的重点工程。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刷新浩瀚太空里的“中国高度”,培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铸就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更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文章强调,浩瀚星河,永不止步。神舟十三号凯旋,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最后一次飞行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拉开建造阶段大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站在新的起点上。今年,中国将发射2个空间站实验舱、2艘载人飞船、2艘货运飞船,同时还将实现6名中国航天员同时在轨。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深邃宇宙里,中国航天人更自信更从容。无垠太空中,中国红成为一抹亮眼颜色。

坚定信念、鼓舞斗志,乘势而上、迎难而上,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解放军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奋斗、攻坚克难,融合了梦想和实干、凝结了奋起和荣耀、积聚着创新和坚守的中国航天事业,树立了一座座里程碑,创造了一次次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不断攀登高峰、刷新高度:神舟腾空、天舟穿梭、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浩瀚宇宙见证越来越多的中国奇迹。我国第五部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不仅描述了中国航天事业近几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清晰勾勒了未来几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计划,进一步点燃了中国人建设航天强国的梦想和希望。

文章强调,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无论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还是加快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坚定信念、鼓舞斗志,乘势而上、迎难而上,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短视频】载人航天精神

《云讲堂:百年历程中的伟大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短视频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实施以来创造的优异成绩,以及载人航天事业辉煌背后的艰辛和努力。载人航天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在新时代仍然要继续弘扬。【点击查看视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