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

1982年,张鑫炎导演的《少林寺》,放弃了“邵氏功夫片”的老式武打套路,启用职业武术运动员进行表演,在没有特技辅助的情况下,通过写实的风格展现打斗场景。结果,在华语功夫大银幕上掀起了一股热映狂潮。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1)

《少林寺》之后,香港导演徐小明也来到内地,还与内地演员徐向东、于荣光合作,执导、拍摄了经典功夫电影《木棉袈裟》。

这部《木棉袈裟》在1984年上映,然而在这一年,张鑫炎、李连杰也再度携手,推出了一部功夫片经典《少林小子》。今天我们就聊一聊,1984年张鑫炎、徐小明的少林电影对决,李连杰、于荣光的功夫票房交锋。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2)

01

在聊《少林小子》、《木棉袈裟》的票房交锋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个问题:80年代初的“银都机构”,为何要投资拍摄《少林寺》?

1982年,《少林寺》的热映,让“少林题材”功夫片风靡一时。面对《少林寺》的热映,不少观众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当年“银都机构”会选择拍摄《少林寺》,仅仅是因为偶然看中了“少林题材”吗?

其实,80年代初《少林寺》的出现,并非是华语电影人们一时兴起的偶然事件。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3)

1978年1月,“港办主任”廖承志邀请了不少香港电影人,在北京召开了“香港电影界座谈会”,表示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之下,要加强与香港电影界的交流。

会后,廖承志主任约谈了“香港长城影业公司”的董事长廖一原,表示香港的功夫片,在海外十分受欢迎,能不能根据内地的少林寺、太极拳等文化元素,拍摄一部功夫片作品,让海外观众了解中国,以此来助力改革开放的宣传工作。

面对领导的约谈,廖一原对于这部“合拍功夫片”的拍摄工作,也是十分重视,随即展开了筹备工作。然而,作为一名制片人,“票房问题”一直是廖一原目光的焦点。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最主要的票房市场就是台湾。但是,此时“内地、台湾之间的关系”还比较紧张,这部“合拍功夫片”想在台湾发行,难度也可想而知。

正当廖一原为票房市场而犹豫时,一位日本人的中国之行,让廖一原看到了希望。这名日本人就是宗道臣。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4)

早年的宗道臣,曾在嵩山少林寺习武。四十年代中期,宗道臣返回日本,创立了“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1979年4月,宗道臣为了推动“中日友好关系”来到中国,还前往嵩山少林寺。

日本也对“少林寺文化”有兴趣,而且“中日关系”正在逐渐缓和。看到这两个因素之后,廖一原把目光聚焦在了日本电影市场,于是他决定拍摄一部“少林题材”的作品,以此引发日本观众的共鸣。

1979年,廖一原与宗道臣进行了见面,表示了自己要拍摄一个关于“嵩山少林寺”的电影。宗道臣对这部电影很感兴趣,也表示愿意买下影片在日本地区的放映版权。

协商妥当之后,廖一原开始着手电影的拍摄工作,之后也就有了张鑫炎、李连杰合作的这部《少林寺》。1980年宗道臣去世,但他的弟子们还是在1982年,完成了《少林寺》的日本市场引入工作。

《少林寺》在内地、香港、日本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该片之后,“长城影业”与“新联”、“凤凰”两家电影公司合并,更名为“银都机构”,而廖一原也成为了“银都机构”的董事长。

《少林寺》不仅掀起了“少林功夫片”的热潮,同时也打开了合资片在日本电影市场的销售渠道。

《少林寺》之后,香港导演徐小明也来到内地,并模仿《少林寺》的写实打斗风格、市场运营方式,与徐向东、于荣光、林秋萍等人合作拍摄了《木棉袈裟》。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5)

02

在这部《木棉袈裟》里,徐小明导演模仿张鑫炎,启用了一批职业的武术运动员。同时根据一些民间轶闻、佛教传说,创作了电影故事。

《少林寺》里讲述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民间故事,而这部《木棉袈裟》则讲述了佛教禅师“六祖惠能”得道传法的传说。

只不过,在《木棉袈裟》里,徐小明导演把“六祖惠能”参禅求佛的经历,进行了“动作化处理”,并把故事的背景,从唐代挪到了明代。

关于“六祖惠能”,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那首出名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惠能”生于贞观十二年。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归来,之后的唐朝,也掀起了一股“礼佛参禅”的热潮。

儿时的惠能,受到这股“礼佛热潮”的影响,开始对佛教产生兴趣。少年时的惠能,拜入弘忍法师门下学习。弘忍法师起初并不想收惠能为徒,询问他:“汝是岭南獦獠(gé liáo),怎么能成佛呢?”

惠能表示:“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这句话,让弘忍法师看到了惠能超凡的境界与悟性,于是便收下了他。

这一顿佛法battle的经典场景,还被王家卫借鉴,运用到了《一代宗师》之中。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6)

在弘忍法师门下学习多年之后,惠能的佛法进步极快。一次讲经之后,弘忍法师让弟子们做偈语,根据这些偈语的情况,确定自己衣钵的继承人。而电影《木棉袈裟》的剧情,就是改编自这段故事

在弘忍法师讲经完毕之后,他的大弟子神秀做下偈语:

身是菩提树,明镜亦非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自信满满,把偈语写在寺院的墙上,认为自己一定能继承师父的衣钵。然而,惠能却做下了另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之后,弘忍法师将惠能叫入内室,将自己的袈裟交给他,并为他讲法。讲法结束后,弘忍法师让惠能带着自己的袈裟,尽快离开寺庙。

惠能逃离寺庙后,那些未能得到传法,心怀不满的弟子,开始“追杀”惠能。其中一名叫做慧明的弟子,还在大庾岭追上了惠能,想要抢夺袈裟,但最终被惠能的佛法感化。这也就是“大庾岭夺法”的故事。

在《木棉袈裟》里,于荣光饰演的“祁天远”,就是神秀、慧明的缩影。在“少林寺”,祁天远逼迫圆慧大师退位。之后,惠能带着“木棉袈裟”逃出“少林寺”,祁天远又一路紧追,之后还与惠能展开打斗。

只不过,历史故事中的“六祖惠能”,经历的都是佛法辩论,而在《木棉袈裟》里,这些唇枪舌剑的桥段,都变成了真实的拳脚打斗。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7)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8)

03

徐小明导演的这部《木棉袈裟》,于1984年率先在内地上映。然而在这一年,张鑫炎导演也召集了《少林寺》的原班人马,打造了《少林小子》。

这部《少林小子》原名叫做《龙凤村》,为了蹭上前作《少林寺》的热度,上映时更名为《少林小子》。

于是在1984年的内地大银幕上,张鑫炎、李连杰的这部《少林小子》与徐小明、于荣光的这部《木棉袈裟》,展开了票房角逐。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9)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10)

如今的网络上,流传着不少关于“《少林寺》、《木棉袈裟》在内地票房过亿”的传闻。

80年代的内地电影市场,影片的上映工作,都由“中国电影”统一管理,而此时的票房数据,也都未对外公开。

1991年,时任“中国电影”输出输入处处长的胡健,发表了一片关于“1990年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回顾”的报告。文中指出,《妈妈再爱我一次》发行收入4700余万,是建国以来发行收入最高的一部电影

由此可见,当年《少林寺》、《木棉袈裟》的票房成绩,应该都不如《妈妈再爱我一次》。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11)

同时,在这篇报告中,胡健处长也对《少林寺》的放映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表示《少林寺》在全国放映9个多月,观影人数二亿七千多万。

都说《少林寺》在电影票一毛钱的年代,拿下了一亿的内地票房。但是根据这份报告的数据,电影票如果是一毛一张,二亿七千多万的观影人数,也就是两千七百多万的票房。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12)

《少林寺》内地票房过亿的传闻有待商榷,而《木棉袈裟》在内地的票房究竟如何,也值得深思。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1984年《木棉袈裟》在内地放映后,票房表现应该是不及同一时期的《少林小子》的。

1984年,张鑫炎、李连杰合作的这部《少林小子》,选择了内地、香港同期上映。而《木棉袈裟》先于1984年在内地上映,之后到了1985年才选择走入香港院线。

这样做明显是为了避免与《少林小子》正面交锋。由此可见,在内地电影市场同期竞争之际,《木棉袈裟》的表现是不及《少林小子》的。而后香港上映时,也选择了避其锋芒,日期推后。

1984年,《少林小子》在香港拿下了2200多万港币的成绩。而《木棉袈裟》在1985年获得了1500多万港币的票房。

虽然《少林小子》、《木棉袈裟》在内地上映时的具体票房数据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两部作品在香港票房市场之上的成绩,却能让我们“见微知著”,加以揣摩。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13)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14)

《木棉袈裟》当年在内地电影市场,可能不及《少林小子》,但这部电影的经典打斗场景,惠能、林英的爱情故事,却让许多观众难以忘怀。出演“祁天远”的内地演员于荣光,也因为该片在华语动作影坛快速崛起。

​因为这部改编自佛教传说的《木棉袈裟》,于荣光在动作影坛快速崛起。而这部诞生于80年代中期的“少林功夫经典”,也成为了一大批影迷,对于一个时代的电影记忆。

李连杰与于荣光(于荣光因一个佛教传说影坛崛起)(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