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背水一战的历史成语故事(读懂邯郸成语典故9)

邯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邯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

有关背水一战的历史成语故事(读懂邯郸成语典故9)(1)

历史上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近1600条。漫步在邯郸的街头巷尾,随处都能见到成语典故的元素和符号。

让我们边学习,边分享,一起《读懂邯郸成语典故》。

《读懂邯郸成语典故》9:背水一战

有关背水一战的历史成语故事(读懂邯郸成语典故9)(2)

【成语典故】

背水一战

读音:bèi shuǐ yī zhàn

有关背水一战的历史成语故事(读懂邯郸成语典故9)(3)

【追根溯源】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将韩信率兵攻赵,出井陉口,令万人背水列阵,大败赵军。”“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典故——“背水一战”。

有关背水一战的历史成语故事(读懂邯郸成语典故9)(4)

【基本释义】

背,背后;水,指江河。背水,背后是水,没有退路。

比喻自断后路,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

有关背水一战的历史成语故事(读懂邯郸成语典故9)(5)

【成语用法】

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多用于军事行动,用来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例:《高山与平原》:“挫折也有两重性。它可以把人置于死地,也可能使人置于死地而后生。他只有背水一战了。”

有关背水一战的历史成语故事(读懂邯郸成语典故9)(6)

【历史故事】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都城在今邯郸市)。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绵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全军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这就是韩信将兵背水一战的故事。

有关背水一战的历史成语故事(读懂邯郸成语典故9)(7)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