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一生你知道多少呢(从茅庐书生到千秋名相)

刘慈欣的作品《球状闪电》中有一个概念我感触特别深:人生。

他说人生变幻莫测,一切都是概率和机遇,就像小溪里漂着的一条小树枝,或被小石头绊到了,或被小漩涡困住了......

而想要幸福的度过一生,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去寻找一个寄托,或者说:迷上一个东西。

这在我的理解里,就是让生活越简单越好。当你把全副身心投入到一个至宏大也至遥远的目标时,一生里或许会有风浪波涛,或许会有巅峰低谷,但是专注于目标的你感觉不到,所以一辈子就能平淡安稳的度过。

有寄托的人虽然不自知,但其实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下面一起看看一代传奇诸葛亮的一生吧。他的寄托是什么,或者,他有寄托吗?

诸葛亮的一生你知道多少呢(从茅庐书生到千秋名相)(1)

清风明月曾入怀,随君此去终不归

诸葛亮是布衣出身,出场的形象是一个彻彻底底的隐士,结交高雅悠游四方,歌中这样唱道:”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他自己也说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隐居的他很是闲适,但这闲适的背后却涌动着一腔报国的热血。卧龙,静静等待着出山那一天的到来。

俗话说“风从龙云从虎”,卧龙出山本该是待天时的,却终究为了三顾之义,“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

诸葛亮的一生你知道多少呢(从茅庐书生到千秋名相)(2)

记得他临去时候告诫弟弟不要荒废了农田,自己功成名就之后还会再回来的,“余年还作垅亩民”,这该是他的真心话。虽然出山,诸葛此时还不知道人生的寄托该不该压到眼前这个人身上。等到想明白的时候,也就来不及改悔了。

所以这一出山,就已注定再无归期。卧龙岗上的薄田,终是荒废了千年,再无人耕种。

诸葛亮的一生你知道多少呢(从茅庐书生到千秋名相)(3)

诸葛亮的寄托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渐渐地从搅动风云的卧龙,到了“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孤注一掷。刘备的寄托,也渐渐的变成了孔明的寄托,于是君臣如鱼得水,在乱世中申明大义,不随流俗。

到了白帝托孤,孔明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而他,好像也不怎么渴望退路。

刘备的死,也算是紧紧的框住了这条卧龙。从闲淡悠然的隐士到“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的老臣,再到“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栋梁。身体上的高度一天天地降下去,心灵却是一天天愈加充实,愈加伟岸。

诸葛亮的一生你知道多少呢(从茅庐书生到千秋名相)(4)

曾经的卧龙腾空而起,拖带着整个川蜀以至于天下匡扶汉室的期望,向着注定失败的未来坚定地冲撞而去。

“知其不可而为之”或是有些人对孔明后半生的评价了。这句话总是带出一些凄凉和无奈,也总是带出一个巍然矗立的背影。

孔明的后半生大家也都熟悉,六月南下七擒孟获;期年北上六出祁山。最后落得“只因先主叮咛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的一生你知道多少呢(从茅庐书生到千秋名相)(5)

这一段时光对于诸葛亮来说很是简单,不过是找到了心中的寄托并随之而去罢了。世人或者后人的说法,早已入不得卧龙之心。而后人对此却议论纷纭。

北魏崔浩曾言“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 不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卧龙不识天命不自量力,一边下严令峻法控制蜀人,一边妄自尊大想要抗衡所谓“中原上国”。这种做法根本算不上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因此诸葛亮也不是什么忠臣良将。

诸葛亮的一生你知道多少呢(从茅庐书生到千秋名相)(6)

但是更多的人欣赏甚至仰慕诸葛亮。而诸葛亮在蜀地多么得人心自然也不用多言。

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宋代之人戴少望对诸葛亮评价也甚是高伟:

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

而从我的眼光来看。世人重诸葛亮,正是重他“知难而进”的勇气;重他逆天而为只为一报先帝知遇之恩,匡扶汉室的凛凛义气;重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圣人气节。

诸葛亮的一生你知道多少呢(从茅庐书生到千秋名相)(7)

后人重孔明,蜀人念蜀相。不是因为孔明做官做的成功,或是有什么丰功伟绩,而是为了他的矢志不渝坚忍不拔。

这一点上,他自己总结的很好。

孔明曾在《出师表》中这样讲到:“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为了传唱不朽的佳话。

诸葛亮的一生你知道多少呢(从茅庐书生到千秋名相)(8)

现在拉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从茅庐书生到千秋名相,孔明教给我们的道理仅只“鞠躬尽瘁”而已。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也简单。

方法就是你的寄托,你想要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业。

结果思维还是过程思维

说孔明说的很多了,但我们还可以滤掉浮于表面的事实去探寻更深一层的东西:人类的思维。

对整个人类的思维进行粗略的分类,大致就是这两类:结果思维与过程思维。并且这两种思维在很多方面的差异判若云泥。

不难观察到智人这种生物,由于其初始的群居属性,主体还是偏向过程思维的。

诸葛亮的一生你知道多少呢(从茅庐书生到千秋名相)(9)

所以孔子于乱世觅重建礼乐之机奔走一生,孟子高歌“舍生而取义”绽放光华,二人成就所谓“君子儒”;

所以有了“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长歌;有了“虽千万人吾亦往已”的纵横;

所以我们崇敬英雄,崇敬“知其不可而为之”。

诸葛亮的一生你知道多少呢(从茅庐书生到千秋名相)(10)

过程思维的典型代表可以在《三体》中找到:牺牲一小部分人类获救彻底抛弃道德,还是永远的不抛弃道德也不放弃哪怕一个公民。程心选择了后者,你呢?

更明显的例子,在今年大火的《流浪地球》中也出现了。(我是大刘很忠实的粉丝,他不仅给我打开了科幻的大门,更令我钦佩的是他对人性的思考)

结果思维和过程思维,在《流浪地球》中分别幻化成形:刘培强和MOSS。吴京扮演的刘培强正是人类整体思维的代表,重视感情,宁与整体共存亡,而联合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如此,我们选择希望,纵使理智说:”没有希望。“;而MOSS则是冷冰冰的AI智能,没有感情,只有目的和达成途径,只有一串串冰冷的数字,为了完成被授予的指令,可以杀人,可以牺牲35亿人。

诸葛亮的一生你知道多少呢(从茅庐书生到千秋名相)(11)

还有两个场景感人至深。

韩朵朵用哭腔说着:“希望,是这个地球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是回家的方向。”

MOSS也在最后时刻说:“让人类一直保持理智,的确是一种奢求。”

上边的对比其实直指人类的本质。结果思维只属于少数人,偶尔会占据世界一小会儿,但这种理智真的很脆弱。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温情或是痛楚就足以击垮理智,然后感情再次主导我们,无论未来何方,还有没有未来。

因为我们,相信过程。

随想

从初中开始读《三国演义》,到现在读了不下七八遍了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对各种人物的观点也改变了很多。对刘备由爱到中立,对曹操由恨到敬等等等等,唯有对诸葛亮一人,我的热爱与敬佩从未变过。他是我儿提时代的大英雄,也是我一直到如今的偶像。

不像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样,我对孔明的人生做不到设身处地的理解,也无从揣摩丞相之心。

但我真的能够读出他想要匡扶汉室以报先帝的急切;能感受到上方谷那场大雨的绝望;能为孔明的无奈和悲凉,为他的鞠躬尽瘁酣畅一哭。

《诗经·秦风》有一首是这样说的:”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也正是将星陨落之际,蜀地百姓所思所想吧。虽说终究没有匡扶汉室,但一路走来,看够了山巅的风景,收获了秋天的硕果累累。虽是意气难平,也该无憾此生了。

也如我谈到的人生的寄托问题。诸葛亮无疑找到了自身的寄托,所以他苦心孤诣,六出祁山。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寄托竟然能得以传承。姜维自诸葛逝世以后,全盘继承他的思想,年复一年征讨不休,直到蜀国颠覆汉祚终休。

也许寄托亦有高低之分,崇高的寄托自然是值得许多人为之赴汤蹈火并且代代传承下去的。而我们也不能否认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世上已经度了数载春秋,你找到自己的寄托了吗?

诸葛亮的一生你知道多少呢(从茅庐书生到千秋名相)(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