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冰 千年之冰---水晶

#创作挑战赛#(26)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新石器时代,人门就用水晶来制造工具。北京人遗址中就有水晶器物用品。水晶,中国古称“水玉”,又说是“千年之冰所化”。据(山海经)记载:“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李时珍则说:“莹洁晶光、如水之精英。”佛教将水晶列为佛家七宝之一,被尊崇为菩萨石。水晶按矿物学划分,属于石英类,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SiO),硬度为7,比重2.65,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不易受酸的腐蚀。水晶是透明体,质地细腻,光泽较强,多呈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偶见丝绢光泽,水晶因各自所含杂质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色彩。人们主要根据水晶颜色为其定名,亦根据包裹体的特征来称呼。通常人们将无色透明的称为水晶。葡萄紫色、浅紫色的称为紫品。黄色、淡黄色、橙黄色的称为黄晶。包裹体优如毛发状的称为发晶。包裹体的颜色比较多,有金色、棕色、褐色、青色、黑色等等。

千年之冰 千年之冰---水晶(1)

由于水晶质地纯净、色彩诱人,甚至包裹体的形态也是那么优美,因此,它始终是人们所常用的玉材和首饰用料。尤其是水晶雕刻的佛祖、菩萨造像更是灵动神气。古人对水晶的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水化之说或冰化之说。古人对矿石还不能做科学分析。仅以直观的视觉为意识基础,认为水晶是由水或冰变化而来。二是神异之说。古人相信水晶具有神异的功能,能够起到避祟、防腐、疗疾的作用。第三为佛宝之说。水晶自古以来就被佛家尊为七宝之一。实际上水晶和水精名词的由来,最早还是出于佛经。古人相信水晶具有一定的灵性和特殊的功能,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水晶被披上了一层非常神秘的外衣,成为古玉之中具有代表性的材种之一。

千年之冰 千年之冰---水晶(2)

水晶的生长环境多在地下、岩洞中,需要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地下水多含饱和的二氧化硅,在大气压力的2~3倍的气压下,温度在550~600℃,经过适当时间,水晶就会依着六方晶系的自然法则结晶成六方柱状的水晶。根据这样的条件,现在人们可以生产人造合成水晶,纯净度较天然水晶更高,但硬度较天然水晶低。天然水晶常含有包裹体和絮状体,而合成水晶晶莹剔透,个别则有气泡或固体杂质。天然水晶的折射率一般在1.544~1.533范围内,熔点为1713℃,性脆,受热易碎,硬度7,比重2.56、2.66克1厘米3。水晶在形成过程中混人铁、锰等不同矿物元素,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又有紫水晶、黄水晶、玫瑰水晶、茶晶、墨晶等,而混入针状矿物的则被称为发晶。中国海南屯昌、江苏东海等地盛产水晶,其中江苏东海县被誉为水晶之都。

千年之冰 千年之冰---水晶(3)

水晶自被人类发现以来,除作为装饰和玉器摆件以外,很早就作为建筑材料使用。水晶对颜色的要求是以纯正浓艳为好。譬如紫水晶若紫色浓重、品位纯正,制成的产品就给人一种晶莹欲滴之感。黄色浓重的水晶,其美犹如黄晶宝石。即便是墨晶,成天然的黑色,制作装饰品亦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水晶单个块体的大小,是从实用的角度相对而言。假如有一块水晶块体很大,但充满了绵绺和杂质。就不能算一块好水晶。通常来说,纯的水晶可以做光学镜片颜色浓艳的水晶可以做宝石材料,再大的就可以做玉雕产品了,水晶器的品种通常有瓶炉、鸟兽、器皿、人物等。由于水晶是全透明的材料,为体现其晶莹之美质,造型讲究圆润光洁,并不过分追求薄做,纹饰也不宜过分复杂,否则既看不清楚,也显示不出形体美了。特点透明无色,晶莹通透,分布平衡身心及情绪,使人头脑清晰,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和镇定安神,在道家有紫气东来之意,非常吉祥。

橘黄色为上品。能量强烈,俗称“财富之石”学名芙蓉石,有促进心、肺健康,增招桃花运,有助改善人际关系、

粉晶使人有“爱情之石”之温柔平和。茶晶能量深沉、稳重、踏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