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有必要吗(真的只是女性吃亏吗)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现代人思想比较开放,婚前性行为也越来越普遍,所以选择婚前同居的人也并不少见。
当人们恋爱到一定程度,想必每个人都考虑过是否要同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同居过的女性们怎么说吧。
- 小A 大四 同居1年左右
因为我是处于半gap的状态在外面实习的,实习的城市正好就是男朋友学校的城市。我不喜欢和别人合租,就整租了一个小公寓,理所当然的就和男朋友住一起了,相互照应生活更方便一些。
至于学生要不要好好学习,我和男朋友都在各自的专业内做得不错,今年也都升职到了世界top10的master,所以别杠我作为学生不好好学习只知道恋爱。
同居的好处就是可以非常深入的了解一个人,各种零零碎碎的生活习惯和一些隐藏的性格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来,如果合适就可以继续这段关系,不合适也可以及时止损。
坏处嘛就是过早的熟悉一个人之后可能就没什么激情了,而且如果你或者对象是不靠谱的人的话,可能过早的同居会促使一个人出去寻求刺激。
如果你觉得你和对象感情比较稳定,双方关系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且双方都有财力支持同居产生的各种开销的话,在双方父母都心里有数的前提下,我觉得就可以同居了。
- 小B 大学刚毕业 同居一年 已分手
同居体验非常糟糕。自己真闹心,不知道怎么坚持了那么久才分手的。
第一点,他打呼噜,严重影响双方睡眠,所以他每次比我晚睡两个小时。他上班早下班早,他睡得还晚,因为我下班晚因此他下班回来还要做饭,他是睡眠时长不行,我是睡眠质量不行。
第二点,我是东北人,他湖南人。之前出去吃饭时候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现在自己做饭才发现原来口味差异非常大,还真是大问题。
第三点,花销太大了。我妈叫我每个月往家里打3000块我拒绝了,毕竟剩的钱连房租水电路费都不够。而且对方还没钱交房租,都是我垫的。
第四点,并不像其他人说的那样,我俩的第一次都还在,并且工作是单休,好不容易休息一天,不睡觉想干嘛?猝死么?
- 小C 学生 年龄未知 曾经同居不到两年
我们刚在一起时非常甜蜜,想时时刻刻腻在一起,经历过热恋期的应该都懂。
后面我们就去校外租的房子住,同居之后他就提出了想要我把第一次给他,我刚开始也是很不情愿的,非常犹豫,就一直在推脱,后来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他。
可是他越来越过分,之后甚至不采取措施,虽然没有致使我怀孕,但是其实我每天都心惊胆战,生怕自己怀孕,还自己买过很多次验孕棒,最后虽然没有怀孕,但我有了明显的妇科炎症。
那时候他还跟同班里的某个女生天天打情骂俏,虽然他俩都说自己与对方毫无关系,我也知道他俩也没怎么样,不过我内心非常绝望,也很愤恨吃醋,但是却毫无办法。
之后我让他陪我去医院看病,他起先陪了几次,后面因为争吵越来越多,矛盾也升级了,内心隔阂越来越大,最后就是分手了,看病都是我自己去的。
所以究竟要不要同居这个问题,以及同居真的是女性吃亏吗,答案其实是因人而异的。
首先可以这样说,有脑子、有智商、有主见以及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女生,是不会吃亏的。吃亏和性别无关,只和自己的脑子有关。
同居之前,就应该想好是因为什么而同居,是已经认定彼此见过家长,未来很有可能结婚;还是稀里糊涂、不明所以;还是仅仅节约成本花销。
这些问题是需要提前就想清楚的,明白自己的需求就可以对症下药,也不至于后面会迷茫。
之后对对方的人品等等都需要多方面考察,所以不要还没谈多久就同居,如同小C的例子,她就是刚在热恋期就开始同居,还没有摸清楚对方人品,自己似乎也不是强势的人,很容易被对方说着说着就同意了一些自己不情愿的事情,没有太多自己的主见,最后才发现此人是个渣男,那时候再后悔已经为时已晚。
同居有很大几率分手,但是一旦修成正果,也是会非常合拍。因为同居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很快反映出两个人的习惯脾气会不会搭调。
奔着结婚去的人,若是生活习惯和方式都不相同,那就像小B那样,趁早分手对她来讲也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小A说,如果同居在一起很快就会没有激情了。两个人每天生活在一起,没什么隐私,天天都会见面,确实见也见烦了。
但是对于本着结婚去的人来讲,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恋爱不可能永远保持在热恋期的水平,总是会回归平淡,回归生活,甚至有段时间会觉得对方对于自己没有那么有趣,甚至厌烦、厌倦;两个人之间也没有一开始有那么多话题可以聊;习惯性无视对方感受,也没有什么深入地交流……
这其实就是说明两个人进入了倦怠期,而能度过倦怠期的情侣,相伴一生的概率会大得多,因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正在从短暂而易逝去的“激情之爱”,转变成更长久的“陪伴之爱”。
这是从激情到陪伴的自然变化。
从古至今,大多夫妻之间选择的是住在一起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
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开明,有越来越多创新的形式或模式出现,甚至挑战权威传统思想,其实也有婚后夫妻选择不住在一起的“分居婚”。
婚前同居或者婚后分居,这都是每个人的个人选择和习性。我们应该理性分析,包容地对待这些现象。而不应对他们有过多偏见与误解。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