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顶级藏品(这十件精美绝伦的小玩意)
一、乾隆 公元1736-1795 竹丝缠枝花卉纹多宝格圆盒
附珍玩27件 高24.5公分,直径18.5公分
这件圆盒外壁用竹丝拼接后再黏饰缠枝番莲纹竹黄片,并且利用机轴原理,将圆筒形盒分成四个扇形,180°打开来可成为一字形小屏风,360°翻转后可成为一个正方形筒状。每个扇形内又分成许多格层,其中圆柱形格层不但再分成数格,而且可以360°旋转。全器匠心独运,极尽设计之能事。在这件圆盒格层内收贮了27件小文玩,除了有古代与清代玉器外,尚有清代乾隆朝内廷画家的绘画作品,有手卷与册页。每一个扇形的最下层之三角形抽屉内应收纳一件手卷,目前仅余三件,分别是「方琮画山水」、「杨大章画花卉」与「李秉德画花卉」,它们的纵长只有七公分左右。在其中一个扇形中央的三角形抽屉中则收纳了一件金廷标画的人物小册页,它的长与宽仅三公分左右。它们几乎可说是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最袖珍的手卷与册页,弥足珍贵。
二、清乾隆 公元1736-1795 雕漆双缘宝盒
长29公分 宽19.8公分 高18.6公分
外形作两圆相交,故称双缘(圆)宝盒。全器施涂两种漆色,下层泛黄、上层鲜红,藉由上下漆色呈现纹饰的主体。盒面开光,浮雕职贡图,器内壁髹黑漆,以金彩描绘折枝花卉。圈足内亦髹黑漆,刻款填金,铭文为:「双缘宝盒」及「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识。
三、清光绪 公元1875-1908 周乐元 玻璃内绘行旅图鼻烟壶
全高6.0公分,宽4.4公分
十七世纪末西洋的鼻烟和鼻烟盒进入中国;盛清时期,西洋各国及罗马教廷常以鼻烟和鼻烟盒进献朝廷。鉴于以鼻烟盒盛装鼻烟并不十分理想,于是当时人将明朝人用来装平安散、驱风油一类的敛口小药瓶加以改良,成为我们现在所见的鼻烟壶形式。瓶盖用软木塞塞紧,软木塞中间插上一根小长把细匙,好舀出鼻烟,或盛在小碟上,或盛在手心里,再捻出一些入鼻嗅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就有一段晴雯生病,头疼、鼻塞的症状,靠贾宝玉的鼻烟,通了鼻塞的描述。有清一代,随着鼻烟的风行普及,鼻烟壶相当流行,盛清时期就有各种材质制成的精采作品,嘉庆时期在鼻烟壶制作上的重大创新,就是内绘技法的使用。在小小的玻璃鼻烟壶内壁作画,想来就是一件极度困难任务,先以金刚砂和小钢珠倒入壶内摇晃,让表面变粗糙,颜料容易附着,再以特制有弧度弯头的细尖竹笔,伸入口径往往不到半公分的壶内描绘。此件作品描绘乡野景致,人物、建筑的精细绘制,山石甚至作出渲染的效果,一面近颈处有工匠署名,「写于冬月,周乐元作」,此壶为清宫旧藏,周乐元活动于十九世纪末,因此此件鼻烟壶应属十九世纪末地方上贡的作品。
四、清 公元1644-1911 陈祖章 雕橄榄核舟(底刻「后赤壁赋」全文)
纵1.4公分,横3.4公分,高1.6公分
来自广东,于雍正时期已进入造办处的陈祖章,在乾隆二年(1737),依照橄榄核天然的外形,将一个果核雕琢成一艘小船,船上乘载八人,每一位人物的动态、表情各有不同。最特别的是,船底刻苏轼的〈后赤壁赋〉全文,三百余字,细密井然,堪称鬼斧神工。
五、清雍正 公元1723-1735 玻璃胎画珐琅彩竹节式鼻烟壶
高6.5公分,径2.2公分
雍正朝的珐琅承继康熙朝而发扬光大,其特色主要为构图的锦地开光式、题材的传统花鸟画、色调的彩黑色锦地及款识的吉祥物边框。 本器胎为乳白色半透明玻璃,器形仿竹节形制、青黄地上绘翠竹绿枝及鲜活的蜘蛛,是极富文人画气息的清雅主题。在三截段的仿竹外皮上,更拟作了斑竹上的点点泪痕,十分逼真传神。带铜胎画珐琅黑地彩绘双蝶盖与牙匙,彩绘相对双粉蝶,在黑地上更增鲜艷动感。盖缘金边一周,有富丽之象。底部锦地上开光,以吉祥图象──灵芝为款书外框,在白地上朱书楷体「雍正年制」四字。 此鼻烟壶印验了雍正朝鼻烟壶的各项特色,十分珍贵重要。雍正十年造办处活计档记载当时玻璃厂作品中有「涅白玻璃画珐琅竹瓶」,疑即此件。
六、清 公元1644-1911 西藏 金嵌松石珊瑚坛城
径32公分,通高16.5公分
目前盛装此坛城的是只乾隆年制的精工皮盒,盒盖内贴着一片白绫,绫上以满、汉、蒙、藏四体字纪录着一段重要的史事,即此坛城乃是顺治九年(1652)时,由达赖五世从西藏经西宁、内蒙携至中土,供于西黄寺中。
清代初期几位皇帝深谙统御之法,所以他们会运用宗教的力量怀柔其它民族。以藏传佛教而言,十七世纪前已是藏人共尊的信仰,且正传播于蒙古部族间。清廷遂推波助澜,在十七世纪后让藏佛成为藏、蒙、满族最普遍的宗教信仰,以维系彼此间的和谐。此件坛城在这段宗教与政治互动中,便具有明显的指标意义:一方面,清廷获得藏佛达赖喇嘛的福佑,确定彼此的友好关系,连带得到蒙族的向心力。另一方面,达赖喇嘛将黄教推向东方并普及化,且得到大清的认定,稳固了他在西藏政教的地位。
七、明晚期 朱三松 雕竹窥简图笔筒
高14.0公分,口径8.5公分,底径8.7公分
竹干一段为笔筒,平口,以竹节横膜为底。外壁浮雕一盛装披帛高髻女子伫立屏风前,展读一手卷。另一女子自屏风后探身而出,以指竖脣间示噤声窥视状。另侧屏风后,陈设几案、瓶花、炉盒香具、古琴、笔砚之类。屏风上阴刻花鸟画,下具阴刻楷款︰『三松』。全图与明末画家陈洪绶(1598--1652)为《西厢记》所作《窥简图》版画插图极接近。人物衣装神态相彷彿,屏风画、瓶花的笔势亦自其中剪裁;唯减四扇屏风为一扇,并增加几案陈设,使其既在屏风后,也似在红娘身后,兼顾了笔筒周壁围绕、构图须连贯的特性。其雕刻自平磨素地,而红娘、屏风、崔莺莺,渐起渐高,层次深而雕法变化大,在高浮雕的人物及屏风面上,又兼施毛雕、线刻、浅浮雕,隐起磨砻亦施展有致。雕者在构图上的匠心裁量,试图营造绘画般的气氛,又力求工系繁复的技术表现,使此笔筒直可视为嘉定派竹雕的极致代表。朱稚征,字叔子,号三松,江苏嘉定人,出自竹雕世家,与祖父朱鹤(松邻)、父亲朱缨(小松),并推为「嘉定三朱」。能画山水,精画驴,故于盆景、竹雕皆能自出心裁作画景般布置。竹雕传衍至三松,而技法愈精,声名愈盛,学之者甚众,遂使竹雕成为嘉定地区资给衣馔、家传户习的特产。
八、清 公元1644-1911 肉形石
全高6.6公分,长7.9公分
在故宫的陈列室中,肉形石与翠玉白菜是故宫人气最旺的两大文物,因此两物经常摆在一块供参观者欣赏。此件肉形石乍看之下,像不象是一块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间的「东坡肉」?玛瑙类矿物在大自然中,由于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在不同的时间点,杂质影响乃至生成的颜色不同,呈现一层一层不同的色泽,制作此件肉形石的工匠,将原来质感丰富的石材加工琢磨,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这件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现的作品。
九、清 公元1644-1911 朱三松 雕竹荷叶式水盛
长15.3公分,宽7.9公分,高6.4公分
竹根雕为一茎荷叶,风起卷掩四合状,中可容水为洗。叶缘残破虫蚀,边缘栖息一蟹。荷叶外壁隐起筋脉,其间刻行书小字:『三松制』。底部叶柄转绕,横伸一枝老荷,花瓣肥短,中心莲蓬己生成。是写花叶姿态生动神肖的立雕佳作。朱三松,名稚征,明末竹雕世家「嘉定三朱」间以其技最臻绝妙,故《对山书屋墨余録》有「人谓小松出而名掩松邻,三松出而名掩小松」之说。《竹人録》谓三松善刻「笔筒及人物秘阁,或蟹、或蟾蜍之类」,则其于浮雕作品外,取竹根制成立体圆雕作品亦其所长。本器,无论天然取材、人工锼镂,皆见独到之匠心。
十、清 公元1644-1911 雕象牙四层透花提食盒
长30.4公分,宽21.6公分,通高49.4公分
此件提食盒之盒身设计分成四层屉格,可分层置放不同的食物,但从它吹弹欲破的表面看来,作为观赏陈设用的艺术品,可能性要大于真正实用的器物。雕工十分之精细,主体的部分用镂空精雕的象牙片,嵌置于框格中,背景就象是丝毯一般的直线地子,线与线之间微细到只能用巧夺天工来形容,其上还雕饰有人物、鸟、兽、庭园景物和船,象是十八世纪欧洲人幻想的东方乐园。盖钮,盒身框架及提手,都有染有淡蓝或红色来点缀。提把上刻有中国传统的八仙人物,亦随画面所需加以染色,盖钮则象是一件西洋带盖高足瓶,还有红色缎带装饰。(图文/台北故宫博物院)
闻名。不如相识!订阅《艺周刊》官方公众号:artweekly,艺术无微不至!合作hujiayi1399。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艺周刊》今日头条号旗下官方「艺周雅集」保真微拍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