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眼中的1949至1978年(历史记忆的别样呈现)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香港百年沧桑的历史记忆中,无疑是一个极富传奇的年代如何真实“还原”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呈现”其沧桑巨变的“非凡历程”,“展现”内地和香港人的自我重建,以及“身处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身份认同,在紫荆花绽放20年的日子里,“香港97”的沧桑“过去”与繁荣“现在”以电视剧《我的1997》进行了别样的呈现,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民众眼中的1949至1978年?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民众眼中的1949至1978年(历史记忆的别样呈现)

民众眼中的1949至1978年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香港百年沧桑的历史记忆中,无疑是一个极富传奇的年代。如何真实“还原”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呈现”其沧桑巨变的“非凡历程”,“展现”内地和香港人的自我重建,以及“身处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身份认同,在紫荆花绽放20年的日子里,“香港97”的沧桑“过去”与繁荣“现在”以电视剧《我的1997》进行了别样的呈现。

1997年之前,一个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无疑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存在。“中国”与“世界”、“内地”与“香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不同文化、不同观念、不同群体间的“冲突”甚为激烈。“外来”的“内地人”处于经济与身份地位的“弱势”,而“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似乎带着天然的“优越”。其间的“隔膜”与“疏离”,让初来乍到的“内地人”在濒临“绝境”之时,又深感“文化之根悬浮”的压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人物、大时代的中国叙事由此铺陈开来,历史与现实之间富有张力的各种“纠葛”得以全面呈现。

电视剧以“时光倒流”的方式,开始了对内地人在英殖民地的香港自我重建的历史追忆与大时代沧桑变迁的鲜活呈现。

《我的1997》以改革开放初期到香港回归这段宏阔的历史为背景,以内地、香港20年的沧桑变迁为叙事语境,以高建国和安慧之间跌宕的命运和炽热的爱情为叙事主线,串联起特定时代语境下内地与香港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中国人不同的人生轨迹,以及共同的民族国家认同。

回京探亲的内蒙古知青高建国因保护恋人安慧,而失手误伤其哥,连夜惊慌地“逃离”北京,“逃往”香港,“投奔”素未谋面的叔叔。作为警察的母亲,在极力阻止未果,企图追回儿子高建国的途中,“意外”地一同“误入”香港。从此母子俩漂泊异地他乡,举步维艰,又遭腐败探长龙华、不法警察罗向荣及涛仔等不断的敲诈勒索、追逐驱赶,可谓九死一生,历经磨难。其间所幸得到了海叔、阿强、阿芳、李欣欣等当地人的鼎力相助。为了谋生,高建国从干苦力开始,后努力打拼成就了一番事业,渐次成长为备受瞩目的商界精英。香港回归祖国前夕,他以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委员的身份荣归故里。与安慧饱经磨难的爱情,也“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剧以高建国母子“逃港”后的“奋起”作为聚焦点,切入母子日复一日贴肤可感的“日常”,以小见大地演绎了高建国的奋斗历程及悲喜人生,展现了香港的内地人这一独特群体“砥砺奋进”的顽强与坚韧,折射特殊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变迁。

对于经历过百年沧桑的香港来说,一个“逃港”且“沦为”边缘女性岳芳英的“出场”便极具象征意义。她虽说是来自首都北京的一名警察,但昔日的“辉煌”已然不在。高建国母子作为香港的“内地人”有着双重匮乏,一是“物质”的匮乏,二是“归属感”的匮乏。难得的是他们在这极度的“匮乏”之中,仍执着于“坚韧”的日常和每一个日常的“努力”。大雨滂沱中,发着高烧的岳芳英,在他人屋檐下决心“从头再来”。不卑不亢在宾馆做清洁工,辛辛苦苦经营“京味饺子摊”“北京饺子馆”……种种努力“谋生”的日常细节在昔日公安干警的“底色”映照下,处处凸显了小人物在香港“化平淡为神奇”的不凡。香港主体地位的一度“匮乏”亦通过对自强精神的“再现”得以“重建”。

全剧主要人物高建国,有着多重身份:内蒙古知青、北京人、安慧的恋人。在回京探亲的“多事”之秋:“伤人”“偷渡”“逃港”“寄人篱下”“漂泊他乡”。电视剧围绕高建国的挫折、奋起、历练、成长,以及爱情、家庭、现实、梦想,展示了特殊年代中饱受磨砺的普通人的自强不息,从“苦难”中崛起到“新生”的传奇,在一步一步艰难的“抉择”中依然努力前行。《我的1997》其独出机杼的演绎,何尝不是“香港97”自我“建构”与“认同”的艺术表征。

电视剧以“纪实”与“虚构”的方式,将“既有”的历史记忆与“虚构”的个人“传奇”结合起来,将历史的元素以日常的方式深深地嵌进普通人的生活肌理中,以跌宕的故事、丰满的细节努力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在场”感,以厚重的“历史感”还原“香港97”的“前世今生”。于是,悠久的“历史”与繁荣“现在”就这般“握手言欢”。

剧中,作为亲历者的“历史记忆”的“呈现”采取了“纪实”的手法。亲历者对历史细节的回忆置入了大时代的语境中,以普通人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演变去深度触及百年沧桑的历史创伤。由是,生活中的苦难、挣扎、奋斗不再是一组多元的镜像,而是对“历史记忆”的精彩呈现。而在“纪实”的历史记忆之中“虚构”的“故事”也变得可感可触。通过“纪实”和“虚构”的历史故事,展现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宏大叙事”,以及“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的“华夏认同”。

《我的1997》,一部具有丰富“史料”、丰沛“情感”、丰满“人物”及感伤“怀旧”的电视剧,由制作方的精心打造,实力派演员的倾情演绎,真诚奉献了“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以及“休戚与共”的华夏认同。这个夏天,让我们重温历史,感动同在!

(魏红珊,四川省社科院文艺所研究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