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和陌生人聊天更有效(如何学会和陌生人聊天)
你在一家商店里,发现只能和店员一对一结账,不能扫码买单;
你刚走进电梯里,迎面又走进来了一位没讲过话,却常常碰面的邻居;
你在餐厅遇到了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一起吃饭时朋友去卫生间,只剩下了你和这位不认识的新朋友……
相信以上几个画面,恐怕已经让社恐人士警铃大作了。当我们不得不和陌生人聊天对话时,许多人都会感到恐惧、慌张、尴尬。
不过,反过来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变得极其不愿意和陌生人说话了?
和面熟的邻里热情地打招呼,与常去的商铺店员闲聊,在出租车上和司机畅聊一路……这些场景,似乎都变得遥远了。
不和陌生人交谈的理由,可以立刻总结出许多:陌生人可能存在威胁,人们不愿意浪费时间闲谈,无法信任陌生人……
但是,阿信今天要推荐的一本书,却给出了恰恰相反的结论:陌生人没那么可怕,和陌生人交谈会让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力量。
这本书名为《陌生人的力量》,作者乔·基奥恩在书中大量援引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力证在人类社会中,人类不仅因为进化而社交,也因为擅长社交而进化。
《陌生人的力量》
乔·基奥恩 著
2022年12月 中信出版集团
社恐朋友们看到这里先别跑,这本书并不会强迫你去社交,而是告诉你,在这个彼此怀疑的世界里,还存在着与人联结的乐趣。
人类天生就是喜欢同类在2018年,发生一件有趣的新闻,英国任命了第一位“孤独大臣”。这位高级官员负责政策引导,以修复破裂的社会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起因是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1/5的英国人经常甚至总是感到孤独。
最近几年,英国人还发起了“闲聊咖啡馆”“巴士闲聊日”等等活动,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们在咖啡馆、酒吧或公共交通工具里与陌生人展开交谈。而参与了的英国人大多表示:感觉好极了。
为什么会如此呢?为什么人们明明对社交感到焦虑恐惧,却仍旧能够在与陌生人交谈时,获得愉悦?
这要从我们遥远的祖先说起了。人类的祖先是在进化中,主动变得对陌生人友好的。
大约200万年前乃至更早的时候,远古人类开始学会了狩猎。对远古人类来说,肉类富含脂肪营养丰富,但是狩猎既辛苦又危险。开阔的热带草原使他们容易受到掠食动物的攻击,他们需要与大型猫科动物和鬣狗一较高低,争夺动物尸体。为了生存,远古人类学会了团结起来。
150万年前,更加聪慧、腿部更长、体形更大的直立人开始迁移。而随着狩猎-采集游群的人口不断增长和迁徙,与陌生人群体之间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增多。
由于食物总是有限的,地形是复杂而未知的,我们的祖先发现,与陌生群体发生冲突、争夺地盘往往是损失惨重的。于是,避免冲突,在群体内部建立友谊,形成互利共享的合作关系受到了青睐。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天生就是喜欢自己的同类的。
生物学家彼得·里彻森指出,黑猩猩“一看到另一只陌生的黑猩猩,就会产生恐惧,滋生敌意,想要攻击,而人类则不然,如果一个陌生人没有威胁性,或者显然不是来自敌对阵营,那么人类会将其视作潜在的合作者”。
那么人类又如何识别出陌生人是善意的,还是敌意的呢?这个方式可能是你想不到的简单:见面打招呼。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乔·亨里奇指出,问候仪式是“非常典型的互动方式,就像是大家都遵守一个共同的协议,意味着‘嘿,我们现在要友好地互动了”,可以让陌生人彼此靠近。
美国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也讲述过一个群体是如何接受一个外来陌生人的:
“要想缓解这种剑拔弩张的氛围,两个人可以先坐下来,每个人先说一下自己姓甚名谁,亲人们何名何姓,讲明是怎样的亲戚关系,然后再捋一捋,看看双方是不是有共同的亲戚。这样一来,你们两个多少都会沾亲带故,也就没有理由再去互相攻击了。”
所以,人类总是会喜欢自己的同类,对陌生人,我们会下意识地寻找共同点,消解掉威胁,生出潜在的好感。
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了?既然我们的祖先在进化的过程中,有着对陌生人是有好的,那么为什么在当今环境中,我们反而不愿意和陌生人说话了呢?
《陌生人的力量》作者乔·基奥恩引用了诸多人类学家的观点,总结了几点原因,首先是因为城市的诞生。
数千年来,人类遵循问候仪式、招待习俗,小心翼翼地与陌生人打交道,当然偶尔也会发生暴力流血事件。
而城市的诞生,让我们的生活不仅容纳了更多的陌生人,而且实际上是由陌生人的存在来定义的。
城市,让人类如今已经永远地置身于陌生人之中,他们的数量多得数不清,让人类自身无可奈何。如果每个人都像以前一样,认真对待周围的每个人,人们会陷入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状态。
20世纪影响深远的城市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就此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礼貌性疏忽”。
礼貌性疏忽通常是发生在城市街道上两个陌生人之间的无声的仪式,戈夫曼观察到路人之间对待彼此并非完全冷漠无情,许多人只是保持沉默以示礼貌。与其说这是冷漠无情的表示,不如说这是一种特殊的合作形式:帮助彼此去应对超负荷状态。
人们会有不少办法来放大礼貌性疏忽现象。他们可能会退到一旁,让某人可以通过,或是他们会进行短暂的眼神交流,或是下意识地点点头,然后低头看路,和问候仪式一样,礼貌性疏忽也是一种仪式礼貌,部分原因是人类的矛盾心理作祟。
这种礼貌性疏忽,是不是很熟悉?这正是许多人日常:我们对陌生人没有敌意,但我们也没有想要交流的欲望。
除了城市,技术也会削弱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与人交往的能力,比如手机。
在社交场合,哪怕只是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都会造成损害,因为它会导致心理学家所谓的“缺席的在场”状态。也就是说,你在那里,但又不在那里。
心理学家瑞安·德怀尔曾组织了一项研究,在与家人或朋友共进晚餐时,让一些人将手机放在口袋里,另一些人则把手机放在桌子上,相对于前者,后者明显更不喜欢这顿晚餐,因为他们感到更加心烦意乱。
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民意调查也发现,18~29岁的年轻人中,几乎有一半人反馈说,他们使用手机是为了避免与其他人交流。
或许,可以试试放下社恐既然与陌生人交流如此困难,如此让人感到恐慌,为什么还要与陌生人交流呢?
与陌生人的完全疏远,带来了日益加剧的孤独症,也带来了社会信任度的急剧下降,并且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陌生人的力量》作者提出了自己观点:当孤独的个体走出个人世界,走向更宽广的人际天地时,便是瓦解整个社会的精神隔绝、社交恐惧、信任度低等困境的开始。
那么该如何开始呢?作者乔·基奥恩也给出了一些小建议。
比如,在公共场所里,与陌生人随意交流会没那么令人焦虑。
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中,两个人都在注意同一件事情时,社会规范的界限就消除了——无论是一起目睹了车祸现场、欣赏了哑剧表演还是看着同一座雕像。
再比如,如果你想要与人闲聊,需要打破套路。
如果你在常去的商店里,和店员聊天问:“最近怎么样?”店员说:“还好,你呢?”这就是一种套路。
如果当有人问“最近怎么样”时,你可以不单纯地回答:“还好”,而是会说“我给我自己打7.5分”,然后简单解释一下。或许你想要闲聊的人,就会感兴趣你为什么会给自己打分,打分的标准是什么,于是,话题就此展开了。
控制好距离感,也是另一个交谈的小技巧。
如果你在一个博物馆参观,直接冒失地走到一个正在看画的观众面前,脱口而出“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大概率会得到对方不解的神情。
而如果你先现在对方旁边30秒欣赏一幅画,之后再开口,一场交流很有可能就此展开。因为你一直在对方附近,对方已经适应了你的存在,说话并不会给人一种压迫感。
当今的世界发展变化如此之快,在全新的环境中,很容易让人们变得既害怕又孤独。
一说起陌生人,我们就感觉来者不善,若要与陌生人交流,就更觉得压力倍增。可我们时常忘记,我们的朋友、伴侣或同事也曾是陌生人。在恐惧与亲近的两极之间,我们与陌生人的关系不仅关乎个人,而且关乎整个社会。
让我们一起打破层层阻碍,试着与陌生人聊聊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