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短身肥毛少打一物:草不黄俗话说37白

草不黄俗话说37:“白”变之身(二十一)——打白唦气,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脚短身肥毛少打一物:草不黄俗话说37白?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脚短身肥毛少打一物:草不黄俗话说37白

脚短身肥毛少打一物:草不黄俗话说37白

草不黄俗话说37:“白”变之身(二十一)——打白唦气

心肝脾肺肾五脏中有“脾”。西医说:脾脏是人体的“血库”,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而中医的理论,“脾脏”属“土”,主运化(运化食物和水液)、主升举(升清和托举)和主统血。不管中医、西医所说的脾脏功能,似乎与“发脾气”的“脾”、川渝人或称脾气不好叫“发脾胃”(脾气)不好的“脾胃”,似乎没有关系。倒是“气得肝疼”、“肝火很旺”状脾气大的“肝”与“脾气”有关。这是咋回事呢?

方回《山经》引《相冢书》:

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肺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清林伯桐《古谚笺》卷七)

“肺腑不能语”,是脾脏之“脾气”,还是肝脏之“脾气”,看来只有“打财猫儿”(财猫猜谜)了,于是有种种“猜法”——

心发智慧,而四藏(脏)从之:肝为之喜,肺为之怒,肾为之哀,脾为之乐。(隋萧吉《五行大义》卷四《论性情篇》引《论衡》。今本《论衡》不载)

翼奉曰:“怒则胆受之。”吉释之曰:“《论衡》以四时论藏”,翼奉以风通六情论府……藏以肺有杀罚之性,故怒。……胆则以合火能焚燎,故怒。(同上)

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灵枢经·论勇篇》)

看来“怒伤肝”还是有“理据”的,而“脾气”则当另寻解法。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盘溪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和文学院中文系的嘉兴蒋礼鸿先生(1916~1995),在此期间即开始撰写他的名著《商君书锥指》。他的《义府续貂》“发脾气”条在引述上列材料后说:

脾气字本为“奰”……《说文》……诗曰:“不醉而怒谓之奰。”段氏注曰:“《大雅·荡》曰:‘内奰于中国。’毛传曰:‘不醉而怒谓之奰。’”

蒋先生说:《广韵·至韵》:“奰,怒也。”平祕切。《说文》作“”。(疒奰):“气满。”又作“赑”。《水经注·河水》记孟门:“悬流千丈,浑哄赑怒。”“赑怒”同义连文。

我们要解决川渝人说的“打白”、“打白唦气”该怎么解。《重庆方言词解》:

打白:使性子。来不来就搭白不吃饭,饿死活该!

《重庆方言俚俗语集释》:

搭白撒气:拿东西或人发泄怒气。或说赌气的话:你莫打白撒气的,你跟三妹离了婚,我肯定要追求她。(搁)也可单独说打白。

“唦气”即“撒气”:消气;泄忿:

《金瓶梅》第二十四回:“爹嫌你,管我甚事?你如何拿人撒气?”

峻青(1922~1991)《黎明的河边》:“可是,他直性子,脾气暴,遇到不顺意的事就好发火,发过之后,很快地也就撒气了。”

杨朔(1913~1968)《霜天》:“金大娘 疼女儿,可是有时心不顺,又会拿女儿撒气。”

也作“杀气”: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我受了一天的累,临完拿我杀气呀。”

同上第十七回:“二强子四十多了,喝酒。醉了,在外面时常和巡警们吵,在家里拿老婆孩子杀气。”(或引作“撒气”)

古人有因“使酒”而“使气”(恣逞意气)的说法。“使气”,川渝至今仍然说,也说“发气”:一天气大得很,使气连天的或发气连天的。

《汉书·季布传》:“孝文时,人有言其贤,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人又言其勇,使酒难近。”颜师古注:“应劭曰:‘使酒,酗酒也。’言因酒沾洽而使气也。”

同上《赵充国传》:“汤使酒,不可典蛮夷。”颜师古注:“使酒,因酒以使气,若今言恶酒也。”

《史记·季布传》司馬貞索隱:“因酒縱性謂之使酒,即酗酒也。”

《宋书·刘瑀传》:“明年,迁御史中丞。瑀使气尚人,为宪司甚得志。”

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 鱼朝恩专权使气,公卿不敢仰视。”

元史九敬《庄周梦》第一折:“贪财的只是凶,使气的不善终。”

碧野(黄潮阳。1916~2008)《没有花的春天》第一章:“阿兴 好喝酒,爱使气。”

“使”,纵也。使酒使气者,历来在在多有(汉灌夫好酒使性,唐吴道子好酒使气。等等),使气,发脾气,冒火。那“打白”呢?当即“打奰”。“奰”当是“白”的纯元音字。发脾气,是“宣泄”;“打白”主要在“怄气”,是内敛,是一种“闷声脾气”。二者应该是“一路货色”。它的来路如何?顺便解释一下“婆烦、撒泼”。

冯:《左传·昭公五年》“震电冯怒”洪亮吉诂引《方言》、《广雅》:“怒也。”《类篇·马部》:“懑也。”《方言》卷二“冯,怒也”郭璞注:“恚盛也。”扶冰切。

弸:《方言》卷二“冯,怒也”钱绎笺疏:“弸,与冯声近义同。”薄萌切。

烦:《说文·页部》:“热头痛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王冰注:“谓烦躁。”

贲:《礼记·乐记》“而虎贲之士说剑也”郑玄注:“愤怒也。”《集韵》父吻切。

愤:《说文·心部》:“懑也。”

喷:《类篇·口部》引《方言》:“恚也。”

菐:《说文·菐部》:“渎菐也。”董莲池《说文部首形义新证》“渎菐是烦琐、烦缛之意。”《集韵·屋韵》:“烦也。”《札朴》卷九:“琐屑曰菐烦。”蒲木切。

按:川渝、贵州大方和陇南都有“婆烦”一词,意思是讨厌别人啰嗦、认为麻烦等:他有事无事都来,婆烦得很。有解释说婆婆嘴唠叨,容易让人产生厌烦心理,应是乡谚解颐。当是“菐烦”。“菐烦”为关联音同义复词。

艴:《集韵·没韵》:“说文引论语‘色艴如也’,或作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色部》:“此当作‘艴,怒色也。’”今《论语》作“勃”。蒲没切。或作“勃”:勃然大怒。或作“孛侼茀”等。撒泼之“泼”,也当是本系。有“放泼”:

《拍案惊奇》卷二十九:“果然,惜惜忒放泼了些。”放泼,撒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