蔑的是什么意思?的蔑称是怎么来的

在反映抗战题材的文学、影视、戏剧等各种文艺作品中,“鬼子”一词几乎成了国人对侵华日军的代称,中国人民奋起抵御日寇的侵略被形象地称为“打鬼子”。

蔑的是什么意思?的蔑称是怎么来的(1)

中国出现“洋鬼子”一词,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古代大多都用“蛮”、“夷”、“匪”、“贼”、“寇”等字眼形容“来犯者”。明清以来,我国沿海一带常受到日本海盗的侵扰,“倭寇”就是当时对日本海盗的称呼,明代还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继光。鸦片战争时期,英、法军队入侵中国,由于洋人的长相在当时人看来极为怪异,“洋鬼子”一词渐渐成为对外国入侵者的简称。清代陈康祺在其《燕下乡脞录》卷九中记载:“若鬼使,则出使外洋之员;以西人初入中国,人皆呼为‘鬼子’也。”

蔑的是什么意思?的蔑称是怎么来的(2)

“倭寇”从何时开始变成了“鬼子”?“鬼子”为什么成为国人对侵华日军的代称?据传有两个说法。

其一,缘于李鸿章的一副对联。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曾代表清政府签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时任首相伊藤博文曾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甲午海战前,李鸿章出使日本,谈判结束后双方联合举行记者会。见众记者到得差不多了,日本人突然亮出了一个写有楹联的白绢,并不无轻蔑地说:“我们日本有上联对不出下联,只好求于汉字发源地的人了。”李鸿章定睛一看,那上联是:“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显然,这是日本人在不可一世地宣扬其兵强马壮,“单戈独战”即可踏平中国!面对这种轻慢和挑衅,李鸿章毫不示弱,他让日本人铺好白绢,准备砚台笔墨,沉着冷静地挥毫写出下联:“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对仗工整,内涵深邃,意思明了:倭就是倭寇,来偷大清龙衣,“八大王”变成“四小鬼”,“琴瑟琵琶”变成“魑魅魍魉”,“并肩居头上”变成“屈膝跪身旁”,“单戈独战”变成“合手擒拿”。由此,国人便不再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而改称为“鬼子”了。

蔑的是什么意思?的蔑称是怎么来的(3)

还有一说是缘于“鬼子”一词在日语中有三个意思,一是长得不像父母的孩子,二是出生时就已经长了牙的孩子,三是像鬼一样胡来的人。早期到日本留学的中国人觉得,这三个意思十分符合历史上的日本形象。怀着对日寇入侵中国的愤怒和仇恨,遂将入侵中国的日本人称为“鬼子”。“九一八”特别是“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犹如恶鬼,完全丧失了人性,中国人全民奋起打“鬼子”,“鬼子”于是成了日本鬼子的简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