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及老师的感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

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及老师的感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1)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上海9月9日电 (记者 李佳佳)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巴黎大区工商会中法交流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2第八届欧洲论坛近日于巴黎和上海两个会场连线同步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疫情下中国经济的嬗变之路”。

2022年以来,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复杂的新变化,受疫情反复和俄乌局势等“黑天鹅”事件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面临高度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之下,中欧两大经济体间的合作将如何开展?如何在新的国际格局下,看待中国经济与全球化的关联,记者采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

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趋势叠加的影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投资形势带来了众多不确定性,但总体而言中国与欧盟经贸合作展现了强劲的韧性和活力。数据显示,2021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超8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保持欧盟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地位,欧盟也是中国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中欧双向投资规模累计超2700亿美元,金融、疫苗研发、新能源、电动汽车、物流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活跃,特别是中国对欧投资在2021年逆势增长,实现了13.4%的同比增速。来自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欧盟27国对华贸易额为4139亿欧元,同比增长28.3%。其中,欧盟对华出口1122亿欧元,下降0.4%;自华进口3017亿欧元,增长43.3%。

展望中欧经济合作的未来,汪泓认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势头强劲,中欧经贸合作前景广阔,加强经贸合作将是大势所趋。她说,一直以来,中欧互为重要贸易和投资伙伴,尽管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中欧经贸合作仍展现出强劲韧性,在挑战和困难中实现了新发展。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双向投资稳中有进。中欧贸易与投资保持在高水平,不仅惠及双方,也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发挥作用。

当前,中欧企业都在期待中欧投资协定能够尽早签署生效。有报告显示,74%的受访中国企业和67%的欧盟企业认为中欧投资协定签署生效利好本国制造业发展,近半数中国企业和欧盟企业认为协定签署生效有利于本国服务业发展。从长远看,中欧制造业和服务业预计均可受益于这一协定。

汪泓指出,新形势下,中欧要抓住机遇拓展经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双方更好互利共赢。双方可聚焦绿色、数字伙伴关系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打造合作新亮点,为深化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拓展新平台。中欧双方企业可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此外,她认为,各层级的中欧经贸交流机制也要持续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地方和企业的合作平台,这将有助于中欧经贸交流对接不断走向深入。

最后,汪泓呼吁在华的欧洲企业家们坚定信心,展望未来,中欧经贸合作前景广阔,加强经贸合作将是大势所趋。

近日《华尔街日报》刊文认为,新冠疫情巩固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制造正在往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移动。对此,汪泓表示,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更先进和更高价值的制成品领域稳步增加市场份额。她说:“中国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才资源,且供应链优势日益显著,随着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进,为企业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市场。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市场规模,以及在成本上的竞争力和供应链的优势等,都为外企未来在华进一步发展坚定了信心。”

在谈及近期一些欧洲企业调整产业链结构,将工厂或供应商外移到其他国家的现象是否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冲击时,汪泓回答说,制造业跨国转移是全球制造业生产布局的客观规律,也是全球经济发展史的重要话题。“产业链外迁是关系到中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问题,与稳经济、提韧性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但她同时也表示,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当前的中国产业链外迁。一方面,我们要客观认识到,这是贸易投资分工合作的正常现象。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当中的地位依然是巩固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采取积极措施,强化供应链的可控力。

她建议,在战略层面提升中国供应链的可控能力,要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打造不可替代的技术,进而形成不可替代的供应链体系。在战术层面,要在全球产业链合作中形成各国相互可控的供应链,即保持各国产业链合作的博弈均衡及相对稳定的产业链合作关系。在实现手段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发挥跨国公司和有经验管理人员的作用。在政策支撑上,在持续推进开放中提升中国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力。(完)

搜索

复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