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的几次大转折(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

1953年4月11日,双方代表签署交换病伤战俘的协定。

4月18日,第七届联大在美英的推动下通过了一项决议,内容是希望在朝作战双方病伤战俘交换迅速完成。

4月26日,中断了近5个月的和平谈判正式复会。

就在当天,南朝鲜当局以李承晚的名义向美国总统府发出了一封抗议信。信中说:“大韩民国有理由要求除那些愿意参加把敌人驱逐到鸭绿江以北的国家外,所有的所谓盟国都离开这个国家!”

同时,在台湾的委员长也十分配合的写了一封信给艾森豪威尔,主要内容是:“双方谈判应当设定一个时限,超过了时限,那就应该大打!”

然而,这两条杂鱼是没有能力影响美国总统府的决策的。交换病伤战俘的工作仍然按照之前双方谈判约定的程序进行,通盘解决战俘问题的谈判也已经开始。

4月14日,中朝方按规定用23辆开车载着首批联合国军病伤战俘,离开鸭绿江畔的战俘营,前往板门店进行集体交换。

同一天,中朝的病伤战俘也从巨济岛运抵釜山,5天后,他们被送上火车,从釜山前往文山,等待交换。

按双方时限约定,中朝方每天送交100名病伤战俘,美方每天送交500名病伤战俘。中国要换回700名中国战俘,北朝鲜要换回5100名北朝鲜战俘,美方要换回150名联合国军战俘和450名南朝鲜战俘。

4月20日,交换正式开始。双方按批次交换,一开始进行的很顺利。

当交换进行到第三天时,美方突然发现,从釜山运到板门店的中朝战俘数量已经超过了原计划要交换的5800人,多出550人。情况上报美远东司令部,克拉克下令多出的人员也一并交换。

朝鲜战争中的几次大转折(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1)

等待交换的联合国军战俘

当美军把多出的战俘移交给北朝鲜后,北朝鲜代表表示,他们多出的战俘也将超过原定的600人,按比例多给美军同样的人数。

美军得到这个善意的回应,连夜从花名册上画出了一批美军军官及士官战俘,想借此多换回一些人。但是3天后,北朝鲜代表只是交还了美军84名南朝鲜战俘,随即宣布,北朝鲜方面的病伤战俘交换完毕。

5月3日,作为对北朝鲜方面态度的回应,美军扣住了最后一批已经列入遣返名单的中朝伤病战俘,宣布遣返工作已经完成。

这次交换过程中,中朝方共移交给美方684名伤病战俘,其中94人躺在担架上。美方移交给中朝方战俘6670人,其中志愿军战俘1030名(较应交换多出330人),北朝鲜战俘5640人(多出540人),在担架上的有357人。

伤病战俘交换结束后,中国方面对全面解决战俘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

1、在停战协定生效2个月内双方应遣返所有愿意回国的战俘;

2、在第三个月内,应将所有不愿意回国的战俘送到一个中立国看管;

3、对不愿意回国的战俘,其所属国派人对战俘进行六个月的解释工作;

4、在解释之后,要求遣返的应给予遣返,这个表态应在所属国代表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5、6个月解释期过去后,仍然不愿意回国战俘的去向,应由交战各方组成的政治会议商讨决定;

6、不愿回国的战俘,在中立国的费用,应由其所属国承担。

这六点建议,看起来是给了美国人一个台阶,实际上则是中国摆脱苏联独立自主地在国际舞台上第一次提出的和平方案。

这个方案的意思是,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在东北和美军之间划定一个缓冲区,外面你爱怎么闹怎么闹,这一片我说了算,你不要掺和。

美国人也很懂事,随即表示,原则上同意以上原则。但是六个月的解释期太长,而且没有必要将大批战俘移送国外,美国控制的战俘管理权可以交给中立国,在中立国的监管下由所属国进行解释工作。

中国随后发表声明,同意将解释期由6个月缩短为3个月,并认可由波兰、捷克、瑞典、瑞士和印度接管不愿回国的战俘的管理权。

5月23日,在美国华盛顿,艾森豪威尔主持召开了美国国家安全会议,内定同意这个方案。

但是,此时,有一个人的怒火正在燃烧,他的不满如同滔滔江水、延绵不绝,这人就是李承晚。对于中国提出的这个方案,李承晚认为这是美国的背叛。他在国内演说中叫嚣:“我将独立领导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一直打到鸭绿江为止!”

好吧,这就好比宠物认为主人背叛了自己,对此我也很无语。

5月25日,白宫电告克拉克,让他立即去汉城南朝鲜总统府当面告知李承晚,美国政府已经同意了中国方面的最后提案。当天,克拉克按照白宫的要求当面告知了李承晚,双方不欢而散。

6月18日,美国谈判代表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同意中国提出的战俘问题协定。

李承晚得知此事,大为光火,在南朝鲜全境主要城市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对停战游行。当天晚上,李承晚命令南朝鲜军队打开战俘营,以就地释放的名义从战俘营赶走2.7万名北朝鲜战俘(含志愿军被俘人员50名),编入南朝鲜军队。

随后,李承晚发表声明,指责中美达成的协定对南朝鲜而言是丧权辱国。

李承晚的态度也让美国人出离的愤怒,他们并不认为南朝鲜人有资格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或是主张,所以艾森豪威尔决定对那些不识相的的人采取必要的准备措施。

为此,白宫下令给第八集团军司令部,命该集团军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拟定一项“时刻准备着的”作战计划,一旦李承晚做出干扰中美和平谈判进程的重大举措,立即采取行动将其“清除”,美国军方对南朝鲜全境实行军事管制。

6月19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公开宣读对李承晚政府的照会:“女王政府认为,你政府之举动是对朝鲜和平的背叛。”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也写信给李承晚:“如果你继续这种一意孤行的举动,就无法保证联合国军同你继续作战。”

此时的李承晚已经彻底癫狂,他竟然拒绝接受艾森豪威尔的信件,将其封还退回。

至此,艾森豪威尔确定,狂犬病确实是无法治疗的,只能以肉体消灭的方式加以对待。在当晚,他下令给克拉克,准备实施那项“永远准备着的”方案。

就在此时,一场战役挽救了李承晚的肉体生命和政治生命。

与此同时,已经在平壤准备签订停战协定的彭总接到毛主席一封电报,内容是:“停战协定签署必须推迟,推迟到何时为宜要看形势发展,再歼灭南朝鲜军队万余名极为必要。”

6月21日,志司经过研究决定,在金城地区发起一场旨在惩罚南朝鲜军队的战役。

志司选择的战役发起点是西起金化、东至北汉江的金城以南地区,这道宽达25公里的战线由南朝鲜军首都师和第6、第8、第3师防守。

在志愿军开始挖洞后,美国人和南朝鲜人也现学现卖,在阵地构筑了坑道工事和大量明暗火力点、地堡群,并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形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体系。

参与攻击的志愿军是第20兵团和第9兵团第24军。

此时的志愿军已经全员换装苏式装备,战斗力较入朝初期有了质的飞跃。

按照当时苏联步兵师的编制,1个师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坦克团、1个独立高炮营和1个反坦克营。

合计装备122mm榴弹炮12门、76.2mm山炮12门、120mm迫击炮12门,T-34坦克24辆,76mm自行火炮16辆,37mm高射炮12门,57mm反坦克炮12门,其他各种小口径火炮200余门,步兵武器13938件,汽车261辆,马1136匹。

虽说有很多装备都是苏联淘汰的,但是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算是合格水平。像37mm高射炮,射速极快,可平射,多用途性能很强,76mm加农炮也是敲普通坦克的利器,当然奈何不了潘兴。

除了武器装备的提升,志愿军的军事素质也明显提高。上甘岭战役后,士气更加旺盛,已取得对营、团坚固阵地进攻的经验,并查明了金城以南地区南朝鲜军防御纵深工事的情况。

从六月下旬开始,志愿军在金城正面集中各种火炮1100余门、坦克20辆,第20兵团组织6个工兵营和11个步兵团抢修公路、桥梁,动用2000辆汽车昼夜抢运物资1.5万吨,并为参战部队配发了渡河器材。

7月13日21:00,第20兵团及第24军突然发起进攻。1100余门火炮实施7~28分钟火力准备,发射炮弹1900吨,在主要突破地段上摧毁南朝鲜军地面工事30%、障碍物80%~90%。在强大炮火支援下,步兵1小时内即全部突破南朝鲜军前沿阵地。

过程就不多介绍了,先是大炮轰,然后坦克突,然后步兵攻阵地,然后开始向纵深穿插。

此役历时15天,志愿军第20兵团及第9兵团第24军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正面宽达25千米的坚固阵地,向南扩展阵地160多平方千米,拉直了金城以南地区战线,重创南朝鲜军4个师,毙伤俘敌5.3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作战中,第20兵团及第9兵团第24军伤亡2.5万余人。

金城战役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志愿军对坚固设防之敌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不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上,而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提供了进行大规模攻坚战役的宝贵经验。

这场战争也挽救了李承晚。

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表现出了强大的攻坚能力,让美国意识到,一旦他们撤出,南朝鲜随时会被推平。所以美国人决心暂时保证南朝鲜的局势稳定,并向李承晚保证,美国政府将训练和装备20个师的南朝鲜军队,并无偿提供武器装备。同时提供1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帮助南朝鲜的复兴。

当然,忙也不能白帮,在韩所有军队的指挥权,归驻韩美军指挥部。

7月27日清早,200余名各国记者云集在板门店,全世界关注的朝鲜战争将在这里签字停战。以结束这个半岛打了三年多的战争。

上午9:00,双方代表团从两个方向同时进入谈判会场,代表中朝方面签字的是北朝鲜南日大将,代表美方签字的是陆军中将哈里森。

两方代表进入会场后,没有例行的寒暄握手,各自坐到各自的位置,开始等待。

上午10:00整,到了规定的签字时间,双方开始埋头签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协议。

与此同时,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金日成元帅于平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于开成,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于汶山,分别在停战协定及各种附件上签字。

朝鲜战争中的几次大转折(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2)

彭总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克拉克在签字后感慨道:

“我在执行政府训令中,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为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

连我方教科书都引用了这句话,但克拉克所说的并不是事实。这说明克拉克不仅打仗不在行,连西点军校必修的美国战争史也没学好。

1814年,英国元帅甘比尔和美国驻俄罗斯大使约翰·亚当斯在圣彼得堡签订了《根特条约》,结束了第二次美英战争。这场战争是美国人趁英国在欧洲围殴拿破仑而发动的,企图兼并加拿大。战争中期美军大败,英国军队和加拿大民兵打到了华盛顿,火烧了美国总统府(白宫)和国会大厦,作为对美军火烧多伦多的惩罚。最后双方算是勉强打平,各自回到战前的国界线,美国彻底断了兼并加拿大的念想,英国彻底断了重新将美国变成殖民地的念想。

这才是美国第一个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

两个月后,也就是1953年10月1日,美国与南朝鲜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规定继续在南朝鲜保留美国驻军,战时美国驻军最高司令被赋予在韩所有军队的统一指挥权。

也就是说,战后的韩国实际上是个半独立国家,因为其国家没有战时军队的指挥权,这个权力在美军手中,这种现状一直持续至今。

1954年4月,在为恢复中南半岛和平问题而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总理握手、会谈,导致中美两方未能就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苏联官员和在朝鲜半岛参战的各国代表举行了会谈,但未达成一个永久和平计划。

1957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建成,占地9万平方米,其所在位置就是当年志愿军总指挥部所在地。类似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在朝鲜境内有多处,但以此地规模最大。

朝鲜战争中的几次大转折(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3)

中方捐助烈士陵园的志愿军战士铜像

烈士陵园四周群山起伏,苍松翠柏环绕,周围山水秀丽。陵园入口的环形拱门上,用中朝两种文字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中文在上,以示尊重。

毛岸英烈士就安葬在这里。

陵园自建成后,保管情况良好,朝鲜政府会定期组织修缮,朝鲜国家领导人也会不定时前来祭祀。2020年10月22日,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70周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亲临烈士陵园参谒。他以国家名义向志愿军烈士致辞,以个人名义向毛岸英烈士墓碑敬献花圈。

大报坛存在了293年,即使朝鲜被清朝统治的200年期间,朝鲜历任国王也经常前去祭祀。不知道志愿军烈士陵园能存续多少年。客观来说,中朝两国不管是历史还是现世,都是有厚重友谊基础的。

1958年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单方面全部撤离朝鲜。

1991年,朝鲜和韩国签署了一项进行永久和平条约谈判的协议,1992年得到批准。但1991年朝鲜方面开始抵制军事停火委员会,中国于1994年退出该委员会。

2009年5月27日,朝鲜军方和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声明:朝鲜退出朝鲜停战协定,将不再受军事停战协定约束。

2010年10月21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长篇评论,高度评价中国志愿军功绩,同时授予661736名志愿军官兵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勋章及奖章” 。

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视频会议上,韩国总统文在寅发表讲话时重申,他建议朝韩两国和美国,或许还有中国,共同宣布朝鲜战争结束。

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由于朝鲜战争以停战结束而未签署和平条约,朝韩两国至今仍处于战争状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