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八角寨真实故事(鸣沙之韵风土人情)

桂林八角寨真实故事(鸣沙之韵风土人情)(1)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厚重而灿烂的节日文化。过年(春节)是一年当中人们最重视、最隆重、最热闹、程序最多、时日最长的传统节日。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尖角赤须,铜铃眼,非常凶恶,每年在年三十这一天的晚上它就会从海底爬上岸来伤害人类及牲畜,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每年到除夕时都要逃到荒郊野外及深山老林躲避。

当时,有一位神仙十分关切百姓疾苦,除夕那天他就下凡来到人间,教百姓用火烧竹子、点亮灯盏、贴红纸,用这三个办法来对付“年”这个怪兽。

“年”遇上了这三件法宝,非常害怕,从此也就不敢再来侵害百姓了。这种风俗习惯流传久了,就演化成了今天人们的过年习俗。

常言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吃腊八饭是春节前的一个习俗节日。从我记事起,妈妈每年都要在腊八前一天晚上准备一些蚕豆、花豆、黄豆等豆类用水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以米加豆腐丁、黄萝卜丁及早以泡醒的各种豆类为原料,文火慢煮,待熟后调入油盐酱醋,一锅腊八粥就做好了。

吃腊八粥时还有一些讲究,吃前要先盛好一碗粥,打开房门,左手端粥,右手拿筷,出门在房前屋后边走边用筷子撒洒粥饭,以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八方来财,寄托一些美好的祝愿。然后开始吃粥,第一碗吃净,吃第二碗时要稍剩一点,意味着家有余粮。所以,煮腊八粥就必须要比平时做饭多做不少。还有,如这天来了上门讨吃要饭的乞丐,也要管饱吃够,决不吝啬。

腊月廿三是扫尘日。过去农村大多数家庭都住着低矮的土坯房,加上天天烧炕,过几天就要扒灰,频繁的拆炕造肥,一个冬天就把个房梁桁架上落满了厚厚的尘土。为了过好春节,人们在腊月廿三这天就要把庭院房屋进行彻底的清扫。我们先把屋里的锅碗瓢盆、毡头被窝等集中起来用东西盖住,打开窗门,头顶一件破衣,拿着一把长长的“毛蘿蘿”扫把,把房顶梁桁上的尘土全部扫落下来,然后是墙面旮旯。过去的窗户都是木格子的,上面糊着一层白纸,经过几个月甚至是一年的风吹雨打,窗户上的纸早已是破旧残黄、补丁连片了,这天也要撕去旧纸,贴上新纸。待尘灰落定后,在地上洒上水开始清扫炕上、锅台、地面,还要清扫整顿庭院,把一些平时舍不得扔的旧东西也要在这天清理出去。这是一年里卫生打扫最彻底,家庭最干净的时候。第二天是腊月廿四,按讲究就再不能打扫了。传说腊月廿四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如果这一天打扫房屋,就会惊动老鼠的婚礼,老鼠就要报复,一年就会经常咬衣物,偷吃粮食。所以,除尘常常是忙乎一个整天。

过去农村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多多少少地饦“饦烙子”(也叫饦炉、饦馍馍),家境好的要饦十几炉,家境寒的也饦个五、六炉(大炉一炉能装八九个,小炉一炉能装六七个,每个有6寸碗口那么大)。从腊月廿几开始,队上有炉的人家就在磨面坊、看场房里打好炉台,家家要给炉主人家打招呼排队(也叫靠炉),你廿二早上,我廿二晚上,他廿三夜里地由炉主人按先后顺序给排好队。饦完后,每饦一炉给炉主人一个饦烙子,(也叫给炉馍馍钱)。炉一旦烧起来,就是不分白天黑夜的连轴转,张家谢幕李家登场,一直持续到年廿八、九到三十。

饦饦烙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用少量的面启“酵子”,“酵子”起了后就根据家境情况看和多少面,面和好后装入盆中放在热炕上,上面盖上锅盖或扣上盆子,然后用棉大衣或新被子捂住发面。过几个小时面发好后,就把面抠出放到大案板上分开,由有经验的老者根据面的多少加入溶化好了的碱水。碱水用多了馍馍泛黄,口感不好,碱水用少了,馍馍不泡,不起泛。常常都是先取一小团在炉火上烧熟看碱是否合适,妈妈一般都是一次就使好了。有的家庭还要把一种专门吃馍馍的甜南瓜提前煮好,再加上些茴香、薄荷之类的香料一起和入起好的面团中,这样饦出的饦烙子绝对是上乘的佳品。我家妈妈基本上每年都要种好几棵吃馍馍的甜南瓜,除留下自用外,多余的就送给亲戚邻里。饦炉这天都是全家总动员,人手不够时就叫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前来帮忙,各自分工,由揉面的、擀饼的、做馍馍的、端馍馍的、提炉的等。

何谓做馍馍:做馍馍就是用铁皮制作的一种有一寸长一寸宽的夹子,稍带弧度,夹子口边处加工成像锯齿一样的齿牙,用这个工具在擀好的圆面饼上沿外沿依次一下一下地夹起一道道略带弯曲的线条来,使其首尾相连,刚好一圈,沿着线条内端处再夹,形成一个花圆圈,中间空白处再夹上一个双线条的五边形,很是美观,这道工序也是非妈妈莫属。做好的馍馍放在一个用高粱秆做成的一张圆形托盘上,我家的托盘刚好和炉底一样大,一托盘刚好装一炉。

提炉也是很关键的,主要是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火大了或是时间长了馍馍就烤焦了,火小了时间短了馍馍就烤不熟或不上色。炉分炉锅和炉盖,炉锅炉盖要上下同时加热,炉盖一般用羊粪粒或稻壳子煨火最好,到后来也有用煤饼的,底火就用麦柴烧。我家提炉都是由大哥负责,我们几个小兄弟就负责把做好的馍馍端到炉房,把饦好的馍馍用筐子提回家,再用一头绑着棉布条的筷子蘸上些香油搽抹在馍馍的正面上后,面对面放入篰篮或用柳条编的大筐中。还要帮大哥烧炉盖,烧炉盖一般需要三把麦柴火就行了。

提炉盖有的在房顶上拴一个杠杆一人就能操作,有的就用四根长铁钩勾住炉盖耳子,需俩人协作才能完成。

那些年在饦烙子制作结束后,家家还要再饦上一至三炉的“萱馅子”和“蜜转子”。“萱馅子”是用红枣和花豆煮熟做馅,用面皮像包包子一样把馅子包起来,面皮要比包子皮厚,当然也比平时的包子小多了,就跟现在早点小笼包子大小差不多,但包的接口要向下放,上面用“顶针子”压个圆圈或环扣,以增加美观。“蜜转子”是用蜂蜜加红糖熬成糊状后,涂抹在擀好的大张面皮上,然后从一边开始卷实成圆柱形,卷三到五圈为宜,把卷好的圆柱形面团用刀切成两公分段,取两到三段挨到一起,用一双筷子先从中间对夹一下,再从不同方位对夹,根据个人的想象操作,就会变成像蝴蝶、梅花、六角星等各种形状。入炉饦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回味无穷。枣馅子和蜜转子是在那个缺吃断食年代,小孩子最爱吃的,也是一年之中唯一的一种美食了。

到了腊月三十这天,年货也置办齐了。早晨起来就要贴春联(也叫贴对子)。据书中记载,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最早是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茶、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为简便就分别写上“门目”两字挂两边。但内容太简单,于是再演变为挂两条木板,上面就写的字多了一些,再后来人们觉得木条太笨重,就改用红纸写上字贴于门楹两边。

春联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层面。每年快到春节都有一些文人墨客,在大街上为行人书写春联,或送亲友或卖给顾客。现今写春联的已不多了,大街小巷摆满了花花绿绿印刷好了的各种成品供人们挑选,但我总觉得还是缺少了点儿时的“年味”。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一副春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上下联的方位贴法要看横批是从右到左写,还是从左向右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写的,上联应贴在右边,如果横批是从左写到右的,则上联应贴在左边。

据说过去还有在车上、猪栏、粮囤、窗楹、橱柜等地方贴春联的习俗,而那时识字的人也不多,有些人买回春联后稀里糊涂乱贴一通。如有人要将“槽头兴旺”误当成大门横批,“日行千里,夜走八百”贴在屋门框上,就会惹得文人一番讥笑。就是在文化教育非常普及的今天,也时有一些糊涂鬼把春联上下联给贴颠倒了,实属不该。

贴春联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年三十贴春联尽量要早,特别是一些欠着别人债务的穷苦人家,早早贴好春联,就意味着完成了一个约定的俗规,讨债人但凡看见人家已贴好了对联那是绝对不能再入户去讨要债了,只能等年后再讨要了。这种习俗沿袭至今,谁也不愿在大年初一去当讨债鬼,让乡邻笑话咒骂。

年三十还有一个讲究,这天人人要换上新衣,就是没有新衣也要把旧衣服刷洗干净、整洁地穿在身上。据传说这一天人的灵魂要远游,一些老年人就说也不知能活到哪一天呢,就是死了也不能当个讨吃鬼。还有一个事项就是给亡人祖先烧纸钱,也是越早越好。按妈妈所说是:“阴阳一律,早一点给他们点钱两让他们也赶早拿上办年货去”。

年三十的年夜饭是很丰盛的,有米饭,有炒菜,当然更少不了早已做好的饦烙子、蜜转子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古语说:“新正上月,父子同乐”。那时文化娱乐设备相当匮乏,有兴趣的哥们弟兄、姐妹就玩玩纸牌扑克,家庭主妇就要忙着做初一的饺子馅了,面板上就会响起一阵阵“当当当”的剁饺馅子的声音来,这天也睡得特别晚,按习俗来说就是“守岁”。“守岁”时全家老少都不睡觉,围坐在热炕上,吃馍馍、说故事、猜谜语、摸纸牌好热闹啊,整个家庭都沉浸在祥和欢乐的气氛之中。子时(晚12点左右)是接财神和灶神的时刻,这时人们都很兴奋,忙着燃放鞭炮,以求下一年中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那时放炮是先放三个炮,再放一挂鞭,鞭也就一二百响的,响几下就没了。因为过去的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买不了多少炮仗,一般都是大人放过后,小孩拣拾“哑炮”玩(我在《童年轶事》一文中就有因拣拾“哑炮”玩耍,而差点酿成大祸的描述)。而现在几千响、上万响的鞭都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广播电视的普

及,每年的央视春节晚会,早已变成了人们“守岁”的一道精神文化大餐。

收压岁钱是春节期间儿童最高兴的事情了。给小孩压岁钱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一个习俗。直到如今,这个习俗仍盛行全社会,而且愈演愈烈,有一些人已苦不堪言。那时我家因妈妈无兄无弟、无姐无妹,父亲也是孤身和祖父从甘肃靖原讨荒要饭到李家滩落的脚,家境贫寒,无亲无友。在我的记忆中好像从没收到过压岁钱,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听到他们说七大姑八大姨、舅舅叔叔给了多少压岁钱后好羨慕他们啊!正月初一,家里人早早起来,大人孩子收拾妥当,就把年三十包好的饺子下锅,端上油泼辣子、醋蒜汁,蘸着吃起饺子来了。有的人家还在极个别的饺子里面包上硬钱币,看谁如果能吃出钱来,都就说他(她)今年准交好运。

到了正月初二就是人们走亲串友,相互拜年的日子,但凡见面之人都要抱拳相互道一声“年过的好”。女婿要携带妻儿到岳父母家拜年,也叫“回娘家”,我们也就是在这天能吃上姐夫带来的水果糖等好吃的食物。

从初二开始就有各生产大队组织的文艺节目演出,还有社火表演。只要一听到“咚咚咚、锵锵锵”的声音,我们就寻着锣鼓声音的方向拼了命地跑去看。社火一般有踩高跷、舞龙灯、跑旱船、耍狮子、榔头车子等内容,丰富多彩,好是热闹。这些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去年春节前还有李滩村的贾正帮兄弟俩组织的社火表演队在鸣沙给鸣沙镇镇政府拜年,在鸣沙集市上表演很受乡亲们喜爱。后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被迫取消了后续上中宁县城的表演活动。

正月初五是“五穷日”(也叫“填穷坑”)。传统习俗是自年三十打扫完卫生后,就把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堆放在院内一角,几天内不倒出。按传统习俗讲,要倒出去那就是在“倒财”,初一到初五各种生活垃圾攒了一堆,初五早上要将垃圾扫出倒在路上,上面插一柱香,叫“送穷”。这个习俗,现在看起来确属一种陋习,对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造成负面影响,不应该再提倡或沿袭了。

从初六起各种生产活动就陆续开始了。春节前后人们忙忙碌碌,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和小孩就耍野了,整天熬夜、玩牌、喝酒,乏的像丢了魂似的,再有一说是年三十那天人的灵魂就远游去了。所以,初七这天就要“叫魂”,家中要擀长面,说是要“拉魂魂”子,让魂还身人就有精神了。就是现在谁家小孩要是受到了什么惊吓,大人也还要领着孩子到出事地点喊着孩子的乳名:“求噶,回家来——”还要有人应声“回来了!”反反复复地叫,反反复复地应,一直到家中入屋为止。

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的又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叫“观灯节”,每逢正月十五,城里到处张灯结彩,普天同庆。城市各单位都要制作能反映本单位特色的花灯集中展示,各商场、机关还办丰富多彩的猜灯谜活动,广场晚上还要进行大型烟花秀(也叫打铁花,打礼花炮),很是壮观。

当然,作为农村的孩子来说是没有那个眼福的,只能是望尘莫及了。

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的习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村人是很少能吃上元宵的,吃元宵大多是城里人。就是餐饮行业和商场平时也不做元宵和销售元宵,只有在正月里元宵才上市。过去元宵分高、中、低三个档次。低档次是用红糖、面粉、植物油搅拌成馅,做成一公分微大的圆球,在糯米面粉里滚动而成,中档是用青红果丝加红、白糖少许,核桃仁做馅,高档是用红糖、白糖、核桃仁、香油、冰糖水、玫瑰做馅。当然,现在的种类更多样,馅子更繁杂,而且常年都供应充足,元宵也早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正月廿三这天,有“燎骚干”的习俗。有俗语说:“正月廿三,家家都“燎干”。这个习俗对农民来说非常重要。

正月廿三这天晚饭后,家家户户要准备好干柴草,繁星初上时,将准备好的柴草堆放在自家门前的空旷路中间,全家人扶老携幼围在旁边,将柴草点着,在火势小的时候,先让家中的老年人和小孩从火堆上跨过去,待火势稍大一点时将颗粒青盐扔进火堆,火堆顿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这时家中的年轻人就各个大显身手了,从高高窜起的火焰中跳过去。你一跃,我一跳,一直跳到柴烧完,火头慢慢地熄下去为止。在燎干的过程中,凡过路的人或没备柴草的左邻右舍的人都可以跳火堆。待明火熄灭后,就由老者拿铁锹象扬场一样,一锹一锹地把火灰抛向高空,上空就像是繁星一样,红彤彤的一片,这叫“扬花”。第一锹喊“麦子花唉”,其余人应声到“好花”,第二锹扬出就喊“稻子花唉”,其他人再应“好花”,依次还有荞麦花、高粱花、胡麻花、大麦花、糜子花、谷子花、青豆花、玉米花、蚕豆花等等的农作物花,每喊一次“花”,其余人必应一声“好花”,直到火灰全部抛散完为止。

随后就由小孩撵着用脚踏还有火星的灰,这叫“踏老鼠”。“燎骚干”这一习俗也一直沿袭到现在,它的好处不少,其内涵丰富,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求,想通过“燎骚干”来祛除一年的不平顺,灾难被熊熊烈火梵烧干净,疾病被火焰驱走,盼望当年庄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望。正月廿三过后,一个正月的年也就彻底地过完了,各种生产生活全部步入了正轨,紧接着春耕生产就开始了。

年,又快到了,心,却茫然不安。不知从何时开始,过年不再是一种渴望,而变成了一种负担和劳累。儿时的过年,缺的是年货,而不缺年味。现在过年不缺年货,而缺的是儿时那种年味。儿时过年,过的是一种憧憬和氛围,而现在过年变成了一种形式。儿时盼过年,现在怕过年。如今依旧是过年,但“年味”却淡了许多。其实,节日没变,变的是我们对这个传统节日的认识态度。重拾那些有益的旧习俗,今年的“年味”或许会更浓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