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第24计(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题解】金蝉:昆虫名,即黄色的知了。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虫的壳。比喻只留下表面现象,实际已脱身逃走,使对方不能立即发觉。军事上指用计脱身,暗中转移力量,完成奇袭别处敌军的谋略。“金蝉脱壳”是指表面保持军势不动之状态,以解除对方之警戒心,然后再暗中移动主要军力的策略。
【原文】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译文】保存阵地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这是从蛊卦《彖辞》“巽而止。蛊”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计名典故】金蝉脱壳原是一种生物现象,指蝉类昆虫在其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种蜕变。也就是人们在树林中能经常见到的,秋蝉从本体脱壳而去,却将蝉衣留在枝头。古人便用这种现象来喻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然泥而不滓者也。”又《淮南子·精神训》:“蝉 蜕蛇解,游于太清。”佛家道家也常用以喻指得道者之死乃弃尸登仙,有如蝉之脱壳。如唐代和尚贯休《经旷禅师院》诗:“再来寻师已蝉蜕,株枯醴泉竭。”至于从何时开始将“金蝉脱壳”一语用来喻指某种军事计谋,目下尚难确证,但至少在元代以前就有了。在军事实践中使用此计则更早。
公元前313年,秦国为了进攻齐国,派张仪到楚国以送给楚怀王商于之地六百里为诱饵,离间拆散了齐、楚间的合纵联盟关系,然后又负约只给楚地六里。楚怀王受骗后对张仪恨之入骨。不久,秦又派使者到楚国胁迫楚怀王,要求以商于之地来换取楚黔中地。楚王对来使说:“我不想换什么地,我只要得 到张仪就把黔中送给秦国。”秦惠王想要派张仪前去,但又因张仪曾因商于之地的事欺骗过楚王,认为楚怀王是不会放过他的。但张仪说:“我和大夫靳尚的关系很好,而靳尚又一直侍候楚怀王的宠姬郑袖,郑袖的话楚怀王都听得进去,我万一有什么危难,靳尚一定会设法搭救我。”并表示愿为秦国尽忠。于是,秦王遂派张仪去了楚国。张仪一到楚国,楚王就派人把他囚禁起来并准备杀掉他。不出所料,张仪的好友靳尚果然设法相救,他去找郑袖说:“你知道大王将会不 疼爱你了吗?”郑袖说:“为什么?”靳尚又说:“秦王非常器重张仪而不想让他死在楚国,所以打算用上庸的六县之地以及美人和舞女送给楚王而使张仪获释。楚王一旦得到所割的土地和美女就会答应秦王的要求,而且,秦国来的美人必定会被楚王所宠爱而被立为夫人,那时,你就要遭冷落了。因此,你不如赶在秦国还未行动之前尽快去要求楚王放了张仪。”结果,郑袖果然上当,她日日夜夜向怀王唠叨着说:“现在秦国并未得到您的土地而派张仪前来,算是够尊重您的了。如果杀了张仪,秦国必定会大举进攻楚国,到那时我等只能亡命江南了。”果然,楚王听了郑袖的话改变了主意,赦免了张仪,让他安全地回到了秦国。
【用计锦囊】在彼此力量对比悬殊,我方处于被 动不利地位的紧急关头,为了迅速地摆脱敌人,顺利地转移或撤退,应用此计。为了防止敌人发现而跟踪阻截,则留下虚假的外形以稳住敌人,自己则暗中安全地脱身而去,离开险境。这是一种走而示之不走的主动退却的策略。运用此计一定要选好时机。一方面,“脱壳”不能过早。只要存在胜利的可能,就应继续下去。直至万不得已时才可“脱壳”而去;另一方面,“脱壳”也不能过迟。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多停留一分钟,就会增加一分的危险,减少一分生还的希望。对于朋友来说,往往是一诺千金,但是对于敌人来说,承诺和送信物往往是最廉价的脱身替代物,尤其是对那些十分狡猾的敌人,我们更不要因那些毫无约束力和控制力的诺言或信物而轻易放过即将到手的敌人;即便是暂时的放松,也要紧紧抓住可以随时牵回来的缰绳。
【此计含义】金蝉脱壳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撤退和转移,这种撤退和转移又是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进行的,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灭顶之灾,应该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形势,然后坚决果断地采取行动。谋成于秘,而败于泄。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要在敌人不知不觉中进行,绝不能露半点破绽。运用此计,关键在于“脱”。面对的敌人不同,“脱”的方法也不相同。本计的含义主要有两种:
一、脱身。为了摆脱困境,把“ 外壳”留给敌人,自己脱身而去。留给敌人的“外壳”是一个虚假的外形,对我 方的实力影响不大,却能给敌人造成错觉。
二、分身。在遇到两股敌人时,为避免腹背受敌,可以对原来的敌人虚张声势,使其不敢轻易来犯,而暗中抽掉 主力去攻击后来之敌;待后来之敌被消灭后,再返回来进攻原来的敌人。
此计策应灵活灵巧用,把握时机,争取主动。
【防范对策】对付金蝉脱壳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一、要关门捉贼。防止就要到手的敌人金蝉脱壳的最好方法就是“关门捉贼”,速战速决,即把所有的门都紧紧关住,让敌人插翅难逃。这样它只有乖乖就范,而无别的计谋可施。如 果防范不严,会给苟延残喘的敌人以可乘之机,被其逃之夭夭,日后会卷土重来。
二、要善于相敌。善于相敌,就是在观察敌人情况的时候,不被敌人留给我们的虚假“形”或“势”所迷惑,并能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发现敌人的真实意图和本质。敌人在策划某些新的阴谋时,或多或少都会有某些反应。如《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说:“鸟 集者,虚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等等,都可通过现象来进行判断的。只要及时准确地掌握了敌人的动向,就可有效地加以防范。
【计谋范例】
孙坚、祖茂巧脱险
公元189年,东汉并州牧董卓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把持东汉朝政。关东豪强纷纷起兵反抗,共推四世三公的望族袁绍为盟主。吴郡司马孙坚也举兵参加了讨卓联盟。他率兵到鲁阳(今河南鲁山)与袁绍弟袁术合兵。袁术推荐孙坚为破虏将军,任豫州刺史。孙坚屯兵鲁阳城,操练兵马,准备进兵征讨董卓。他派遣长史公仇称率兵到豫州督促军粮。临行前,孙坚在城东门外设宴欢送公仇称。大家喝得正在高兴的时候,董卓派出的步骑兵几万人赶到迎击,几十名轻骑兵先头部队来到孙坚营前。孙坚看见敌人来了,照常饮酒谈笑,同时令部下集合队伍,不准随便行动。见敌人骑兵越来越多,孙坚才慢慢站起来,领着大家进到城里。这时,他对在场的官员说:刚 才我之所以不马上起来,是怕士兵恐慌,一涌而入,那样大家反而进不了城。董卓的部将见孙坚的军队严整,没敢攻城,就领兵撤走了。公元191年,孙坚率军移驻梁县(今河南临汝西)东。董卓闻报,急忙派中郎将徐荣进攻孙坚。徐荣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先率领轻骑兵迅速赶到梁县,集合大队人马随后开进。孙坚侦察到徐荣兵不多,没有认真对付,结果被徐荣打得大败。孙坚带部下数十骑突破重围,急忙连夜逃跑。徐荣命令士兵紧追不舍。情况十分危险。因为孙坚头上戴着一顶赤帻(红色的毛织帽子),特别显眼,很容易辨认,所以他跑到哪里,敌兵就追到哪里。孙坚的部将祖茂劝孙坚摘下红帽子,换上自己的盔帽,抄小路逃跑了。徐荣的追兵只瞄准戴红帽子的人追赶。祖茂为了引开追兵,戴着红帽子拼命向前跑。看看敌人快要追上,祖茂就跳下马,突然向路旁的乱坟堆奔去。他灵机一动,把红帽子戴在一个被火烧断的木桩上,自己悄悄钻到草丛中。追兵赶到后,看见红帽子,就从四面包围,围了几层,但当他们走近看时,红帽子下面却是一个木桩,追兵大失所望,又气又恼,悻悻而去。当夜,祖茂逃脱,找到孙坚。两人连夜集合败逃的士兵, 还有一两万人,带到屯阳(今河南临汝西)驻扎,继续与董卓军作战,大破董卓军。
司马绍转移目标巧脱身
东晋建国后,王导居中执政,王敦在外掌兵,势力很大,当时因为皇帝为司马睿,所以有“王与(司)马,共天下”的说法。东晋明帝时,大将军王敦起兵造反,顺江东下,进攻建康(今江苏南京),图谋篡夺君位,自己当皇上。消息早传到明帝司马绍那里,为了平灭叛乱,司马绍亲率大军迎敌。两军相遇在鄱阳湖畔,扎下营寨。司马绍自恃勇力,换了一身便装,策马到王敦大营来观看虚实。守营将士见有一气宇轩昂之士在营外转悠,觉得蹊跷,忙报告主帅王敦。王敦听军士们描述了一番长相,觉得那人很可能就是明帝司马绍,忙令人备马前去捉拿。王敦看见五名军士正在骑马巡营,忙令他们先出去拦截追击那营外之人。司马绍正在观察敌营情况,见营门大开,五名军士策马向自己扑来,知道大事不好,忙打马往回奔。那五名军士见所追之人逃跑,更加来了劲头,催马急追过来。司马绍在前面跑,五名军士在后面追,虽说还有一段距离,但司马绍怕万一马失前蹄,被他们擒 拿,便想法拖住他们。跑着跑着,来到一柳林边,有一老太婆在茶馆前卖水,茶馆前有几条岔路。司马绍心想,机会来了。他忙把手中马鞭子扔在老太婆跟前,然后催马拐到林子后跑了。老太婆听见马蹄“的的”,忙抬头看时, 见一条耀眼的东西落在眼前,忙弯腰捡起,却是一条马鞭子。这马鞭子不同寻常,上面嵌满了宝石、金银、翡翠。正在细细端详,追赶的五名军士冲到老太婆面前,发现不见了目标,忙下马询问,却见老太婆在看一条名贵的马鞭子,一把夺过来观看起来。那些普通士兵哪里见过如此名贵的马鞭子,个个争相观看,早把追人这一事 丢在脑后,直到王敦带人追来了,才想起自己的任务。但再打马追赶时,司马绍早已跑得临近自己的大营,追不上了。气得王敦夺过马鞭,每人“赏”了他们几鞭。司马绍急中生智,用常人难以见到的稀有之物吸引追兵的注意力,终于赢得了一点宝贵时间,脱离了险境。“缓兵脱身”之谋,是摆脱敌人、稳住敌人,从而赢得时间,脱离险境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是“金蝉脱壳”之计的一种活用。为了“脱身”,“缓兵”的方法多种多样,因而“缓兵脱身”之计的成功运用,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施计用谋的新天地。
宇文宪柏庵为帐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周武帝宇文邕大举进攻北齐,以他的弟弟宇文宪为前锋,把守雀鼠山谷。周武帝亲自率兵围困晋州后,宇文宪相继攻克了洪洞和永安二县城,并图谋更大的进取。北齐后主高纬听说晋州被围,也亲自率兵增援解救。当时陈惑王宇文纯屯守在晋州通往太原的交通要道千里径,大将军永昌公宇文椿屯守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把守汾水关。他们都受宇文宪的统一调度。宇文宪暗地告诉宇文椿 说:“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你现在为营扎寨,不一定架设幕帐,可砍伐柏树搭成驻军小屋,以向敌军显示处所。这样即使撤离之后,敌军还会被小屋所惑。”齐后主高纬这时正分调一万名官兵向千里径挺进,又命令一部分士卒出击汾水关,自己则亲率大军和宇文椿在鸡栖原对阵。把守汾水关的宇文盛向宇文宪告急求援,宇文宪亲自解救,迅速打败齐军,宇文盛和柱国将军侯莫陈芮乘胜追击,斩杀和缴获了许多齐军与武器。不久宇文椿又向宇文宪报告说,齐主大军正向我方营地逼近。宇文宪又率兵相救,恰在这时,周武帝诏宇文椿返回。宇文椿遂奉命率部连夜撤离了鸡栖原。当齐军到达鸡栖原时,果然把柏树搭成的临时小屋当作北周的驻军营帐,而不怀疑周军已经撤退,也不敢轻意进 取,直到第二天才发现中计上了当。疑阵惑敌是古代军事中常用的一种谋略,宇文宪柏庵为帐法即是其中的一 例。此计妙在就地取材,伐木为营,不仅减少了军用幕帐的架设与拆除工作,也为紧急撤退时以假代真奠定了基础。由于它无须拆除,这就保持了营地的形貌,宇文椿又是乘夜回师,取得了金蝉脱壳的效果,安全返回。 北齐后主虽亲率大军压境,因被柏庵迷惑而不敢贸然进犯,待到次日天明弄清实情,已悔之晚矣。
张旗示众兵多将广
公元901年11月,朱全忠举兵攻入潼关,包围了凤翔。危难之时,歧王、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致书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求援。李克用遂派其将李嗣昭率五千骑自沁州取晋州,与汴军(即朱全忠军)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以北相遇。首战告捷,李嗣昭挥军大进,以分朱全忠兵势。河东将李嗣昭、周德威等率军攻占慈州,胜兵乘锐进逼晋、绛。公元902年正月,朱全忠在遭到河东军的进攻,连战不利的情况下,派其侄朱友宁会晋州刺史氏叔琮率军驰援晋、绛前线,与河东军激战于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城下。汴将唐怀贞(即唐怀英,后为避讳均王朱友贞名,改名怀英)从河东军手中夺回绛州城后,李嗣昭等退屯蒲县,汴军十万扎营于蒲南。在两军相持期间,氏叔琮乘夜率众断河东军归路,并袭击其营垒,斩获万余人。这一年三月,氏叔琮、朱友宁挥师进击,汴军横阵十余里,而河东军不过数万。加上深入敌境,孤军无援,众心惊恐不安。河东将周德威出战不利,密令李嗣昭从后军前去,德威接着率骑兵亦退。汴军长驱而进,河东军仓惶撤退,兵仗辎重丢弃殆尽。朱全忠遂令氏叔琮、朱友宁乘胜扩张战果,进攻河东。李克用闻李嗣昭等被汴军击败,急遣李存信率帐下亲兵出战,企图挫其进攻锋锐。李存信兵至清源,即同汴军遭遇,屡战不利,退还晋阳。汴军遂取慈、汾州,接着便进围晋阳,立营于晋祠,命军急攻晋阳西门。氏叔琮每次检查营垒, 皆“宽袍大带,以示闲暇”,似乎攻克晋阳指日可待,军心为之大振。此时,李嗣昭、周 德威等收集余众,才沿西山退归晋阳。守军未集,李克用日夜巡城,寝食难安,想退兵力保云州。他在召集诸将商议此事时,李嗣昭、李嗣源、周德威等人皆说:“儿军在此,必能固守,王勿为此。我等整好部队以作后援。” 李嗣源了解了一下战场情况,然后命令部卒“解鞍厉镞”,意思是要大家把战马的鞍具解下来,把箭镞磨尖。他自己登上高岗之巅,故意在上面“左右指画”做布阵迎敌之状。李嗣源的这一表演,葛从周的士卒看到后,都感到神秘莫测,恐怕堕其奸计,不敢再向前追来。李嗣源发现敌军犹豫不前,即令士卒迅速跨上战马,向敌阵冲杀过去。这时,李嗣昭整顿好队伍也跟了上来,葛从周支持不住,遂引军而退。汴军在战场上受了一次小小的戏弄。
狄青智取昆仑关
北宋仁宗年间,南方地区首领侬智高叛乱,攻陷邕州(今广西南宁),建立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公元1052年9 月,仁宗任命狄青为大将军,平定叛乱。狄青要求调用他原在西边统领的骑兵,他说:“侬智高居高履险,南方步兵不能抗。西边骑兵善射,耐艰苦,上下山如平地。”仁宗应允,于十月间调来精锐骑兵一万五千,到广南行 营听用。时值农历腊月,将近春节。狄青下令将士坚守营寨,不得出征,又下令屯积粮草,以备军需。侬智高听说狄青为帅,早就在昆仑关下扎重兵,加强防守,并派了许多探子,下山探听消息。这时探子又报告说狄青屯粮备需,侬智高估计,宋军将过了春节再战,就放松戒备。不料次日清晨,狄青忽然下令进军,浩浩荡荡,大军 齐集昆仑关前,直逼敌营下寨。侬智高马上加强戒备。哪知宋军下寨后又按兵不动。这时已到了正月十五,百姓家悬灯结彩,欢度元宵,狄青宣称大宴三日。第一日狄青亲自主持,欢宴全军将佐,通宵达旦;第二日,狄青又亲自主持,欢宴全体军官。开宴时,狄青亲自劝酒一巡后,忽然称疾退到后帐,说是少服药即出,其间还几次派人出来劝酒。众人知主帅军令如山,谁敢离席外出,直到天明。忽然军使来报:“狄将军已于昨夜三鼓亲率精锐,攻占昆仑关”当时,侬智高得知宋军宴乐三日,放松了戒备。这一夜大风大雨,侬智高乘机也在寨中欢庆他称帝后的第一个元宵节。其实,当宋军在昆仑关下扎营时,狄青已从广南行营备用的骑兵中,抽调一支最精锐部队,秘密埋伏在山下待命。元宵宴乐到第二夜,风雨大作,狄青心想:破敌的时机来了。他称病退出后,还安排好副将再三出来劝酒。因为全体将佐都在席,他根本没有动用南方的将士,因此全军上下都没人怀疑狄青会去奇袭,更别说敌人的探子了。狄青一举攻克昆仑关后,就在归仁铺扎营,乘胜追击, 攻克邕州,平定叛乱。狄青保持了元宵欢宴的伪装外形,神不知鬼不觉地率精兵偷袭昆仑关,打开了邕州的大门。这里使的就是“金蝉脱壳”计。这个“壳”制造的假象,不但可以麻痹敌人,还可用来调动敌军。
好汉有识脱官场
梁山好汉李俊及童威、童猛自从在揭阳岭遇到宋江,跟随宋江南征北战数十年,屡建奇功,业绩非凡。但这三位好汉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仕途官场并无多大兴趣。宋江征方腊期间,李俊、童 威、童猛去太湖侦察,在榆柳庄结识了赤须龙费保,卷毛虎倪云,太湖蛟卜青和瘦脸熊狄成四位好汉。四位好汉帮宋江破了苏州,李俊三人送他们回到榆柳庄。饮酒中间,费保劝李俊离却中原之境,另立化外之基,不要做官场角斗的牺牲品。费保道:“世道有成必有败,为人有兴必有衰。自古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此言极妙。我们何不趁此气数未尽之时,寻个安身之处,以终天年,岂不美哉”这一席话,正说到李俊等人的心坎里。李俊当即答应费保等四人,待收伏方腊之后,径来相投,誓不负盟。
不久,宋江剿灭方腊,班师回京。大军行至苏州城外,李俊诈中风疾,倒在床上。手下军人来报宋江。宋江亲自领医生来看治。李俊道:“哥哥休误了回军的程限,以防朝廷见责。哥哥怜悯李俊时,可以丢下童威、童猛看视兄弟。待病体痊可,随后赶来朝觐。哥哥军马,请自赴京。”宋江闻言,心虽不乐,倒不疑虑,留下童威、童猛照看李俊,自同诸将上马赴京去了。这边李俊三人寻见费保四人,不负前约,尽将家私打造船只,从太仓港乘驾出海,自投化外国去了。《水浒后传》说,李俊后来为暹罗国之主,童威、费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职,自取其乐,另霸海滨。
浪子燕青,是梁山泊第一聪明乖巧之人。当年奉宋江之命,赴东京走名妓李师师的门子,找皇帝要求招安之时,就通过李师师请皇帝亲书一道赦书。赦书写道:“神霄王府真主宣和诩士虚靖道君皇帝,特赦燕青本身一应无罪,诸司不拿问。”燕青把这纸赦书贴身保管,为尔后的退隐做好了准备。浪子燕青私劝旧日主人卢俊义:“纳 还原受官诰,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卢俊义却执迷不悟。燕青见说不服卢俊义,便向卢俊 义拜了八拜,当夜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挑着,给宋江留下一封信,自投别处去了。李俊、童威、童猛及燕青审时度势,“金蝉脱壳”,及时地脱离了官场,从而避免了被朝廷构陷的命运。
懿贵妃乔装进京
清朝,咸丰帝病在热河,皇后和懿贵妃都寸步不离在那里侍驾。懿贵妃平时野心勃勃,为人奸诈,城府甚深。这些咸丰帝都非常清楚,因此也很担心。她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因为皇后无子,她生的儿子自然就是名正言顺的储君。正当咸丰帝病危之时,懿贵妃到处活动,拉拢朝臣,想在宫中夺权。咸丰帝见她如此嚣张及不择手段,便要把她赐死,得皇后求情乃罢。咸丰不得已,在病榻写下遗诏给皇后,说明懿贵妃其人阴险,绝不可以信任,他日若她母凭子贵为太后时,能规规矩矩便罢,若有失检行为,可召集廷臣,宣读此诏,把她诛死,以杜后患。 咸丰帝又亲谕各亲王载垣、端华与肃顺等为监国摄政王。英法联军退出了北京城,咸丰帝来不及回京便在热河行宫死了。肃顺想假传遗旨,拥载垣为嗣皇帝,入宫去向孝贞皇后索取国玺。皇后见肃顺来势汹汹,不肯交出,推说此国玺当日由先帝六王带回北京了。肃顺打算奉皇帝灵柩先回京,皇后又不许,说要和懿妃一块儿去,肃顺无可奈何只得遵命。肃顺和端华等退而求其次,增派侍卫兵,扬言保护后妃,实想是在半路上干掉懿贵妃母子,奉皇后一人进京。懿贵妃早已料到这一着,先派人回京谕调荣禄带亲兵来接应,到梓宫出城之日,荣禄的人马也到了。肃顺见禁兵到来保护,无法下手。再求其次,想自己先一日回京先行布置,废除懿贵妃名号,不让其母子入京城,这样便故意把行程拉慢。走了几天,快到北京了,懿贵妃料定肃顺的缓进企图,趁在休息的时候,和皇后商量,叫两个宫女打扮后妃模样,坐在后妃车子里,自己却和皇后、儿子载淳都化装为平民,雇了几辆轻快便利快车,带几名干练随员,抄小路飞也似的暗进京城,真是人不知鬼不觉。后妃入宫时,肃顺等在路上。懿妃即召集在京的文武大臣入宫,传示国玺,立儿子载淳为皇帝,改年号为同治元年;再布置兵马于城门,迎接梓宫。至第三天,载垣和端华先到,迎进城内,即被扣捕;再派人奉旨于路上把肃顺也扣押回京,控以叛国谋反之罪,押赴刑场斩首。懿贵妃“金蝉脱壳”,不但逃过生死之劫,而且除掉了政治敌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