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十三皇子胤祥简介(康熙十三皇子为何有那么高的人气和好口碑)

康熙皇帝的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又称十三阿哥、十三爷、老十三、怡亲王。现今人们对他的了解,可能大都是通过影视剧和作家二月河创作的相关小说。

康熙王朝十三皇子胤祥简介(康熙十三皇子为何有那么高的人气和好口碑)(1)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演员王辉成功塑造了光明磊落、侠肝义胆、勇谋兼备、可敬可爱的老十三,让人感慨、过瘾、入目难忘。

通过文艺作品的传播,老十三胤祥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剧中康熙的其他儿子。

可能大家都知道,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历史剧一般原则都是“大事不虚,小节不拘”。《雍正王朝》也不例外。

文艺作品中的十三阿哥胤祥,不乏演绎的成分,他的形象体现了作者的心中的美好寄托和爱憎。

熟读清朝历史的作家二月河,肯定对十三阿哥的史料仔细研究过。他经过取舍拔高,围绕“侠义”精心打造,让这位老十三在康熙的二十多个儿子中,成为令人最为喜爱的佼佼者。

那么,历史真实的十三阿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是否就是文艺作品中塑造的那个形象,他是“贤王”还是“侠王”呢?

查阅相关历史记载可知,真实的十三阿哥胤祥,确实是清代历史上最优秀的王公之一。

但他毕竟是一位亲王。其功绩此前一直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并不被人们广为知晓。

如果说雍正皇帝是一朵红花,胤祥无疑是映衬红花的最美的那片绿叶。

历史上真实的胤祥,贤能的成分更多一些,并非完全像文艺作品中塑造的侠义之士。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胤祥出生于北京紫禁城,生母为出身低微的敏妃章佳氏。自康熙三十七年起,12岁的胤祥第一次跟随父皇去东北盛京谒陵,此后连续十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一直都带着文武兼备的胤祥随行。

胤祥的生母敏妃,与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出身差不多。良妃出身是辛者库贱籍,敏妃章佳氏家族世代为镶黄旗包衣奴才。敏妃入宫时只是一名宫女,生下胤祥之后,才被康熙纳为庶妃。

康熙王朝十三皇子胤祥简介(康熙十三皇子为何有那么高的人气和好口碑)(2)

康熙帝早期,通过勤奋努力显露才华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八阿哥胤禩,另一个就是老十三胤祥。可能他俩都是因为生母家族出身低微,所以想凭自身努力获得父皇的关注和喜爱。

有史料介绍,历史上真实的十三阿哥胤祥尽管才华出众,但他性格隐忍,淡泊名利。

胤祥少年时生母去世,他由四哥胤禛的母亲德妃抚养长大,因此他和四阿哥胤禛亲密无间。后来,雍正帝在给胤祥的祭文中曾提到胤祥的算学由他亲自教授,“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逢塞外扈从,兄弟俩“形影相依”。

可见,当康熙帝出巡只带他们其中一个随行时,两兄弟也会诗书往还。雍正还把他和十三弟唱和的诗作收在诗文集中,使胤祥的少数作品得以传世。

据爱新觉罗·弘旺的《皇清通志纲要》记载,康熙四十七年,胤祥受到父皇第一次废太子事件波及,曾与太子胤礽、大阿哥胤禔同样被圈禁。至于被圈禁的原因,可能是他被父亲认为包庇太子允礽。

但胤祥被圈禁的时间较为短暂,并非小说中描述的“圈禁十年”。因为在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康熙帝巡幸畿辅时,胤祥仍名列随行皇子之中。

不过康熙皇帝对胤祥并没有宠爱到底,后来更是不知道因为何种原因,开始冷落胤祥,对他没有重用和封爵。

实际上,康熙真是埋没了人才,因为胤祥的确文武兼备。

文的一面,胤祥汉学功夫比较到家,不仅是阿哥中有名的棋王,而且作诗也是行家;

武的一面。胤祥的骑射功夫甚好,有百发百中的能力,还曾在康熙面前奋勇格杀过一头猛虎。

胤祥的全部才能,直到其四哥胤禛登基为雍正帝之后,才得以施展。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于畅春园,遗诏四阿哥胤禛继位。

刚继位一天的雍正帝,就下圣旨册封十三弟胤祥为怡亲王,并且免去了贝子或贝勒、郡王程序,直接晋封亲王。

胤祥也可以说是雍正众兄弟中最鼎力支持雍正继位的人,他拥护雍正执行新政,是雍正最为铁杆的帮衬。

同样,无比信任十三弟的雍正,也赋予了胤祥极大的权力。

胤祥在雍正朝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兼管御林军和户部、造办处、会考府、圆明园,参与军机处决策,等于掌握了当时大清的财、政、军以及人事大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关键人物。

当时,胤祥在朝廷的旌旗仪仗和俸禄,都远高于清朝历代亲王。除了开国之初的摄政王多尔衮比胤祥的权力地位更高之外,清朝历代亲王都没再拥有胤祥这么大的权力和高等级待遇。

康熙王朝十三皇子胤祥简介(康熙十三皇子为何有那么高的人气和好口碑)(3)

(剧照)

面对权力和荣誉,胤祥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兢兢业业治国理政,谦恭低调,不贪婪荣华富贵。

概括胤祥的业绩,大致有几个方面:

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奉命参与帷幄,竭力维护王朝主权和国家稳定

胤祥曾全权负责在全国遴选中低级武官,确保了军队素质和质量。雍正对准噶尔用兵时,他不仅参与谋略,而且及时有效地保证了转运军事供应,不仅理财有方,而且调度得宜。数以千万计的军需,全都出于国库,没有向民间另行摊派。以致民间许多百姓都不知晓朝廷在边疆平叛打仗。

奉命讯鞫大案,铁面无私,以理服人,丰益朝廷财政。

胤祥审理案件,善于去伪存真。他主持审理大案数十起,每次审理,疑犯口供都会牵连到朝野许多人,胤祥对此极其慎重,不轻下断语。

雍正登基,面对康熙末年以来积存的许多弊端都亟待解决。胤祥领命伊始,便勤奋理事,不稍懈怠。他打破以往常规。采取规定限期和奖励勤勉相结合的办法,很快将几千宗旧案都理出头绪。当时查出户部亏空银250万两,胤祥奏请皇上,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情况,采取诸如直接查抄;把亏空官员的职位全部冻结,“如限内交完,伊等应升之缺听其升转”等方式分别加以解决。

他对一些与造成财政亏空有直接关系的王公亲贵也秉公行事,毫不容情,包括十二阿哥履郡王胤祹,都被他勒令变卖家产清还亏欠。正是凭着这种不徇情姑息的认真精神,推进亏补欠还,促使新朝廷整顿财政取得显著成效。

胤祥曾总结说:“审案的原则,先观察其(疑犯的)言语表情以洞悉真伪,假设用诚心去打动他,用合理的推断去折服他,没有得不到实情的。雍正称赞他的话是“仁人之言”,命各省有司将此言科成木榜堂署,时时省览。

为国举贤,以公心向雍正帝推荐优秀人才

雍正初年,面对前朝留下的乱局,胤祥积极向雍正帝推荐了多位年轻位卑的官员,这些人日后大多得到重用,诸如福建总督刘世明、陕西总督查郎阿、山西巡抚石麟、福建巡抚赵国麟等。这些后来官至督抚的各地方大员确有其才,他们构成了雍正朝到乾隆初年整个国家官僚系统的中坚力量。

兴修水利,治理河患,推动农业生产。

胤祥认为“水害不去,则田非吾田,尚何营?”雍正三年冬,他总理水利营田事务,经过一冬春的实地勘查,从疏通河道,筑堤置闸,开引河,开挖入海直河,到区域田土疆界,开挖沟渠,他都详细规划,制成水利图进呈雍正御批。朝廷按他建议设立了营田水利府,将直隶诸河分为四局管辖。胤祥数次亲临指导,修河造田,辟荒地数千里,募民耕种。还聘请南方农民到北方教种水稻。使京畿灾荒洼涝地区,变成了千里良田。

当他得知“江南水道,自河淮而外,多致浅塞”,每到雨季,河水泛滥成灾的实情,又奏雍正请修复江南水利,虽未能亲自前往,仍依据属下水利人员提供的资料,指导规划,促使东南数十州县河流疏畅,获灌溉之利。

带病尽职,鞠躬尽瘁。

胤祥年轻时便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当时称为“鹤膝风”,这个疾病折磨了胤祥大半生。雍正七年秋冬,胤祥的身体已经被疾病拖累垮了。雍正帝令太医院使刘声芳任户部侍郎,专门在胤祥身边为其随时诊疗病情。可胤祥一直不顾病情,忘我工作,还在病中坚持与下属翻山越岭,“往来审视”。胤祥出行时怕烦扰百姓,“常至昏夜始进一餐”。这种身心俱疲的状态,无疑加重了他的病情。

雍正八年正月初八,北运河青龙湾修筑减水坝,胤祥想要去现场勘察,但已经下不了病床,只好奏请将此事交与侍郎何国宗督理监修。他曾对其一同办理水利的下属说“本图遍治诸河,使盈缩操纵于吾掌之上,岂期一病沉废,已矣何言。”三个月后,胤祥就病逝了。

恪守臣道,行事低调,处处谦卑恭敬,绝不恃宠逞能。

胤祥在雍正朝虽身处高位,却从没有被荣华富贵冲昏头脑,他始终头脑清清,恪守臣道,从不敢越位丝毫。

作为四阿哥胤禛最信赖的兄弟,胤祥从皇兄那里获得了诸多的恩宠和荣耀。雍正元年,新皇帝传旨按康熙年间分封皇子为亲王之例,赐给十三弟胤祥钱粮23万两。胤祥百般谦退,经雍正再三宣谕,才勉强收下13万两。

雍正又援引父皇康熙对待其兄裕亲王福全的例证,准许胤祥分封后可支用官物六年,胤祥仍是辞谢。

尽管胤祥对于皇兄的恩赐总是竭力推辞,他还是得到了许多相同地位的人不曾享有的殊荣。根据雍正旨意,原来只归他兼管的佐领人丁全部划归怡亲王府属下,又于亲王定额之外增加一、二、三等护卫共17员,仪仗中也增加豹尾枪、长杆刀各二,以突出他的与众不同。

雍正三年二月,皇帝又以胤祥“总理事务谨慎忠诚,从优议叙”的理由,特在亲王之外又加封一个郡王爵位,允许他在儿子中任意指封一人,这在清代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胤祥坚辞不受,雍正也不好十分勉强,遂命给他增加俸银10000两,以为奖励。

就连死去二十余年的胤祥生母章佳氏,也沾了儿子荣华的光。雍正元年六月,皇帝谕将其原有“敏妃”封号提高两级,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同年九月,又奉旨袝葬景陵。

雍正帝甚至都想在死后与这位十三弟比邻而葬。胤祥曾奉命为雍正选择福地修建皇陵。胤祥经过反复勘察,在直隶易县泰宁山麓为雍正找到了一块福地,雍正非常满意。认为胤祥立有首功,就把万年吉地附近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了他。

胤祥闻听后,却惊悚色变,惶惧固辞。并说,这等吉地只有大福大贵者才能受用。自己又在距此六十里以外的涞水县境内选定了一块墓地,认为这才与臣下身份相配,并再三奏请皇帝赐给自己。在得到允旨后,他高兴万分,手舞足蹈。当日就遣侍卫前往取土。数日后侍卫回来,呈看土色。

因为这是皇帝赐予的吉地,胤祥竟迫不及待地取了一小块,手捧着吞到肚子里,口中还念念有词道:“这样的话,则臣心安而子孙蒙福了。”留下了“怡王吞土”的典故,

此事在官修《清世宗实录》、《钦定八旗通志》以及《内务府档》中均言之凿凿,可见确有其事。

胤祥去世后,雍正皇帝十分悲痛,因伤心过度而大病一场。即使在病中,雍正仍不忘命人为怡亲王胤祥修建陵墓,使其陵墓的规格远远超出王爷陵墓的档次,极尽奢华。

雍正皇帝为十三弟胤祥赐予“贤”的谥号,加封为铁帽子王,胤祥也就此成为了清朝的第九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