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录辽宁省锦州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录辽宁省锦州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锦州市,简称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中西部。锦州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证明,自远古以来,锦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并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锦州是连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要冲,也是松锦之战、辽沈战役主战场之一。锦州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张三丰(1248年—?),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世称“隐仙”,辽东懿州望平县(今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姜屯镇)人,(籍贯存在争议,一说陕西宝鸡人 ,一说辽东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西南或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人、一说祖籍江西龙虎山),南宋末明初时期显世道教学者、思想家、丹道学家、书法家、武术家,中国道教武当派开山祖师。
按《明史·方伎传》记载,张三丰曾在武当山结庐而居,后来在宝鸡死而复活,还和明朝蜀献王见过面,明太祖、明成祖派人到处寻找张三丰但都没有找到,后来明英宗给他赠了个“通微显化真人”的封号。据武当山道教中人相传,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修道,供奉玄天上帝为主神。另据现存武当派武术各分支派传人及弟子相传,亦是武当派武术的开山祖师。张三丰在现代常被引用为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尤以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为最。
屈突通(557年—628年11月20日),复姓屈突,鲜卑名坦豆拔,雍州长安人,祖籍昌黎郡徒河县(今辽宁省锦州市),隋唐时期名将,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十二。
屈突通出生于长安,从小刚毅武略,善于骑射,北周时期,起家(开始做官)北周司卫都中士;隋朝建立后,任左卫司马,袭封邑川县公,迁左勋卫车骑将军;开皇十七年(597年),迁左亲卫府大都督,隋文帝派他到凉州(今中国甘肃)一带检查牧政,查到两万匹私马,隋文帝大怒要杀主管马政的监官,屈突通说,为马杀人非仁政,他愿一死以为一千五百人请命,当时流行的话说:“宁食三年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年葱,不见屈突通。”可见屈突通执法甚严,奉公正直,官民敬畏;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期,参与征讨高句丽,升任右光禄大夫、左武候将军;大业九年(613年)平定杨玄感叛乱,迁左骁卫大将军、关中讨捕大使,镇压农民起义;隋炀帝南巡江都,授左光禄大夫、右骁、左候二卫大将军,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
大业十三年(617年)阻止唐国公李渊进军,兵败被俘后归唐,授兵部尚书、蒋国公;武德元年(618年)浅水原之战,大败薛仁果,诸将争抢珠宝,他独无所取,唐高祖对屈突通说:“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平定王世充,论其功第一,加授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武德九年(626年)初为刑部尚书,后转任工部尚书,不久任陕东道大行台的尚书右仆射,玄武门之变后,出镇洛阳;贞观初年(627年)废除陕东道大行台后,授使持节十一州诸军事、洛州都督,赐实封六百户,进左光禄大夫。贞观二年十月十九日(公历628年11月20日)病故于洛州官舍,年七十二,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葬于洛州河南县千金乡玄明里之北邙山,唐太宗追赠尚书右仆射,谥曰忠,贞观十七年(643年),诏图形于凌烟阁。
陆善格(1848年—1919年),字宝臣,奉天锦州府锦县(今凌海市)人,祖籍浙江绍兴(清康熙年间迁入锦州),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二十七代孙,清朝政治人物。
陆善格生于士家,幼时即受诗礼教育,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光绪六年(1880年),参加庚辰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53名,33岁时授清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六品工部主事。1903年被任命为安徽巡警学堂总办,第二年入省理财,兼淮北水陆防军营务处职务,时安徽北部发生水灾,清廷对灾区施政不力,引起饥民啸聚反抗,陆善格即惩治贪官污吏,裁撤无用人员,扶弱抑强,缓和了矛盾,同时陆善格向清廷上疏万言,分析事态原委,详述水灾起因系洪泽湖淤堵,河水不能及时入江之故,安徽巡抚恩铭认为陆善格所见极是,曾保奏升陆为安徽候补道台,后恩铭被刺身亡,陆善格亦辞官居浔阳。
辛亥革命后,陆善格遂归锦州家中,后多行善事,协助锦县地方官府修小凌河堤、植树造林,创办电灯厂、电话局,兴办学堂,设馆教书,其学生成名者甚多,1917年知县王文藻主修《锦县志略》,陆善格与朱子良(显廷)被聘为编辑,历时2年编成刊印,为锦县留下了一部较好的志书,深得社会赞誉,锦州地方父老曾经赠联一副贴其宅门:“文章焕冕冠凌水,家法端严比象山”,代表了锦州社会各界对陆善格的高度评价,陆善格才高过人,为官期间比较清廉,整钱法,治胥吏,轻赋税,勤于政,无冤案,很受县民称道,一生政绩卓著。1919年,陆善格于锦州去世,终年72岁。
张作相(1881—1949年4月19日),字辅忱,奉天锦州义县(今锦州凌海市班吉塔镇杂木林子村)人,祖籍直隶保定深县花盆镇太谷庄(现属河北省深州市前磨头镇),爱国民主人士,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张学良的辅帅。
张作相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时曾入私塾学习3年,他和张作霖同姓,遂结义为兄弟,投身绿林,募集兵马共同组织“保险队”,向商旅收取保护费,从此随张作霖升迁而升迁,1902年他们受清朝政府招安,因讨伐马贼有功,升任管带、统带,后成为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创设的奉天讲武堂第一期学生。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张作霖的第二十七师历任炮兵团长、骑兵团长,五十四旅旅长等职;1917年,张作相和孙烈臣镇压了宗社党清朝复辟起义,他还阻止了冯德麟、汤玉麟的反张作霖阴谋。1920年秋,升任驻关内奉军总司令,任内他提拔自己培养起来的张学良;1921年张作相先后婉辞黑龙江督军、热河督统等职。
1924年4月他继刚病逝的孙烈臣任吉林督军兼省长,任职期间,在吉林全境力行禁烟,主持修筑了奉海铁路,为人民修建了自来水厂等民生设施,创办了吉林大学,开吉林高等教育之先河。1925年郭松龄反奉失败,在讨论善后问题时,张作相以大局为重,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将郭军部将全部处死,最终得到了张作霖的默许,使奉军保存了大批骨干力量,在奉军中赢得了很高声望;皇姑屯事件后,张作相力保张学良主政东北;1931年'918'事变后热河抗战失败,张作相辞职长期隐居天津英租界,日本方面曾经多次笼络张作相出任“满洲国”要职,但都被他拒绝;全国解放前夕,拒绝蒋介石让他去台湾的要求;1949年5月7日,张作相因心脏病发作,在天津家中病逝,享年69岁,安葬在北京东北义园。
冯占海(1899年—1963年9月14日),字寿山,辽宁省锦县人,“九·一八”事变后,举兵抗日,被称为“吉林抗日第一人”。
冯占海少时读过私塾,后以养猪为生,1917年投奔姨父张作相,进入奉系军旅任勤务兵,在奉天讲武堂进修后逐步升官,1925年任东北陆军第682团团长,东北易帜后加入中国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收编绿林及民众抗日武装组织吉林自卫军(后改吉林抗日义勇军)反抗日军,1933年1月张学良任命其为第六十三军军长兼第九十一师师长,此后率部继续抗击日寇,1935年晋升国民革命军中将,1938年7月九十一师划为汤恩伯的三十一集团军,在武汉会战中,官兵浴血厮杀,伤亡殆半,参加武汉会战外围战之万家岭地区阻击战。
此役91师损员近万人,除伤病员所剩不足2000人,冯占海从东北带出来的袍泽手足和老部下大部壮烈殉国,其中,得力战将271旅少将旅长王锡山将军不幸阵亡,冯占海受打击甚大,痛惜部队减员,更因汤恩伯飞扬跋扈,岐视旁系而心灰意冷,于是率亲信副官二人出走,潜入广西、香港等地,以经商为业脱离了军旅。抗日战争胜利后,冯占海一家回到北平,继续经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获选为北京市西城区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同年8月经龙云介绍加入民革,1955年迁居长春,受周恩来总理之请任吉林省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吉林省体委主任。1963年9月14日在长春去世,冯将军现葬于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北山公园西侧最高峰。
孙烈臣(1872年6月23日—1924年4月25日),原名九功,字占鳌,后改名烈臣,字赞尧,生于奉天黑山(今辽宁锦州黑山),奉系高级将领,张作霖最信赖的心腹干将之一。
孙烈臣生于一个贫苦家庭,早年当过农民和马商人,光绪23年(1897年)参加清军,成为中路巡防统领朱庆澜的手下,因显示出用兵才能而受到朱的重用,光绪32年(1906年),转入左路巡防统领张作霖的手下,此后从事讨伐匪贼的活动,宣统2年(1910年)入东三省讲武堂骑兵科,翌年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1916年张作霖迫使督理东三省军务段芝贵去职,张作霖就任奉天将军,孙烈臣为此做出贡献;1917年不满张作霖的汤玉麟和第28师师长冯德麟联合起兵反对张作霖,孙烈臣始终站在张作霖一边,参与镇压冯、汤的兵变,孙烈臣也因此功绩而升任第27师师长;护法战争时,奉皖联合进军关内,孙烈臣任湘东司令,后任奉军副司令。
1919年7月经张作霖的推荐,孙烈臣被任命为黑龙江督军,当时俄国革命的影响造成中俄国境极其不安定的情势,孙烈臣谨防在边境活动的红军和白军侵入中国领土,还在黑龙江省内取缔鸦片种植;此后孙烈臣历任吉林督军兼行省长事、奉军副总司令、东北军陆军整理处总监兼陆军总部谋主,他协助张作霖在东北剿匪以及驱逐东北的俄国武装,与段祺瑞、曹锟争夺天下,发展军工业,建设东北;孙烈臣身兼数职,疾病缠身,长期滞留奉天省城,不能脱身料理吉林军政事务,他唯恐贻误戎机,遂向张作霖提出辞呈,并保张作相为吉林督军,王树翰为省长,但张作霖未予允准,只允归故里静养;1924年4月25日,孙烈臣病逝,终年52岁,一生无子女,张作霖闻讯躬往吊唁,至则竟抱孙烈臣之尸体痛哭有半小时之久。
高维岳(1875年—1938年),字子钦,辽宁锦县(今凌海市石山镇)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高维岳1900年从戎,早年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后,在奉天从事军务,1912年任第27师参谋长,此后,历任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26年任安国军第三、四方面军团第九军军长,同年8月任察哈尔特别区都统,都统署便设在张家口,1927年,高维岳为大境门写下了留传至今的“大好河山”这四个字。1927年4月1日,获封岳威将军;张学良东北易帜后,高维岳转入国民政府,曾历任辽宁省政府委员、东北边防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军事参议院参议、军事参议院代理院长,未直接掌握军事指挥权,1935年4月5日,授陆军中将,抗日战争爆发后,寓居北平,拒绝了参加亲日政权的邀请,1938年高维岳逝世,享年64岁,1949年4月安葬在北平东北义园。
高又新(1916年—1948年),辽宁锦县(今凌海市)人,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空军飞行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家逃往天津,投靠在铁路上工作的哥哥,高又新因此进入我国铁路系统创办最早的一所员工子弟校——天津扶轮中学学习,这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学校,师生们在“五四”“五卅”“一二、九”等运动中进步表现突出;高又新胸怀“驱逐日寇,光复东北”的理想,中学毕业后,报考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第八期,毕业后在抗日战争时期,高又新作为优秀飞行员,有驱逐之王的美誉,曾任4大队21中队长,1948年2月13日因车祸逝世,时年仅32岁。
阎海文(1916年—1937年8月17日),辽宁锦州北镇人,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空军飞行员。
阎海文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困,而靠亲友求学,曾几次辍学,1934年夏,报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和中央航空学校,均被录取,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选择了中央航空学校,航校毕业后,任空军第五大队 - 第二十五队少尉飞行员,“七‧七”事变后派驻扬州担任“战场空中支援联勤”并执行南京空防任务,1937年8月17日,所属第五大队轰炸上海北四川路日军陆军司令部时,被日本军队之高射炮击中,机身着火,阎海文跳伞时因风向偏差降落于日军阵地上空,并被追捕日军包围,阎海文开枪打死了数名日军,在面对日军劝降时喊出“中国无被俘空军!”之言,随即用最后一发子弹自杀,年仅22岁。壮烈殉职后,国民政府追赠中尉,遗体移葬于航空烈士公墓。
在日本有记录可查,日本军人亦敬重阎海文之气节,埋葬并立碑“支那空军勇士之墓”。
张德新(1932年2月11日—1948年10月),辽宁锦州黑山县胡家镇前黑山村人,革命烈士。
张德新10岁时给地主家做短工,受尽了欺凌,心中时刻盼望着穷人解放的那一天。1947年,人民解放军开进大黑山,张德新报名参加了儿童团。1948年10月15日,锦州解放的消息立即传到张德新的家乡,儿童团员们奔走相告。在辽沈战役中,为了支援前线,他带领儿童团成员们站岗、放哨,监视敌人活动,在我军撤退时,张德新为了掩护农会干部转移,不幸落在敌人手里,张德新在敌人威胁、利诱、严刑拷打面前,立场坚定,宁死不屈,1948年11月21日凌晨,张德新英勇就义,张德新是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最小烈士,他在黑山阻击战中壮烈牺牲 ,是一位年仅16岁的小英雄。
锦州市人文地图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欢迎网友们建言献策~
丨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