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老龄率排名(第九期罗汉堂前沿对话回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而出生率持续下降。这两个趋势相结合,给劳动力市场和全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还会在未来给全球养老金、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严峻的财政和政治压力。罗汉堂于 2022 年 3 月 2 日举办了“罗汉堂前沿对话”系列线上学术研讨会,邀请到包括 5 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全球顶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人口老龄率排名(第九期罗汉堂前沿对话回顾)(1)

参会学者们针对人口统计、养老金设计和政策等多方面进行了对话。他们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挑战了若干传统观点,并就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老无可依,还是老有所为?全球专家认为70岁才是新50岁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法和社会政策研究所的阿克斯·波什-苏潘(Axel Börsch-Supan)指出,传统上,关于老龄化的讨论往往集中在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上,但苏潘将此转变为一场承认并拥抱这些变化的积极讨论。他提出,全球各国政府,特别是欧洲各国应该作出相应调整。具体方法包括取消对人们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激励措施,增加教育而不是养老金支出,以及鼓励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北京大学的赵耀辉分享了从中国视角出发的观点。随着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变得越来越健康。与此同时,人们获得支持系统和医疗保健的机会也在提高。然而,年长人士在法定退休年龄后的劳动参与率呈下降态势。同时,子女数量的减少意味着人们在年老时需要更好的经济保障。赵耀辉倡导建立一种鼓励延长工作年限的养老金制度,例如基于固定缴款的制度。此类系统还可以借鉴新加坡模式,允许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相互缴款。点击阅读全文

诺奖得主皮萨里德斯:数字技术有助于解决老龄化挑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认为,老龄化首先是个经济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规范和工作时间安排并不鼓励年长人士参与经济活动。我们的劳动力正在萎缩。其次,这也是个社会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和医疗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应对许多人活到 60 多岁而设计的,而在今天,65 岁退休已成为常态。

皮萨里德斯同意多位演讲嘉宾的观点,即退休和养老金制度应该根据健康状况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年龄来构建。“身份”这一概念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潜在主要摩擦,值得进行更多研究。一个人的经验、人脉和社会资本可以被视为一种财产权,因此其就业状况的变化有着重大意义。在技术方面,他认为技术恐惧症“已成为过去”,因为年长人士已普遍接受了数字化。

企业在这一转变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废除关于年龄的限制,让人们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而引入灵活性,改变生产过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公司抵制这种变化。但新冠疫情发生了,这就迫使企业变得对年长人士更为友好,允许在家办工,可以使用更多通信技术,安排更为灵活,只要交付结果就行。当疫情最终褪去后,也许这会给年长人士带来更为友善的劳动力市场环境,让他们快乐退休。点击阅读全文

百年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实现生产性老龄化?

伦敦商学院教授琳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认为,随着人类寿命延长,人口趋势不再是唯一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趋势了。另一个重大趋势无疑就是技术创新。从技术角度看,一个技术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的寿命变长,职业生涯也在同时延长,这意味着技能提升、技能再培训会贯穿人的一生,它会成为许多人在思考人生时,绕不开的话题。

那么,个人应该如何应对生产性老龄化的趋势呢?首先,当人们认为自己可能活到 100 岁时,传统定义上的三阶段人生,即全日制教育、工作、退休,显然不复存在了。因为这种阶段划分方式单一且不灵活。在这种方式下,人们无法工作到 70 多岁。取而代之的是多阶段人生,即教育、工作、退休,被分为许多个人生小阶段,并贯穿整个人生

这样的多阶段人生与三阶段人生是截然不同的。其一,人生阶段变多,人们要做的事也随之增加。结果就是,人生会迎来频繁的转变。根据我们的研究,当进入生产性老龄化后,人们就会开始思考多重转变,这时个人认知和个人动力就会变得非常重要。点击阅读全文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科技助力年长人士延长职业生涯

此外,专家们还探讨了科技对年长劳动人群的影响,以及企业在应对老龄化和新冠疫情方面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Albert Park)提出,亚洲呈现快速老龄化的趋势。预计到 2050 年,亚洲 65 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 8 亿。由于人口结构的迭代,年长者的健康程度越来越高,社会拥有了更多健康的年长者。

当我们在思考技术对劳动力的影响时,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技术对于劳动力是一种替代还是补充。如果是在劳动力非常稀缺的社会,朴之水认为技术作为一种替代不是坏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技术通常只是改善了生产效率和经济状况,而劳动者还可以进行未被技术替代的工作。但如果是在劳动力过剩的地区,技术就会在劳动力需求和就业创造上引发冲突。此外,不同的技术对于具备不同技能的劳动者来说,影响也是各异的。

数字化是一种具有变革意义的技术变化。朴之水认为人们应该持乐观态度,因为技术对认知、身体和精神健康有促进作用。点击阅读全文

关注“罗汉堂观点”公众号,不错过数字时代社会科学新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