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旧时回忆(南京记忆)

读儒林文院推荐的《南京印象》中“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得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文中所述,到是很象我这庸人此刻心里的道白及真实所想。值此,我也来说道说道。

南京旧时回忆(南京记忆)(1)

儒林文院荐朱自清散文《南京印象》

我也去了南京几趟,但并不全是在夏日。

第一次去南京大约还是在四十几年前的一个国庆假期,我尚处在年少不知愁滋味的人生阶段。可能是父母听说我想看一看中国人在长江上独立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吧,终获父母准允。于是随了三舅带我一道,去比我仅大一岁的南京板桥小姨家。薪资二十来块钱一个月当民师的三舅,带着我这个未来的同行后生,徒步辗转一段路途后,乘小轮坐火车,终于到了南京雨花区的板桥火车站,再借助当年街头刚兴时的“三轮车”,“突突”地冒着黑烟花了近二十多分钟才到小姨的住处。那时小姨家住所跟无为老家也没什么两样,三间土坯瓦房外加一厢房,权当厨房间。同样是座落在长江的堤坝上,唯一区别的是她家的屋后有一个临时性的货运码头,几只或大或小的船只轮番地停靠,进进出出。

我没猜错的话,这江边肯定留下了很多长辈和同辈年长些的弟兄们,曾经往返无为和南京板桥运送农资及锅碗瓢盆上下船那匆忙的足迹。

南京旧时回忆(南京记忆)(2)

重修后的南京长江大桥

儿时,小学课本里所学的伟人“一桥飞驾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迈诗句或许成了我此行圆梦的原动力。当然,师范学校老师教导的言论启发也是诱因之一。诸如“没有看过海如何能写好海”、“身为安徽人不去看黄山的云海、奇松、怪石,不去体验一下温泉不免就是一大遗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集大成者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次日晌午时分,随舅父从南岸引桥走近了桥头堡,工农商学兵群雕和三面红旗的雕塑巍峨屹立于眼前。我第一次见证了这宏伟工程之壮观和她的伟岸。但见,桥面车流不息,人行道上三三两两参观的游人或行或停。专为行人拍照留影的生意人为我拍下了一张身后即为桥头堡的珍贵合影。遗憾的是,穷学生的我与南京大桥的亲密合影,连同初中、中师毕业照一同被屋漏的雨水浸渍后,面目全非而不得不痛苦地丢弃。

当年屋漏滴水,半夜起床接漏是农村人的生活常态。难怪乎三十、四十年同学聚会时,都说没能找到当年的毕业留影。

再次去南京,应该是一九八八年后,那次是与妻子还有妹妹一道在正月里给几位长辈拜年。

先是到了马鞍山的二舅父家,再去六朝古都的南京城内转悠转悠。先看玄武湖,后匆匆拜谒中山陵。当看到络绎不绝的人流时,心中尚涌出如今思之十分幼稚的疑问:咋这么多人登中山陵拜谒中山先生?

如今方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时年方二十又七,岂能与今六旬比。

又一年,大概是“五一”节,那是先带孩子拜访二舅爷二舅奶奶,同样是从马鞍山到南京。年幼的承刚表弟受老舅爷嘱托作向导,去了南京火车站附近的红山森林公园,后至夫子庙及秦淮河旁的贡院,这应是识文断字人去南京游玩时打卡必到之地。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重八,这位安徽老乡在南京是如何纳贤及广招天下英才,以不负此行。号舍即考场,这是选拔人才的必备。每一号舍恰好容一人坐下,一旦入内,几日吃饭,睡觉,写“八股”,都在这号子里,坐伏各靠一块硬板,如此而已。官号稍好些,是专供达官贵家子弟备用。考试季,夏秋之交,天还热,也够受的。睹物思人,不免为古人求功名,出人头地的艰难而顿生怜悯。那时我的孩子尚小,他应无法理会我带他来此处参观的深意。

南京旧时回忆(南京记忆)(3)

今秦淮夜色

其实,人世间哪能事事顺遂,件件如人所愿。即便是,也只能是某个节点或时段,因人心无足。

晚,体验秦淮泛舟,遥思当年画舫上的风流与奢华,看河畔今夜点点灯火及河水涟漪里颤抖着的灯光、月影,伴着桨橹摇曳水流的哗哗声响,流年忘归。

父亲去世那年,我与妻陪母亲再去南京散心。时过境迁,此刻母亲的另一个妹妹和最小的一个弟弟均已拖家带口从无为迁至南京,加上我这一辈的表兄妹,可跑的地方明显多了许多。加之这些年来社会的进步与高速发展,各种遗迹重获修缮或增建。众多人文与自然景观仿佛突然爆发了一般。

南京旧时回忆(南京记忆)(4)

江桥

年轻的奥体中心双子塔,还有鱼嘴公园江畔的航标灯塔都曾引领过我们向前。

古城墙上残存的弹孔,雨花台陵园英烈人名,江东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300000数字背后的杀戮,这些都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并不时在眼前浮现。

有一年,从无为老家搬迁至南京柳洲的堂兄士银陪几位老家去游玩的弟弟好、兵和春拜祭死难亡灵时,看了名录墙后感叹道“张氏死难者人数众多排在了前列”。

救亡图存,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终于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终于当家做了主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名震华夏的南京长江大桥随着长江之上无数大桥的兴建通车,昔日的光彩已被一座座创纪录的众多“兄弟姐妹”的光芒所掩盖,“泯然众人”矣。但是,她仍“老骥伏枥”值守不怠。在共和国建桥历史的篇章里她的名字将永远排在最显赫的位置。

此桥的落成不仅圆了数代国人的梦想,其意义已超越了建桥的本身。在当年极其困难历史时期,上万名大桥建设者历经9年的拼搏,铁路桥终于在1968年9月30日通车。同年12月29日,公路桥也宣布正式贯通。南京长江大桥成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伟大成果的象征,也是南京市标志性建筑、江苏省文化符号,南京市的“金名片”。

位于南京下关黄土山与八字山之间的挹江门,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从这里入城。1984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5周年纪念日),在此城楼成立了渡江胜利纪念馆。此馆里珍藏了无为家乡前辈新四军老战士,军旅作曲家胡士平的渡江日记,国家一级文物一本,日记中记录了他和文工团的战友从南京浦口行军至老家白茆过江东的所见所闻及过家门而不回的情景,很值一见。

南京旧时回忆(南京记忆)(5)

南京珍珠泉风景区

跨江联动发展,江北的老山脚下的珍珠泉,浦珠高铁复兴号系列,天下扬名。

母亲家族的大本营原为安徽无为(今芜湖白茆),二舅父在世时,副中心当属安徽的马鞍山。二舅是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大办钢铁的特殊时期从无为老家去了马钢成为建设者中的一员,后与上海下放女知青组建了家庭。舅母虽为上海人,但她却与家族内的老老小小打成了一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单位自建的福利房四五十平米陋室却成了母亲家族乃至家乡乡亲常常汇聚团圆之所,时长达五十余载。她孝敬公婆,善待幼小和众亲的事迹曾在《马钢日报》头版头条刊出,成了我等后生的楷模。

南京旧时回忆(南京记忆)(6)

享受自然

近年来,随着长辈们渐老,团拜活动已悄然向南京转移,副中心业已被取代。然而,不管在哪团聚,只要血脉永续,亲情永存,则皆大欢喜。

从原先地地道道的安徽人到如今这个家族原有的八大兄弟姊妹或后人有半数正式成了安居乐业的南京人。这虽是一个家族的流动与变迁,但却折射出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巨变。

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3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顺祝外甥女金、婿帅哥张喜结良缘,婚姻美满,地久天长!因防疫大局需要,吾等众亲临时取消前往苏北婚礼现场,谨以此文代为遥賀同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