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泰州海陵(寻迹江苏老地名)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泰州,古称海陵,与金陵南京、广陵扬州、兰陵常州并称为“江苏四陵”。地理位置并不靠海的泰州,取名“海陵”,其义为何?

“海陵之根在于海,大海是海陵的自然元素,生命的依托。泰州能长成今天的样子,要感谢大海母亲的孕育。”泰州海陵区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徐同华这样说道。

徐同华介绍,七千多年前,泰州这片土地还是一片苍茫大海。因长江每年携带泥沙入海,入海口流速减慢,加之受海潮顶托,泥沙不断沉淀,先后在浅滩处出现墩、沙洲,并逐步在长江北岸今泰州与海安一线形成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沙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块土地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名字——海阳。何为海阳?指的是面海朝阳。“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元狩六年,泰州首次出现在西汉的版图上,是临淮郡下属的建制县,县名海陵。海陵,意为海边高地。”徐同华说。

我眼中的泰州海陵(寻迹江苏老地名)(1)

古海陵究竟有多大,一直没有确切的数字。南通博物苑的徐治亚先生曾作过初步考证,他认为:“古海陵及其滨海平原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面积在今海安县境内,其余部分在今泰州市辖区姜堰北部、兴化南沿和盐城市辖市东台的西南边境一带。”根据这段表述,徐同华判断:“这说明,海安、如皋、通州在古代都曾经是古海陵的一部分。随着海势消退,海安、如皋、通州以东以南的大片地区再逐渐成陆,才有了后来的如东、海门、启东。在北部则有了东台和大丰等地域。”

因海而陵,因陵而泰,大海给海陵带来了富庶与繁荣。“大海荡出了盐场,丰富的盐资源,给予海陵的是盐产品制作、经营之便利。海陵历史上的鼎盛,便是从海资源开发制盐开始的,这里的人们引海水烧盐、制盐。春秋时,海陵便为滨海重镇、东南贡赋要地。据史书记载,唐代全国的税收,盐赋占到50%,泰州的盐赋又占全国盐赋总量的50%。”徐同华说,盐业发达使得海陵城繁荣一时,街长五里、商号林立、园林逾百、寺庙遍布。据《南唐书》记载,南唐开国之初,由于泰州上缴国家盐税很多,又是苏北地区水陆要津、咽喉要地,公元937年,海陵由县升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此是泰州名称由来。

我眼中的泰州海陵(寻迹江苏老地名)(2)

潮涨潮落间,大海赐予海陵的不只是经济富庶,更重要的是将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深深融入了城市血脉之中。“海陵人出生在大海,成长在江边,润育在淮水,祖祖辈辈跟水打交道。所以有人说,海陵文化就是水文化。”在徐同华看来,淮水的细腻温柔,长江的汹涌奔腾,都给海陵人巨大影响,但条条河流归大海,海陵人更多地还是受了海的影响。

作为苏北粮食集散地和产盐的主要地区,历史上天南海北经商者汇聚于此。徐同华说:“来海陵最多的、对海陵影响最大的还是徽商。徽商好儒,他们不仅利用儒学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翰墨知识,而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在具体的商业活动中躬行儒道。海陵人深厚的崇儒情结和重教之气,正是受徽商崇儒重教思想的影响。”

海陵人既受大海之得利,也受大海之制。由于濒临大海,海陵经常发生潮灾,尤其是农历七八月潮汛、台风过境时,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大灾难。自古至今,泰州的先民,治水不息。宋代泰州西溪盐监官范仲淹修筑捍海堰(后称范公堤),姜仁惠、姜锷父子两次率领民众筑堰抗洪,都是海陵人与水斗争的真实写照。“这种斗争精神也成为海陵人的一种文化积淀,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徐同华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编辑: 周娴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