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

山村里,一个男人两鬓斑白,细纹丛生。

他肥肥的大肚腩,正在和勒在它上面的裤腰带做顽强抗争。

周边,鸡鸣声不绝于耳,鸡屎味经久不散。

只见他左手拎着塑料桶,右手持着塑料瓢,和5万多只鸡“迎来送往”。

他走到哪儿,这群鸡就跟到哪儿。

它们争先恐后地抻长脖子,啄食着他挥洒出来的饲料。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1)

(舟舟在江西山村一处养鸡场)

这不过是山野荒郊间,相当平常的一幅画面。

可定睛一看,这个穿着绿色马甲,脸上堆笑的男人,看上去似曾相识。

定睛细看,他,不就是曾经的“天才指挥家”舟舟吗?

那个被各路媒体争先采访过,甚至名气远传到海外的舟舟,如今怎会终日与鸡为伴,穿梭于山村荒野间?

说起他的故事,就像一曲音乐。

“起承转合”四个字,除了最后一个,都占遍了。

冥冥之中,如今的他被安排在这养鸡场里,享受着耳旁响起的天然环绕立体声,倒真有些相配。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2)

中年喜得子,愁苦尽数来

悲苦且饱受争议,是老天给孩童时期的舟舟定下的基调。

而他第一次被人私下议论,是在妇产科的医生和护士口中。

1978年4月1日,湖北37岁的胡厚培和30岁的妻子张惠琴喜得一子,取名胡一舟,小名舟舟。

中年得子的胡厚培,开心地忙前忙后,丝毫没有注意到妻子的重重心事。

原本新生命的诞生,是件大喜事。

可张惠琴,却因为听到医生和护士的谈话,内心悲痛不已。

“哎,你看到了吗?那一床产妇生下来的男娃,好像有点问题啊!”

“可不是嘛,小小的舌头、塌塌的鼻梁、还有宽宽的眼距......这就是典型的唐氏综合征啊!”

“摊上这样的孩子,这家人啊,可有罪受咯!唉,想想也真是可怜。”

默默听着这些人七嘴八舌的议论,张惠琴没敢声张,她把所有的苦一人扛下。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3)

在武汉机车厂医务室工作的她,也略通医学,知道“唐氏综合征”意味着什么。

可看着一旁沉浸在中年得子喜悦中的丈夫,张惠琴实在不敢讲出儿子舟舟的实情。

况且,她从小接受的思想就是:

女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夫家传宗接代,生个健康又有出息的男娃,祖上才有光。

那样,丈夫才有理由更爱自己,婚姻也才更幸福。

再看看舟舟,如果真是一个基因有缺陷的“唐宝宝”,那就相当于是个傻子。

简直是有辱祖宗,太丢脸了!

日后,她和丈夫又怎能在亲戚、朋友面前抬得起头啊!

这时,张惠琴对理想婚姻的幻想逐渐破灭。

自己的价值观,也在不断接受着挑战,精神濒临崩溃。

张惠琴的内心备受煎熬,她被守旧古板的封建思想紧紧束缚,封印得无法动弹。

对丈夫,她不敢说;对朋友,她不能说;对家里的老人,她愧于说。

无苦可诉,无处可讲的张惠琴,一个人默默地在本该享福的月子里消化着这一切。

而她唯一能够缓解这种思想压力的途径,就只有写日记了。

可时间一久,这种事情,又哪里能瞒得住呢?

舟舟满月时,肺炎发作,胡厚培抱着他住进儿童医院。

医生给舟舟做完常规检查后,询问起胡厚培:“这伢是个苕货啊,你还要吗?”

而所谓的“苕”,在武汉方言里,就是傻瓜。

胡厚培听了这话,如同被兜头浇上一盆冷水,怔怔地站在原地,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医生看到胡厚培的反应,又添了一句话:

“当然,这也只是可能。

是不是先天性愚型儿,你们可以选择去做个基因检测确诊。”

医生的这席话,着实让胡厚培觉得难以接受。

可想想,毕竟是自己的骨肉,他不能不管。

于是,他抛出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别人可以不管他,我得把他当人。

随后,街坊邻居间,也开始叽叽喳喳地议论。

胡厚培听的心里悲痛,张惠琴更是心如刀绞。

她在日记里写道:

我真想大哭一场,但我又不愿意让厚培看到,怕他见我伤心。

他在我面前谈笑风生,只是强装笑脸,为的是不让我伤心。

可是厚培你知道吗?你越是装得坦然,我就越痛苦........

而此时,胡厚培理性的一面,优先于伤感占据头脑的上风。

他不甘心自己的儿子,就这样被定论成别人嘴里的“傻瓜”。

他每天较劲似地泡书店、找文献,想证明舟舟有可能是个“医学中的奇迹”。

可白纸黑字上面,印出的结论十分一致:

这病,没法治,也没法逆转。

看到摆在眼前的“证据”,胡厚培准备妥协。

但深陷在“做母亲的悲哀”中的张惠琴,还想再试一试,用基因检测给儿子一个真正确定的结果。

不过,基因检测的价格昂贵,夫妻两人只好四处借钱筹措资金。

最后,他们带着舟舟的血样,前往湖南长沙医学院做检测。

那时,长沙正值冷秋,阴风萧瑟、霾雨飘摇。

胡氏夫妇相互依偎,看着窗外的秋雨,心情也铺满铅色。

转而看看也就30岁刚出头的张惠琴,因为舟舟的事,变得头发花白,容颜早衰。

妻子这般模样,胡厚培看得心疼又难过。

而时间也不顾夫妻二人的焦急与迫切,慢悠悠地才走到眼前来。

结果一出,内心激动到手抖发颤的胡厚培,端着检测报告仔细打量,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信息。

“基因变异综合症”,短短6个字,就像6记流星锤一般,轮番对夫妻二人的内心,施以猛烈重击。

没错,儿子舟舟,的确是个愚人节出生的愚型儿。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4)

(纪录片《舟舟的世界》片段)

失望、绝望、痛苦......一切极致悲伤的词汇,都难以刻画出他们心里最真切的感受。

生活,就是这样,比电影来得更出人意料,因为它更真实,所以也更显残忍。

1978年,那个连唐氏筛查方案都还没被医学界提出来的时代,孕检程序十分简单,更别提预防“唐宝宝”出生了。

时代带来的悲剧,张惠琴并无意识。

面对检测结果,她默默给自己戴上“对不起丈夫”的思想桎梏。

而这样的枷锁,沉重且深入骨髓。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5)

生活多波折,逼近最低谷

1978年9月28日,长江边的汉口滨江公园。

一个身穿红色尼龙衬衣,怀抱孩子,眼神恍惚、满眼泪光的女子,正呆坐在江边的八角亭里。

她的心思随着江波起伏,摇晃不定。

虽说是秋季,但清晨的江风,略显冷冽。

女子身子单薄且孱弱,在江风的吹拂下,瑟瑟发抖。

而她身旁,是两瓶已经开封的安眠药,它们静静地等待着主人的开启。

远处,一个神情紧张、火急火燎的男人,目不转睛地望着亭子里的女子,急匆匆地跑过来。

他一把将女子揽入怀中,用自己宽阔的胸膛,温暖着怀里浑身冰凉的女子。

一如当年,两人热恋时,相约八角亭,一起花前月下的场景。

可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心不同。

女子已然没有当年陷入热恋时的欢喜,她带着颤抖的哭腔对男人说:

“厚培啊,我......对不起你!有舟舟,我实在没脸见人啊!老公,真的对不起......”

说完,她瞬间哭成个泪人,情绪久久安定不下来。

可她不知道,她的丈夫从来就不曾怪过她半分。

反而十分庆幸,她还没有吞下那两瓶足以致命的安眠药。

看着怀里的妻子,男人再次收了收抱紧她的臂膀,说:“我们都没错,只不过,不凑巧。”

后来,儿子舟舟的病,更加成为夫妻二人谁都不愿谈及的禁忌。

张惠琴也在“自杀事件”后,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而且,眼睛还时常红肿。

每天被妻子的悲伤情绪笼罩着,胡厚培也不是没想过,要不就这样听天由命、破罐破摔。

可想起自己的身世,胡厚培着实放弃不了舟舟。

1岁就丧母的胡厚培,原本姓叶。

但是因为家中实在贫穷,父亲在他4岁那年,以4担稻谷的价钱,把他便宜卖给了河对岸一户姓胡的人家做儿子。

读书到初二年级,胡厚培的养父也去世了,他一面读书,一面照顾养母。

他体验过生活的苦,更体验过没有亲生父母关爱的凄凉感。

就这样,在苦罐子里泡大的胡厚培,对舟舟起了怜悯之心。

他不能让舟舟还没体验过世界的美好,就这样被父母遗弃,失去来自家庭的关爱。

想到这里,胡厚培在日记中写道:

我反复想过,如果我没有一个聪明,而且可以寄托希望的儿子,那就意味着我在人际关系中丧失重要的筹码;

如果在别人的眼中,我只有一个‘苕货’儿子,我这一生都要付出沉重代价。

越到老年,我就越是以弱者的面目出现!

眼下,舟舟简直没有生存下去的丁点儿理由,但是怜子的情绪却偏偏缠着我并占了上风。

舟舟是无罪的...让他夭折,让他自生自灭,我做不到。

面对悲惨的遭遇,上天留给人们的只有最后两种自由。

一是对待遭遇的态度自由,二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由。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6)

(舟舟父亲胡厚培接受采访)

胡厚培经过一番彻悟,最终决定,不仅要让儿子好好活下去,还要让他成为“唐宝宝”队伍里,能够接受良好科学教育的人。

舟舟两岁前,父亲胡厚培精心对儿子进行早教,而且成绩斐然。

与其他同龄“唐宝宝”相比,舟舟的词汇量明显强于别人。

他在两岁时,就掌握了200多个汉语词汇。

这样的成果,让胡厚培十分自得。

为了检验出更多的教育成果,胡厚培带舟舟来到武汉市福利院,让他与同龄的智障儿童进行一场大比拼。

虽然测试结果不错,4项测试里面,舟舟能有两项表现突出、更胜一筹,也有一项属于平手状态。

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舟舟却远远逊色于福利院的智障患儿。

胡厚培此刻意识到,光让舟舟掌握花拳绣腿的文化能力,还不足以让他长久存活下去。

毕竟能够自己动手吃完一顿饭,自己洗漱穿衣,控制好自己的大小便。

这些实际性的行为能力,才是生存的基础。

如果舟舟小时候没学会,长大了不仅可能遭人嫌弃,还得仰赖他人照顾,很可能任人鱼肉。

所以,自打从福利院回来,胡厚培就开始给舟舟加强自理能力的训练,开始为他日后自己生活打基础。

而此时,胡厚培给舟舟铺下的后路,不止于教育。

他跟妻子商量,要不再生个孩子,承担起照顾舟舟后半生的责任,这样他们也能更加放心。

妻子同意后,胡厚培也向自己的工作单位申请了生二胎的指标。

就在1981年,从出生就被定下任务的舟舟妹妹出生,取名张弦,随母姓。

夫妻两人分工带娃,胡厚培主管舟舟,张惠琴主管张弦。

此时,舟舟3岁,本该是上幼儿园的年纪,可没有幼儿园愿意接纳这个“智障儿”。

胡厚培没办法,只好让舟舟跟着自己一起,每天上下班。

同时,多学些本事。

可谁也没想到,这样的安排,反倒为舟舟的生存,提供了一夜成名的机会,和强有力的保障。

而舟舟也在靠近长江的艺苑小区,那个一个院子里包含6个表演团的地方,度过了自己快乐的童年。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7)

(表演团大院)

原本觉得日子应该也就在这种不富不贵、平静无澜,但也不会再有大起大落的状态下,持续滑行。

可生活磋磨你的时候,从来不会跟你打好招呼,让你好有个心理准备。

1994年,舟舟的母亲张惠琴,在武汉医院查出罹患胰腺癌。

化疗费用高昂,一次就要6000元。

张惠琴不想再加重丈夫的负担,可病该治还得治。

于是,她决定拖着病体,一人身兼3职,贴补生计。

虽然身子骨不怎么好,但她每天凌晨天没亮就会起床。

到厨房熬好满满一锅银耳汤和稀饭,热腾腾地摆在白领们上班的必经之路上。

趁着上班前,赚点小钱。

下班后,她又会到一家私人诊所里做兼职,有时得忙到深夜11点,才能回家休息。

省钱,成了张惠琴每天必须考虑的事情。

所以,她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而那顿饭还是售价仅仅1元的热干面。

长此以往,她的病越来越严重。

而这也让她回到那个楼高在7层的家时,越来越费劲。

一家人的生活,窘迫又灰暗。

前路渺茫,一切都是未知的样子。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8)

天无绝人路,人有逆天时

不过,即使生活困苦,胡厚培也不曾抱怨过什么。

他每天还是照常带着舟舟,去团里上班。

胡厚培的工作岗位,是乐队的大提琴手。

他坐在高板凳上弹奏的时候,舟舟也会熟练地搬起小椅子,安安静静地坐在父亲身旁。

有时实在无聊,也会摇头晃脑,模仿台上指挥的模样比划比划。

或者,干脆离开父亲身边,到隔壁的5个团里串串场子。

而其他团员,也早已习惯了这个“痴呆儿”的存在。

不但不觉得他烦,反而有时还教他些自己的绝活。

本以为,舟舟的生活会这样一成不变下去。

可惊喜,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1995年的一天,一众人来到武汉歌舞剧院拍摄纪录片,主角本该是一位贝斯手。

不过,由于那时国有单位正在转型期,乐团的工资月月都给不够。

领着极低薪水的乐手们,生活的幸福感本就不高。

再加上现在只能拿到60%的工资,他们的演奏,毫无激情。

而他们拉出来的音符里,很明显,投入的感情也只有60%左右。

这让导演张以庆大失所望,纪录片的效果如果按照这样的状态,成片效果也一定不好。

正在他发愁的时候,一个19岁傻男孩的状态,引起张以庆的注意。

角落里的男孩身穿绿色T恤,激情四射地挥舞着手里的铅笔,

他跟着音乐的节拍,有模有样地模仿着台上指挥的动作。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9)

(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中舟舟在角落指挥)

对比起激情和专注度减半的乐手们,张以庆突然灵感乍现。

他决定,要拍一部不一样的纪录片。

他要用影片,记录眼下这个最弱但却最张扬、最富有激情,也最温暖的“痴呆儿”的真实生活!

下定决心后,张以庆立马去征求男孩父亲胡厚培的意见。

而胡厚培答应得十分痛快,还附上了自己的心愿:

把舟舟的故事拍好,让他们这些残疾人,也能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关爱。

得到舟舟家长的首肯后,张以庆赶紧安排人手进行拍摄。

别看只是记录一个人每天的日常生活,幕后工作可不简单。

为了让纪录片显示出震撼的效果,杂音绝对不能有。

而想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得给舟舟配上质量不错的微型话筒。

用于拍摄的微型话筒时价昂贵,要8000美元。

而舟舟的自理能力,又不是那么好。

所以,每次舟舟上卫生间的时候,无论大号小号,摄制组的人都得陪着他一起去。

甚至还得帮他提裤子、系裤带。

整场纪录片的拍摄,耗时10个月。

而这10个月的拍摄素材,最终被张以庆团队一帧帧筛选,剪辑成了54分钟的纪录片《舟舟的世界》。

说实话,哪一帧被剪掉,张以庆都得心疼一阵。

因为这样的题材,放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凤毛麟角的存在,怎么发,都得火。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10)

(纪录片《舟舟的世界》导演:张以庆)

果不其然,就像纪录片里,最经典的那句台词一样:

人不能一辈子无人喝彩。

舟舟的故事,自从1998年5月26日首次放映后,通过张以庆这个得力的推手,从湖北台一路火到国外。

而舟舟的父亲胡厚培,也经常接到来自唐氏综合征患者父母的电话和信件,他们积极讨教胡厚培的教养经验。

眼看着好事一件件接踵而至,胡厚培高兴过一阵。

可1998年10月18日发生的事,胡厚培怎么也忘不掉。

那天,胡厚培随着乐团,来到中国地质大学演出。

而舟舟依然是“放养”般地,独自一人在商场玩。

一位郭姓女士,看到舟舟临近饭点还在商场逗留,也没家长来找他。

她出于好心,就领着舟舟回家吃饭。

就餐过程中,舟舟突然肚子绞痛,疼得厉害。

郭女士见状,也慌了神,赶忙把他送进武汉市第六医院。

经过一番检查,医生说这是急腹症,得手术切除坏死的部分。

正在这个紧要关头,胡厚培联系不上。

于是郭女士就在手术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而这次手术给舟舟带来的,不是身体的康健,反倒增添了更多的痛苦。

原本舟舟从小控制不住自己大小便的毛病,被胡厚培的精心训练,调整得差不多了,已经好几年没有犯过。

可随着他的这次手术,一段大网膜被切除。

出院后,舟舟好几次肠梗阻病发。

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从口中吐出大便。

胡厚培虽然没有怪罪好心人,但他始终觉得,这次的切除实在没有必要。

他无奈四下求援,来到律师事务所,找专业律师咨询,想要起诉医院。

可律师对胡厚培说,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拿到医院2000元的赔偿。

而他还得花费高昂的诉讼相关费用,实在不划算。

胡厚培听完专业人士的解答,心灰意冷,但也只好作罢。

不过,也真是应了那句话:天无绝人之路,人有逆天之时。

1999年1月14日晚上,胡厚培接到时任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理事长刘小成的电话,邀请舟舟参加8天后的残联举办的新春晚会。

这次登台,实属舟舟首秀,演出地点不在舟舟的老家武汉,而在北京保利剧院。

当时在场的,还有外国使节,而舟舟的节目被安排在最后压轴。

不过,这样的大事,舟舟心里毫无压力。

最终演出十分成功,他也很有大师风范。

那次出演过后,舟舟的人生路径,也渐渐从平凡的那只赛道,一下越轨到通往成功的快速路。

给舟舟戴上“音乐奇才”和“天才指挥家”高帽的文章,一瞬间蜂拥而至,舟舟的名号也开始霸榜报纸的头版头条。

甚至,武汉市残联还对胡厚培提出,要为舟舟在市民广场塑一座铜像。

不过,头脑清晰,着眼于长远的胡厚培,婉言谢绝了这样的安排。

他心里明白,对于舟舟这样的智残人士,出名只是一时的浪潮,他还配不起塑铜像的规格。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11)

时势造天才,累赘变依赖

人红是非多,有人捧,就自然有人觉得酸。

质疑的声音,慢慢从专业的音乐人圈子里,滋生出了嫩芽。

我国著名的指挥家郑小瑛,就曾在《音乐周报》上公开指出:舟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才指挥家”。

与其说舟舟在指挥,倒不如说他在迎合着音乐“跳舞”。

卡拍子还行,但要说登大雅之堂,那火候还差得远。

但面对质疑,父亲胡厚培从来就没有遮遮掩掩。

自始至终都坦荡承认,舟舟不过是模仿能力强而已。

他并不懂谱,也算不上什么指挥家。

作为一名搞音乐的专业人士,胡培厚心里十分清楚:

所谓指挥,必定是个音乐全才,识得了乐谱、品得准音律,有着强大而深厚的乐理知识底蕴。

不仅是一个乐队的灵魂,更是一位优秀的统筹。

能用自己的思想诠释音乐,并能合理安排各音部的节奏、速度和强弱。

最终,统领整个乐队。

而舟舟,他什么也不是。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12)

(舟舟全情投入在指挥中)

虽说舟舟对于指挥语言的把控还算不错,指挥的灵气也有。

但压根就不懂乐谱的他,还远远配不起“乐团灵魂”这4个字,更别提统筹好乐队。

舟舟的指挥里,揉进去的不是乐章。

而是一群早已把乐谱烂熟于心的人,献出来的一份“不嫌弃”的爱。

乐队成员陪舟舟玩,舟舟用自己的表演,逗人一乐,换得掌声。

这,就是真相。

但那时,支持舟舟的舆论声浪,远盖过这些质疑和真相。

因为,在人们的印象里,“指挥家”本就是那个什么都不会,只是在表演的舞台上,拿根“筷子”瞎比划的人。

再者,人天生就有好奇心。

一个“痴呆儿”不仅能指挥庞大的乐队,还能登上大型交响乐的指挥舞台,得到一众外国使节的认可。

这事听着就新鲜有趣,当然要好好“抬举”一番。

而如果说人性里自带的猎奇属性,是舟舟“崛起”的必备条件。

那当年有限的传播途径,更是“天才舟舟”这个名号强有力的保鲜剂。

那时候,纸媒和电视台这样的传统媒体正当红。

1999年2月的时候,QQ的前身才被腾讯公司刚刚开发出来。

而且还为无法盈利愁得发慌,更别提加速信息传播的效率了。

和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相比,“天才舟舟”的一炮而红是应该的。

而“谎言”没有当即被揭穿,也是时势和人性一手造就的。

那时的舟舟拖着“唐宝宝”的身躯,披着“天才”的皮囊,一跃成为时下最红的“人造明星”,甚至颇有一番经久不衰的意味。

不过,相比带给全国观众快乐,舟舟的“指挥舞”解决得最实际的问题,是他家里的窘迫。

从1999年3月开始,父亲胡厚培就带着21岁的舟舟接商演。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出场费也从一开始的2000元每场,到单场5000元——直接翻了一倍还多。

中国各个省会城市,那自不必说,是舟舟商演重要的出席场所。

而好一点的地级市,不出一年的时间,也基本被舟舟踏遍了。

在西藏和新疆的演出,更是让舟舟的出场费一路飙到最顶峰:3万元每场。

而且,一次走穴,就是3、4场地演。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13)

(舟舟指挥抓拍)

然而,1999年的时候,巡回商演对舟舟而言,带来的不单纯是商业的经济价值。

更是他作为智残人士生存的一份可靠保障。

当然,里面还囊括着母亲张惠琴抗癌救命的钱,和妹妹张弦上学的费用。

那时,舟舟也不再是只会添麻烦的“大包袱”,反倒成了家中不可或缺的“顶梁柱”。

后来,四处走穴的舟舟,时过一年,再一次接到演出邀请:

2000年5月19日,出席中国残联主办的慈善募捐晚会义演。

不过这一次,演出地点从北京保利剧场,变成了人民大会堂。

场所规格升级,参演人员的咖位更是夺目:毛阿敏、刘德华等等歌坛大腕齐聚一堂。

演出当天,前美国州长施瓦辛格更是亲自牵着舟舟的手,一同迈进人民大会堂。

可这,还不是最耀眼的。

因为舟舟传奇的音乐人生,和场上出色的表现,施瓦辛格被眼前这位智残人士深深感动。

在演出结束后,当即决定捐款15万美金!

按照2000年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来算,这个数字相当于120多万元人民币。

放在那时,用这些钱,买下一套620多平方米的超豪华别墅,都是绰绰有余的。

舟舟的地位,可见一斑。

于是,有人开始推测:在国内发展得风生水起的舟舟,好日子也该到头了吧。

这位“人造明星”再怎么出彩,难不成还能火到国外?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14)

登上辉煌殿,名扬海内外

别说,这话还真不禁人念叨。

在人民大会堂的那次义演过后,2000年9月,舟舟被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妹妹,邀请到美国演出。

而演出的地点,设在美国卡耐基音乐厅——那个世界顶级音乐家才有机会登上的国际性舞台。

和舟舟合作的乐团,同样也是来头不小。

是备受赞誉的美国十大交响乐团之一:辛辛那提交响乐团。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15)

(辛辛那提交响乐团)

乐团的音乐家们表示,并不介意被舟舟这个不专业的指挥家“领导”。

毕竟一场演出下来,乐团赚到的,远比舟舟的出场费要高得多。

到了演出当天,相比主角舟舟,台下的父亲胡厚培,反倒更激动,也更紧张。

激动的原因有三:

一来,他一个“科班”出身的低音提琴手,这辈子也没“攀上”世界顶流音乐厅演出的高枝。

可他智商也就30左右的“傻儿子”,却成功站上了如此傲人的舞台,说不自豪那是假的。

二来,像这样的辉煌和成就,可以说是他辛苦养育儿子多年,最好的反馈、最亮的勋章。

三来,这次的演出,算是用一种无声的方式,给当年看不起儿子的那群人,一记有力的反击。

他的腰杆子,越来越直;底气,越来越足。

不过,和激动相伴的,还有两大顾虑。

一是害怕舟舟演出失利,舞台上出现令人尴尬的纰漏;

二是担心舟舟控制不住自己大小便的“隐疾”,出现意外情况。

所以,在演出开始前,胡厚培多次提醒舟舟,不管有没有,都要去趟卫生间。

对比情绪复杂的胡厚培,舟舟反而十分放松。

他笑眯眯地安慰起父亲,让父亲相信他,一定可以成功。

终于,演出开始,舟舟身着缎面翻领燕尾服,内穿雪白色衬衫。

脸颊下黑色的蝴蝶结,反射着这座顶流音乐厅泛出的华丽微光。

和舟舟那副嵌着眯眯眼的“呆傻”形象对比起来,更显耀眼夺目。

这身专业而又优雅的行头,无一不彰显出舟舟此刻的辉煌。

只见舟舟右手扬起指挥棒,示意近100人规模的乐团起奏。

随着音乐声起,他的右手捏着指挥棒舞动自如,左手配合乐曲收放有序。

低音时侧脸俯身,高音时激昂挺立;

曲调欢腾,扬手推高,曲调舒缓,压手微摇。

一曲终了,收势、转身、鞠躬,掌声如雷,轰动全场。

台下的胡厚培望着此刻的舟舟,掌声里夹杂着对儿子的肯定,他眼里的泪水泛起微光。

就在那个瞬间,台上的画面似乎蒙上了星芒滤镜,带着闪耀的特效。

刹那之间,在胡厚培的脑海中,恍惚有个声音像回音般不断重复:

舟舟就是个正常人,从来就不曾病过!

片刻,他才回过神来,起身去后台找舟舟。

不过,对于父亲的这些心思,舟舟不懂,演出带来的名和利,舟舟也毫无意识。

在整场演出结束后,领导人亲自接见来参演的人员。

其他演员都是伸出手来,等待和江主席亲切地握手。

可舟舟不同,他不管那套。

在他心里,只记得父亲对他的嘱咐:见到江爷爷,请他签个名。

轮到和舟舟握手时,舟舟从兜里掏出一个准备已久的蓝色小本,示意江主席签个名。

看到这一幕,江主席先是一愣,缓缓神最终还是给舟舟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美国的20多天时间,不演出的日子里,舟舟更是回归孩子模样:

跟着父亲四处旅行,陪着住家的大狗努比开心玩耍。

甚至还去爱荷华州前州长家里作客,被美国牛仔带着,在马场纵马驰骋。

辉煌、快乐、有人为伴,舟舟那时的生活,恣意得不像话。

报道舟舟的杂志、媒体更是中文外语全都有,名气根本挡不住。

回国后,舟舟走在街头也总能被陌生人认出来,有时还会被粉丝拉着,请他签名。

而父亲胡厚培,也总会被大小组织,邀请去给“唐宝宝”的家长讲解育儿心得,传授教养经验。

给一个又一个蒙上灰暗的家庭,带去光亮,播撒希望。

此时,谁也不知道这位“天才舟舟”能红多久。

或者,还能创造出怎样与众不同的未来。

这是“舟舟奇遇记”的上半部分,明天继续为大家解读下半部分,就在这里,不见不散!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朱小鹿&工藤馨壹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

施瓦辛格为武汉捐款(湖北痴呆儿变天才指挥家)(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