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太岁真的存在吗(太岁纪年与山海经十二日月出入之山)

山海经中的太岁真的存在吗(太岁纪年与山海经十二日月出入之山)(1)

太岁: 古代天文学中假想的岁星,又称岁阴或太阴。在上古时期,人们以岁星每年运行一个星次来纪年,把周天分为12份,依次为星纪、玄枵(xiāo消)、诹(zōu邹)訾(zī姿)、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称为12次。岁星由西向东(逆时针)运行,每年行经一次,十二年(11年10月)绕天一周。此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此法的起源年代至少是周代初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很盛行。

古人将黄道划分有十二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表示。由于岁星由西向东运行,和由东向西(顺时针)配以十地支的“十二辰”顺序恰好相反,为了能顺应十二辰,于是人们就假设了一个与十二辰同步的“太岁”,顺十二辰而运行,并给起了摄提格、执徐、大荒落等十二个名称来纪年,这种纪年方法称太岁纪年法

山海经中的太岁真的存在吗(太岁纪年与山海经十二日月出入之山)(2)

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古代的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太岁是《汉书·天文志》的叫法,《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根据《汉书·天文志》记载的战国时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运行到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此外古人还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12个年份取了专门名称,如摄提格、单阏等,对应如下表:

太岁年名 太岁位置 岁星位置

摄提格—寅(析木) 星纪(丑)

单阏——卯(大火) 玄枵(子)

执徐——辰(寿星) 诹訾(亥)

大荒落—巳(鹑尾) 降娄(戌)

敦牂——午(鹑火) 大梁(酉)

协洽——未(鹑首) 实沈(申)

涒滩——申(实沈) 鹑首(未)

作噩——酉(大梁) 鹑火(午)

阉茂——戌(降娄) 鹑尾(巳)

大渊献—亥(诹訾) 寿星(辰)

困敦——子(玄枵) 大火(卯)

赤奋若—丑(星纪) 析木(寅)

单阏音chan2 yan1, 执徐音zhi2 chu2 牂音zang1 涒音tun1

屈原《离骚》中有“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是太岁年名里的摄提格,孟陬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月寅日”。

但要注意,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纪年里的“寅”年,而是指太岁在寅(析木)之年。

大概在西汉年间,历法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外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自西汉太初元年就开始使用了。

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尔雅》记载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列表如下:

山海经中的太岁真的存在吗(太岁纪年与山海经十二日月出入之山)(3)

有时这些年名可用干支来表示,阏逢摄提格为甲寅年,旃蒙单阏为已卯年。创制这些名字是为了表示岁星逐年所在方位的,但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所以就废而不用,而改用干支纪年了。但后人还有用这些古年名的,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已经失去了这些年名的本来意义了。

山海经中的太岁真的存在吗(太岁纪年与山海经十二日月出入之山)(4)

《史记·天官书》和《尔雅·释天》这两套符号有不同的名字,相互之间稍有差别。

山海经中的太岁真的存在吗(太岁纪年与山海经十二日月出入之山)(5)

然而,这些多音节的词语在中国上古一字一意的时代却是非常罕见的(《尔雅》的时代),它们又没有明确的汉语意思,更像是某种外来语的汉语音译。

另外更诡异的是:天干地支的名字是一个意译,别名却成了音译,比天干地支单纯是音译更加奇怪。如果是本土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为何要保留音译和意译两套说法?如果是受外来文化影响,那当时的“外来文化”又在哪里?

故有人做以下猜测:

1、这些干支的名词是外来语,也就是说中国的天文学在古代曾经受过某个外来文化的影响。

2、外来文化的源头是那里?为什么在其他领域没有留下影响的痕迹呢?

或曰:

十二干支名称是否和吐火罗语有关?

十二进制是两河文明的创造,也许和苏美尔人或巴比伦有关?

岁星纪年法十二地支别称难以考究,也许我们可以从其他书籍中找到一些另外的线索!

我们在读《山海经》时,总能看到一些成体系的山脉、河流以及归类的山名,在《大荒四经》中尤其就有这么一组“十二日月出入之山”比较特殊。

《山海经·大荒东经》:

1、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3、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mào),日月所出。

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yūn)羝(dī)。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6、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日月所生(“生”字或有误。如《艺文类聚》卷一引作“猗天山、苏门山,日月所出”;《太平御览》卷三引作“苏门日月所出”,均为日月所出)。

7、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除第五条以外,另外六座山都明确说是“日月所出”。

《山海经·大荒西经》:

1、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3、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6、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7、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除第一条外,六座山都是“日月所入”之地。

第一条“日月所出入”很费解,因为日月都是东升西落,日月怎么会从西方之山出来呢?

再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日月所出的记载中,只有第五条山上有扶木,其余六座日月所出之山只有山名。

同样地,日月所入的记载中,只有第一条山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其余六座日月所入之山也只有山名。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日月所出之山”凡六:

1、大言;2、合虚;3、明星;4、鞠陵于天、东极、离瞀;5、猗天苏门;6、壑明俊疾。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日月所入之山”凡六:

1、丰沮玉门;2、龙山;3、日月山;4、鏖鏊巨;5常阳山;6、大荒山。

提到大言山,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十二地支中的大渊献,似乎是大言山的音译转写;又对比了大荒山大荒落,也能找到两者转音的痕迹。又经过对比其他十座山名,汇总如下:

子曰困敦(kùn dūn)古音khuns klun—猗天苏门、 丰、吴muin

丑曰赤奋若(chì fèn ruò)古音kh1jag puins niag—日月ngod

寅曰摄提/格(shè tí gé)古音mg1eb g1je klag—东极、壑明俊疾、孽摇頵(yūn)羝(dī)

卯曰单阏(chán yān)古音djan qad— 龙山gerong sren、 陵于lin

辰曰执徐(zhí xú)古音k1jib sgla—合虚kub kha

巳曰大荒落大荒山

午曰敦牂(dūn zāng)古音klu1 skang—常阳g1jang lang

未曰协洽(xié qià)古音gleb grub—

申曰涒滩(tūn tān)古音lun khlan—龙山gerong sren、 khug陵于lin

酉曰作噩(zuò è)古音sang ngag—壑明俊疾

戌曰阉茂(yān mào)古音qrom mus—汤谷扶木

亥曰大渊献大言山

古今对比可以确定的是:

大荒落对应大荒山,大渊献对应大言山。

困敦(kùn dūn)是应以u、un结尾的词汇,对应字,猗天苏门、 丰、或吴

赤奋若(chì fèn ruò)是以uo结尾的词汇,可以与日月ngod对应。

摄提/格(shè tí gé)是以i或者e结尾的词汇,对应东、壑明俊疾、孽摇頵(yūn)羝(dī)

单阏(chán yān)、涒滩(tūn tān)是以an结尾的词汇,对应山或天字,龙山陵于

执徐(zhí xú)是以u结尾的词汇,对应合虚。

敦牂(dūn zāng)是以ang结尾的词汇,对应常阳。

作噩(zuò è)是以e结尾的词汇,对应带e的音,明俊疾。(不一定)

阉茂(yān mào)是以ao、或mu结尾的词汇,汤谷扶。(不一定)

《山海经》中在介绍日月山时这样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这十四座山应该都是各地观测日月星辰之行次之用,以某一山头特定时间的天象记录,作为天文学中的用途,是很常见的事。最出名的莫过于近来最新发现的陶寺遗址古观星台。

山海经中的太岁真的存在吗(太岁纪年与山海经十二日月出入之山)(6)

山海经中的太岁真的存在吗(太岁纪年与山海经十二日月出入之山)(7)

山海经中的太岁真的存在吗(太岁纪年与山海经十二日月出入之山)(8)

山海经中的太岁真的存在吗(太岁纪年与山海经十二日月出入之山)(9)

陶寺古观星台的发现,亦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记载内容的真实性: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极,曰交址。寅敬致日,平秩南为。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土,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寅在易日,平秩朔伏。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

太岁纪年法十二地支别名,在早期中国应该不是外来词汇,应该是上古之时观测天文现象,某些特定地名或名称口耳相传时音译转化而来(和伏羲有多种写法类似)。这些上古词汇经过千年的流传,到了后来读音、意义早已不为人知。有文字记载之后,只好根据流传下来的名词读音记录下来,这才有《尔雅》和《史记》两种类似但不同的写法,这些上古词汇应该就是来源于《山海经》中观测天文的十二座日月出入之山以及别处的名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