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南联大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清华北大南开共建)
有人说,20世纪40年代,世界教育中心有三个:其中就有中国昆明。
只因一次史无前例的“长征”、一座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西南联大。
自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辗转周折,于昆明组建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到1946年停止办学复员北返,其毕业生不过3000余名,却诞生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170余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在动荡艰苦中,西南联大在这八年间所培养的人才,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
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不朽传奇,乃至在世界教育史上熠熠生辉。
近日,云南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要深入实施高等教育“121”工程,推动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简称“西南联研”)实体化运行,将“西南联大”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
截图自202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已成立并招生,开启了崭新的历史时刻。1946年画下的休止符在今天逐渐展开,新“西南联大”,来了!
新“西南联大”!
“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深刻启示我们,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
据悉,为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充分挖掘利用好西南联大宝贵财富,赓续西南联大历史传统,传承新时代西南联大精神,在教育部、云南省人民政府的推动下,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成立,简称“西南联研”,建设初期办学地址为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
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以高标准、高起点的新模式、新机制进行建设,采用部属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与云南高校(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方式,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一流学科建设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其中,以云南大学为主体,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共同参与,并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举办,业务管理和指导以省教育厅为主。
2021年12月2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云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创新省部、省校、校校合作帮扶机制,支持“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2022年2月19日,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中明确:支持国内外知名“大院大所大校大企”来滇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挖掘西南联大历史资源,深化完善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作机制,创建西南联合研究生院。
2022年9月1日,西南联合研究生院首届开学典礼在昆明举行,由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院士担任西南联合研究生院院长,北京大学彭建教授、清华大学林元华教授、南开大学陈佺教授、云南大学张洪彬教授等受聘为研究生院导师。
在学科布局方面,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围绕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等主题,结合云南产业布局,明确2022年在生态学、生物学、民族学、教育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招生,并高质量完成了300名硕士生、100名博士生招生工作。
在师资力量方面,西南联研遴选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6所高校的20名院士、184名杰青和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专家,采用“部属共建高校 云南高校”结对组成“双导师制”。此外,西南联研谋划了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省级科技专项,将立足科教融合创新,引进拔尖人才,联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和前沿学术研究。
此外,在学籍及毕业和学位授予方面,由录取专业所在学校遴选为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其学籍仍然在录取专业所在学校,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由学籍所在学校颁发。如根据《云南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经报考、遴选录取为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专项计划的硕士研究生,学籍注册为云南大学,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由云南大学颁发。
不朽的“精神丰碑”
大学该是什么样?西南联大告诉了我们答案。
这所仅仅在昆明存在了八年多的“最穷大学”,却成为了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峰——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陈芳允、屠守锷、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
这所吃穿不全条件简陋甚至时刻有空袭威胁的“最破大学”,却成为了名师巨擘的向往之所——物理老师吴有训、中国通史老师吴晗、公共伦理学老师冯友兰、数论老师华罗庚,仅国文课便大师云集,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罗庸等人轮流上课。其中,华罗庚在1939年成为西南联大正教授时,年仅28岁。
每当有人问起,西南联大为什么在那么艰苦条件下仍培育出那么多人才,沈从文、汪曾祺、何兆武等不约而同给出了一个答案:自由。
自由的转系制度、课程设计使学生涉猎知识多元而广博,“学分制”“选课制”成为西南联大的特色;考核学生的权力充分给予教师,让教师自主确定课程合格标准;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为西南联大的自由树立了规范,明确划定了自由的界限。除规章制度以外,自由的学术讨论与思想,使学生在观点的角斗之中产生思维碰撞与创新。自由之风在这里畅通,老师宿儒尽展横通功力,通识教育在西南联大盛行,培养“通才”成为了西南联大的重要教育目标。
彼时主持西南联大校务工作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言:“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在倡导通识教育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旗帜鲜明地提出通识教育,并成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西南联大对通才培养所进行的尝试与成果,无疑为通识教育提供了模范与表率。
而西南联大保存了重要学术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其师范学院留昆明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2008年,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建校70周年之际,西南联大研究院于11月1日在其旧址所在的云南师范大学揭牌成立。2020年,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许智宏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顾秉林院士,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饶子和院士共同为“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高等研究院”揭牌。
而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的横空出世、招生办学,更让联大精神在新时代师生之间薪火相传、历久弥坚。在开学典礼上,院长方精云院士对入学新生提出三点期望和要求:一是秉承“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二是让“常维新”伴随学习科研始终,三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西南联大是中国大学谱写了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培养出一大批一流人才,时至今日,其所创造的奇迹仍然对一流大学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