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业农村基础知识题库(农业农村农民)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

考点

细化

农业的区位选择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分类

2.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和主要的区位因素

3.利用材料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4.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5.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条件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多以区域图的形式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2.根据每年一号文件的相关惠农政策,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区域农业的发展特点

3.结合热点地区农业,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区位条件、特征及发展方向

农业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案例

自然条件

气候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我国南方的三季稻;

南方:甘蔗、柑橘

北方:甜菜、苹果

地形

坡度过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南方的水田农业;横断山区、千烟洲的立体农业

土壤

土壤的酸碱性、肥力、质地及土层的厚度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影响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宜种植甜菜、沙棘、枸杞等)

江南丘陵红壤地区的茶叶生产

水源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在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

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

工矿区周围、城郊发展乳畜业及园艺业

交通运输

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此类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

大城市外围郊区的园艺场和奶牛场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成本

发达国家劳动力少,价格高,选择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水稻种植业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干预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技术条件

生物化学技术

遗传育种,施用化肥、除草剂,病虫害综合治理

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影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温室大棚的反季节蔬菜生产;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

冷藏

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易变质腐烂食品的运输 ,阿根廷牛肉远销世界

环境因素

化肥、农药的使用影响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市场销量,也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布局在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地区

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兴起

2.农业区位的三种因素

概念

举例

主要区位因素

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如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主导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该因素对该种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没有这种地势低洼的地形,而是地形平坦,当地的农业生产可能就是水稻种植业。因此,地形就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源,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当这个制约条件得到满足时,该因素就转变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如河西走廊由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能够进行粮棉生产,水源就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二、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农业类型或作物农业区位的选择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林业 山地、丘陵地区

畜牧业 半干旱、干旱地区

渔业 湖泊、水库、沿海海域

水稻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玉米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棉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柑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苹果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小地域范围的农业区位选择思路: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最新农业农村基础知识题库(农业农村农民)(1)

三、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混合农业

地域分布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生产特点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区,天然草场放牧为主

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将饲养牲畜与谷物生产有机结合

区位优势

高温多雨的气候、地形平坦,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

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优质草场资源,交通便利,距海港近

市场:城市人口众多,牛奶和奶制品消费量大;通:交通便利。便于牛奶的快速运输,多以公路运输为主;饲料:既种植优质牧草,又种植精饲料作物

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地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措施或发展方向

扩大规模,发展水利,提高科技水平

农业生产成本高,能耗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改善交通、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牧草

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

加强水利建设

四、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

分布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东北商品农业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夏季日照时间长,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重工业基地可提供农业机械

冬季温度低,热量不足

华北旱作农业区

华北平原

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水源不足,三大障碍:旱涝、盐碱、风沙

南方水田农业区

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

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较好,劳动力充足,邻近商品粮基地和工业基地、海港,市场广阔

春季低温阴雨,夏季高温少雨

西北灌溉农业区

新疆绿洲地带、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地广人稀,地价低

水源紧缺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区

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与高原上比较,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与我国东部相比,热量不足

五、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分析和借鉴

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分析、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两大优势:一是优越的气候条件,季风气候区的水热组合;二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该区农业和经济发展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业结构单一;二是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有限;三是科技水平低。(3)对策:一是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结构,实行联产承包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二是发展农产品系列加工业,把农业生产从自给经济转到商品生产上来;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向优质、高效、高产农业方向发展。

2.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与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比较和借鉴(1)我国东北国营农场与美国商品农场的区位共同之处。(2)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农工商一体化是其特殊区位条件。(3)大面积可垦荒地是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区位优势。(4)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可借鉴之处:大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值得我国广大农区借鉴;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

3.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与我国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我国的某些牧区有着与潘帕斯相似的自然条件。(2)阿根廷在发展牧牛业领域所做的工作。(3)我国牧区“靠天养畜”的现状与生态破坏。(4)可借鉴之处:人工草场建设;牧区交通条件和加工体系的发展。

4.混合农业与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多样化发展(1)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的特点。(2)我国南方地区农业资源的多样化以及生产结构的单一性。(3)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可借鉴之处:a.生态农业体系:南方山区应建设良性的林地—农田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b.多样化经济:南方丘陵山区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林草田塘多种经济。c.市场灵活性: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的特色经济。【地理观察】为什么有的农村一打雷就会停电,而大城市则不会呢?原因竟然是这样的......

5.世界乳畜业对我国的乳畜生产的借鉴意义中国大城周围的乳畜业生产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应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

六、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三农问题

最新农业农村基础知识题库(农业农村农民)(2)

情境素材1 农业问题

(2020·全国卷Ⅱ·T3-5)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如图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1~3题。

最新农业农村基础知识题库(农业农村农民)(3)

1.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如图)。打沟主要是为了(  )

A.灌溉

B.排水

C.防虫害

D.通风

2. 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产量

B.减少水土流失

C.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蒸发

3. 近年来,该地(  )

A.种植结构复杂化

B.复种指数提高

C.田间管理精细化

D.种田大户增多

【深度解读】

最新农业农村基础知识题库(农业农村农民)(4)

答案:1.B 2.C 3.D 

情境素材2 农村问题

(2019·全国卷I·T1-3)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

A.燃料来源分散

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

A.城乡统筹创新

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

【深度解读】

最新农业农村基础知识题库(农业农村农民)(5)

答案:1.B 2.D 3.A 

【农业问题】

“井渠结合”是指用渠道引地表水,用竖井抽取地下水,实现灌区高效用水、防治渍涝和盐碱,下图为某灌区某年3—9月井、渠灌水量与地下水埋深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3题。【热门考点】高考地理可能会考的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谁来组织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集体经济的困难和机遇?

最新农业农村基础知识题库(农业农村农民)(6)

1.最适合普及上述“井渠结合”灌溉工程的区域是(  )

A.吐鲁番盆地

B.两广丘陵

C.江汉平原

D.宁夏平原

2.图示灌区表层土壤含盐量最高的时段是(  )

A.1—2月 B.3—4月

C.7—8月 D.9—10月

3.有竖井修建在地势低洼处,其主要作用是(  )

A.节省工程量,降低成本

B.利于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C.促进地下水更新

D.调节渠道水量的季节变化

答案:1.D 2.C 3.B 

第1题,材料提到“井渠结合”是指用渠道引地表水,用竖井抽取地下水,这表明最适合普及上述“井渠结合”灌溉工程的区域天然降水少,但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比较丰富。吐鲁番盆地深居内陆降水少,但是地表水也缺乏,当地劳动人民便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这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用工程是“坎儿井”。两广丘陵和江汉平原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不用“井渠结合”进行灌溉。宁夏平原地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较少,但是有黄河流经,可以充分利用黄河的河水进行渠灌,结合井灌井排,既可以实现灌区高效用水,又可以防治渍涝和盐碱。

第2题,土壤含盐量高一般是由于地下水水位高且蒸发旺盛导致的。图中7—8月,渠灌水量比较大,水分下渗多,且此时地下水水位较高,再加上7—8月气温又高,蒸发非常旺盛,导致地下水中含有的盐分聚集到土壤表层,使得土壤含盐量增加。

第3题,地势低洼处容易汇聚地表水,且地下水水位更加接近地表,可能出现渍涝和盐碱化。由材料可知,竖井的作用是抽取地下水,这样做可以降低地下水水位,减轻渍涝和盐碱化。

农业生产托管是农户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完成或协助完成的规模化农业经营新模式,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新业态。“循环式”托管是农业托管生产模式之一。如图为我国某地区“循环式”托管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

最新农业农村基础知识题库(农业农村农民)(7)

4.该地采取托管模式的农业生产部门是(  )

A.林果种植

B.禽畜饲养

C.粮棉生产

D.水产养殖

5.农业生产托管主要反映了我国(  )

A.农业生产技术低

B.农产品价格低

C.农业生态恶化

D.农村老龄化问题

6.该模式推广实施的重要保障是(  )

A.技术投入

B.资金支持

C.政策规范

D.宣传到位

答案:4.C 5.D 6.C 

第4题,据材料可知,农业生产托管是当前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农业和农民的重要形式,是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托管是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而粮棉生产占地面积广,生产规模大,最适合规模化托管经营,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5题,因为农业生产托管有利于引领普通农户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短缺、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可以通过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切实解决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第6题,农业生产托管必须制定详细的服务政策规范,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小农户广泛接受农业生产托管、机械化烘干等社会化服务,努力培育主体多元、竞争充分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集中连片地推进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农业生产托管保驾护航。

【农民问题】

两栖人口是指户籍在原地,劳动在彼地,离乡不“背井”的劳动者。人口城乡两栖,主要是指进城农民工的两栖。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户籍藩篱的逐步打破以及农村土地和宅基地产权改革的推进,也出现了城里人下乡的两栖状态。人口城乡两栖是我国社会在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据此完成7~9题。

7.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两栖”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力是(  )

A.快速工业化

B.农村经济振兴

C.服务业的发展

D.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8.影响两栖人口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

C.环境

D.经济

9.城乡两栖人口现象的出现,对农村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劳动力短缺

B.消费需求旺盛

C.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D.有利于农村产业的多元化

答案:7.A 8.D 9.B 

第7题,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扩大了城乡差距,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但户籍仍在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不是服务业;此时仍然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第8题,两栖人口的本质其实是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迁移和流动,影响人口在两地之间迁移和流动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9题,城乡两栖人口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目前也出现了城里人下乡的两栖状态,这种现象对农村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有利的影响表现在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利于将资金、技术引入农村,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不利的影响表现在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以后主要在城市消费,造成农村消费需求不旺盛。

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本省外县(区),随父母到输入地(同住)并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六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下图为2013-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统计数据(单位:万人)。据此完成10、11题。

最新农业农村基础知识题库(农业农村农民)(8)

10.我国形成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策因素

D.社会因素

11.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体数量减少,主要原因是(  )

①逆城市化城市不断增加

②新型城镇化建设

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④随迁子女就地入学政策落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10.B 11.D 

第10题,农村留守儿童是因为年轻父母外出务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第11题,逆城市化是城市居民向郊外迁移,与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变化无关,排除与①有关的选项。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随迁子女就地入学为从源头上减少儿童留守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农村问题

“村中城”是指很多村落内或邻近村落间围绕特定市场或产业自发形成的“城”。1949年前,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民乐地区凭借发达的水运成为华南丝区的集散中心。改革开放初期,当地纺织业蓬勃发展,民乐迅速走上乡村城市化的道路。2000年以后,民乐纺织业转移到西樵科技工业园,其“村中城”的空间景观一直持续至今。读民乐地区图。完成12、13题。

最新农业农村基础知识题库(农业农村农民)(9)

12.与周边村落相比,民乐乡村最先开始城市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水运交通便利

B.科技力量雄厚

C.改革开放政策

D.国内市场广阔

13.2000年以后,民乐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变化可能引起(  )

A.产业布局靠近河流

B.纺织产业技术提升

C.当地就业结构改变

D.户籍人口大量增加

答案:12.A 13.C 

第12题,由材料可知,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民乐地区凭借发达的水运成为华南丝区的集散中心。从图中可以看出,民乐村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取水以及水运交通便利,有利于纺织业的发展。当时科技力量并不雄厚,所有的乡村都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不是民乐村发展的原因,国内市场广阔是共同原因。

第13题,2000年以后,由材料可知,民乐纺织业转移到西樵科技工业园,其“村中城”的空间景观一直持续至今。说明现在民乐村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城市,而原先的纺织业等劳动力产业逐渐进行转移,转到科技工业园,因此民乐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变化可能引起当地就业结构改变,更需要的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非单纯看重劳动力数量。无法看出产业布局靠近河流。纺织产业已经转移,在民乐村可能发展其他产业,纺织业技术提升不可能。户籍人口大量增加和人口出生率以及自然增长率有关。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并没有完善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下图为无动力蒸发式污水处理系统剖面图,整个系统采用地埋式,埋藏深度为冻土层以下,其中蒸发装置由下层的特殊土壤和表层的植被层组成。该系统适用于我国寒冷干旱地区农村污水治理。

最新农业农村基础知识题库(农业农村农民)(10)

说明无动力蒸发式污水处理系统对改善寒冷干旱地区农村环境的作用。

答案:整个处理装置安装在冻土层以下;不占用土地,不影响地表景观;污水直接进入该系统,无排放,避免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保护环境;污水净化后蒸发的水汽为表层植被提供水分;无需动力,节约能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