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西游记阅读(亲子阅读儿童文学西游记)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作者大大长期更新文章,愿阅读可以点亮每个人的生活,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幼儿园西游记阅读?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西游记阅读(亲子阅读儿童文学西游记)

幼儿园西游记阅读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作者大大长期更新文章,愿阅读可以点亮每个人的生活。

★点击阅读全文,获取作者更多文章。

昨天我们分享了《西游记》的前世今生,作者之谜,还有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西游记》。

听说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甚至白龙马可能是同一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拿《西游记》中的名篇,“真假美猴王”举个例子,孙悟空又因为打死几个强盗,与唐僧闹得不欢而散,孙悟空腾云到南海观世音菩萨那里诉苦,八戒和沙僧外出化缘,假悟空便就此登场,一棍子把唐僧敲翻在地,后来真假悟空相见,从天上斗到地下,实力不分上下,神仙们出尽所学,也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直到打到灵山如来佛祖处,如来才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这个意思很明显,如来想说的是,真悟空和假悟空之所以分不出谁是谁,就是因为两只猴子本来就是一体的。孙悟空在西天取经时,过分依赖武力,不服管教,肆意妄为,生出了“心魔”,这个心魔十分强大,集合了悟空身上所有的恶念,逐渐转化,成了第二个悟空。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六耳猕猴。

通俗地说,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的人格分裂体,但有趣的是,孙悟空和六耳猕猴之间的关系在唐僧师徒之间同样适用。我们可以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看成是唐僧的人格分裂体。孙悟空代表了唐僧敢于反抗,坚强勇敢的性格,猪八戒代表了唐僧好吃懒做,易受诱惑的惰性。沙僧代表了唐僧勤勤恳恳,踏实做事的原则。白龙马则是唐僧一往无前,决意西去的决心。

读过原著的朋友一定知道,孙悟空除了“孙行者”、“齐天大圣”、“美猴王”这些个花名之处,被叫最多的就是两个字-心猿。如第6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36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第46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

这些当中提到的“心猿”都代指孙悟空。提到心猿最容易联想到的自然是那个成语“心猿意马”,那《西游记》有了“心猿”,有没有“意马”呢。

当然有,《西游记》中曾明确地指出,白龙马就是“意马”,原著第30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讲的就是唐僧被黄袍怪变成了老虎之后,白龙马变成人形,请求八戒和沙僧前去花果山,将被师父赶走的大师兄孙悟空,也就是“心猿”请回来。

所谓的“心猿”“意马”都是在说一种意思,代表一个人的内心,好像有一只上蹿下跳的猴子,一只渴望奔跑的骏马,比喻无法专心,心思流荡散乱。《西游记》当中都在铺垫的“心猿”“意马”,绝不是写着玩的,而是在比喻取经人唐三藏的内心,住着一个孙悟空,一只白龙马。一方面渴望战胜一切,一方面又稳定持重,一路为真经而去。再带入到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的本性,可能寓意着唐僧在西行过程中,面临种种诱惑的考验时,也可能心动,遇到困难唐僧也可能会想到回家。

还有沙僧,除了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优点之外,他还有一样特别之处,那就是行为处事的中庸之道。西行途中,沙僧几乎不会与人争辩,受了委屈也一言不发。孙悟空多次提到,沙师弟经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人极度冷漠。

这每每孙悟空因为猪八戒的挑拨,被唐僧念起了紧箍咒,导致头疼发作的时候,这沙僧从不规劝师父,这也是一种性格上弱点。结合六耳猕猴与孙悟空本是一体,二心争斗的结论,自然推断出西行时,唐僧和徒弟之间的矛盾或者羁绊,其实也是唐僧自己内心深处的种种矛盾。

再结合历史事实,真正的玄奘西游,也只是他一个人而已,这种说法是站得住脚的。当然,这只是作家想要表达的一个侧面思想而已。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既能代表唐僧的思想,也有独立存在的意义,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的这么模棱两可呢?

这就要从《西游记》的内核思想来寻找答案了。提到《西游记》怎么都绕不开“心学”,书的开篇部分,就用了“元会运世”的宇宙观展开开卷诗,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中的“造化会元”就出自北宋心学大师邵雍的《皇极经世》,“会元”是“元会运世”的简称,是邵雍对宇宙生发产生的思考,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宇宙成毁的周期称为“一元”。

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元里就有十二会,一会就是一万零八年,每运三百六十年,一运有十二世,每世三十年。另外,原著在石猴诞生的章节还引用了邵雍的诗《冬至吟》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阻初起处,万物未生时。

意思是,冬天是生命的孕育期,天地交和后产生万物,石猴是从“天心”演变的。孙悟空的诞生是符合宇宙发展规律的,符合“天数”的,包含了“天心”。所以,石猴后来经历的一切大起大落,也都是心劫。

聪慧之心,勇敢之心,让他发现花果山的秘密,变身美猴王。好奇之心,求知之心,让他渴望永生,不远万里向菩提老祖求道。追求公平之心,渴求正义之心,让他反出天庭,与众神争威。狂妄之心,傲漫之心,又让他目中无物,遭受了五百年五行山的惩罚。暴虐之心让他头戴金箍,屡次受冤,取经途中的孙悟空一直在追问,哪有松箍咒,摘下这个铁箍。

结果唐僧不知道,观音不知道,就连金箍最初的主人如来佛也没有松箍咒,那最后孙悟空是怎么摘下紧箍的呢?取得真经被封为“斗战胜佛”后,孙悟空还是求唐僧摘下他的紧箍。唐僧说,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孙悟空一摸脑袋,这颈箍果然没了。

这一段就是标准的“心学”教科书。当孙悟空有了向佛之心,除了暴虐之心,头上的紧箍也自然而然地消失了,由心而起,再由心而灭。孙悟空拜师地点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在古代都是“心”的意思。

“斜月三星”更是“心”字的写法了。还有著名的故事“美猴王三更受道”更能展现心学的妙处。《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中,孙悟空被菩提祖师打了三下,表面上看是菩体祖师责怪孙悟空这也不学那也不学,挑三拣四。实际却是他暗示孙悟空三更时分,从后门秘密潜入,要私下传道。

这个故事的原形很多朋友都知道,《坛经》五祖弘忍大师,当时想找一个接班人来继承自己的禅宗衣钵,但是求佛问道的弟子实在是太多了,弘忍大师的首徒神秀,在当时几乎是内定的人选。神秀写了一首佛偈题在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时候外来求教的佛门弟子慧能来了。慧能看了看神秀的佛偈,觉得差了点意思,就自己写了一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就说得更清楚了,世间万物本就是无染无净,空无所有。学习佛法不能死板,要结合实际,拓宽眼界,慧能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所以他能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名句。

这五祖弘忍大师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他觉得慧能比自己的弟子神秀更有佛性,便“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当场会意,来了个三更受道,与师父彻夜长谈。弘忍大师还把自己的袈裟给了慧能,算是传国玉玺一样,指明了慧能是自己的接班人。从那以后,慧能就被尊为佛家六组。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说起这个六祖慧能,还有一个和心学有关的故事。在《坛经行由品》”中,六祖慧能在给弟子讲经时,忽然飘起了一阵风。旗幡随风飘动,一个弟子说是风在动,一个弟子说是旗幡在动。慧能就解释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慧能显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也和《西游记》的思想不谋而合。

《西游记》的点睛之笔出现在唐僧西行前,很多人劝唐三藏,道路艰险,山高水远,豺狼虎豹,妖魔鬼怪太多。去了有死无生,唐三藏就说出了全书最有名的那句话“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磨灭。

这里基本就给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定了性。一切由心魔而起,也会因心魔而灭。这是心学与禅学的高度结合了。这时就有人说《西游记》是一本弘扬佛法的书,全书最大的基调就是尊佛抑道。又举出了车迟国,灭法国,比丘国国王轻信道士,祸害百姓的例子。进一步证明了《西游记》对道家学派的鄙夷和批评。显然,这是没有真正读懂《西游记》内涵的论断。

《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后期,多多少少会受到这个时期的核心派别,阳明儒家心学的影响,而心学的本源正是建立在“儒释道”三家思想逐渐融合,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的。

孙悟空的诞生遵循了“自然之道”,是“天心”的产物,这就和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完全契合。《庄子·马蹄》篇描述的“至德之世”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小人君子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主张的最高道德就是像兽类一样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这一点也可以在孙悟空花果山那段,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的经历中找到依据。孙悟空曾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就罢了,一生无性。

这一段写的就是《庄子·逍遥游》中谈到的境界。“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一只猴子在修道之后能做到淡定从容,宠辱不惊,这就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道家的尊重和敬仰。

在“车迟国斗法”之后,孙悟空对车迟国王说了一番十分开明的话。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像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这句话其实不是孙悟空说的,而是作者本人想说的。那么既然《西游记》想表达的是“三教合一”,为什么又要写“车迟国斗法”,“灭法国杀僧”“比丘国吃小儿心肝”这样完全不利于道家的情节呢?

昨天我们分享《西游记》在明朝可是禁书中的禁书。作者讽刺了皇帝,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象的看法。但《西游记》真的一味吹嘘佛家吗?

其实也不见得。唐僧师徒在抵达灵山后,佛祖的弟子阿傩、迦叶二人,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也就是好处费。不给钱就不给经书,这居然还得到了佛祖认可,这样的情节也是在正面讽刺。

原著中乌鸡国国王敬佛爱佛,本来要被如来招去灵山,做一个金身罗汉的,可谁知这普贤菩萨在国王那受了点小气,便任性而为,安排自己的坐骑青狮将国王推到井中,霸占了人家国家整整三年。这怎么看都是普贤小肚鸡肠,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吼,篮子里养的金鱼祸国殃民,吃人无数,犯下种种恶行也被平安带走。

狮驼岭三大妖王青狮、白象、大鹏鸟。可以说是恶贯满盈,原著写道,人头发蹗成毡片,人皮肉烂作泥尘,人筋缠在树上,干焦晃亮如银,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狮驼岭的妖怪不但吃人,而且折磨人,罪行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但是佛祖对这件事了如执掌,还问文殊和普贤。菩萨之兽,下山多时了。文殊道,七日了。如来道,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呢,不知那厢伤了多少生灵,快随我收他去。

这下明白了,这些妖怪下界作乱,基本都是佛祖安排的,原著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实锤,所以作者对于佛家也是赤裸裸地讽刺,只是“86版”《西游记》过于深入人心,美化了佛家,才让人产生了“尊佛抑道”的错觉。后来的电视剧也基本都按照类似的剧情拍摄,导致大家形成了固定的观念。

所以真正的“西游精神”只有读过书才能知道,当然我们也仅仅是分享了《西游记》的一小部分,大朋友带着小朋友一起读一读原著,进一步了解我国古典文化的艺术瑰宝。

- End -

欢迎分享朋友圈 转载请获取授权

-作者-

赵梓君,每天一篇文章,记录工作生活、读书学习的点滴。做一颗传播爱的种子。

公众号:赵君。写作不只是在记录,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