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说了什么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符合史实的)

三国演义说了什么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符合史实的)(1)

聊聊-三国

Tuesday

2019.1.22

三国鼎立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气象万千;

三国时期的军事,金戈铁马,气势壮阔;

三国时期的经济,变革重大,承先启后;

三国时期的外交,纵横捭阖,奇峰迭出;

三国时期的人物,英雄辈出,业绩昭著。

特别是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自宋元以来由于平话、戏剧、小说的传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三国演义说了什么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符合史实的)(2)

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宣传海报

“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说曹操,曹操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熟语,可见三国故事影响之深。

由于三国鼎立,“人谋”规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三国时期人物的复杂关系,他们的智慧谋略,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受到很多启发。这就是三国故事历久不衰,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

三国演义说了什么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符合史实的)(3)

《三国演义》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图

人们熟知三国历史,大多来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演史小说,演史情节多有虚构,但它又不同于时下的一些戏说电视剧,任情所为。

《三国演义》对历史的演说还是比较严肃的,它的虚构多为夸张,或张冠李戴,移甲作乙;或遥情想象,补充细节,很有分寸。

如何看待《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以及正说历史的关系呢?下面且听作者张大可来辩一辩。

三国演义说了什么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符合史实的)(4)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一部金戈铁马、异彩纷呈的历史活剧。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创业之主,以及三方的谋臣武将,个个超群绝伦,他们在暴风骤雨般的激烈斗争中展示人生抱负,不失时机地建功立名,创造了一个时代……

探索“正史”

三国演义说了什么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符合史实的)(5)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演义》,为了顺口,流传中去了一个“志”字。

《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功的演史小说。演史小说,目的是普及历史,要人们记住历史,敬畏历史,给人以借鉴,宣扬某种精神。

演史小说的前身,多是宋元平话。宋代积贫积弱,外患严重,统治者醉生梦死。有识之士,以平话戏曲宣传历史知识,唤醒民众,居安思危。

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有借鉴的实际意义。但为了人物形象的生动完整,往往有细节的虚构,并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以突出作者所要宣扬的精神。

三国演义说了什么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符合史实的)(6)

老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关羽是忠义的化身,曹操是权奸的化身,这几个人物虚构较多。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现在有人做了文本对照的计量分析,有63% 言之有据。

《三国演义》半文半白,许多段落在《三国志》中可以找到。诸葛亮等几个人物的细节虚构,占了《三国演义》虚构的一多半。如果进一步做分层次的计量分析,那《三国演义》就不是七实三虚,而是八实二虚,即80% 以上的描写有史实根据。可以说细节虚,主线实;枝叶虚,主干实。

因此,我们要极力避免两种偏向。

一是研究《三国演义》,不能不重视历史,要研究历史,对照历史。如果不懂历史,又不肯下功夫,往往以“虚构”二字涵盖一切,可以说带有这种偏向的研究,就是在“虚构”中研究,所做的艺术分析,也自然是“虚构”的分析,使读者不得要领。

反过来,另一种偏向,研究历史,正说历史,也不能不研究《三国演义》的艺术虚构,否则会把《三国演义》看成戏说历史。正说三国历史,就要处处批《三国演义》,同样是一个大错误。

考究“虚构”

三国演义说了什么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符合史实的)(7)

对于《三国演义》中历史人物情节的虚构,还需要做进一步分析。

以诸葛亮为例,他的出场是刘备三请诸葛亮。

《三国志》记载只有“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而《三国演义》竟用重笔描写,在第三十七回和三十八回两个回目中,从年底到来年的阳春三月,“凡三往”,洋洋洒洒五六千字,许多情节都为虚构。

特别是刘备最后见诸葛亮,不仅“斋戒三日,熏沐更衣”而往,而且到了草堂,见诸葛亮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于是“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刘备立等达数小时之久。这一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刘备礼贤之诚,又烘托了诸葛亮的不凡,真是一箭双雕,生动地再现了君臣相遇,鱼水情深的场景。

三国演义说了什么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符合史实的)(8)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

实际生活似乎不大可能如此,但这一改天换地的君臣相遇,如此这般才能见其不同凡响,使人深信不疑。

由于“凡三往,乃见”这一大前提史实是真实的,其中的细节描写不过是遥情想象,这等虚构,不是子虚,而恰恰是补充了史实,因此,它不是虚构,而是艺术真实,补充了被史料省略了的实际上理应发生的事实,只是略显夸张而已。

再如诸葛亮舌战群儒,也是遥情想象。诸葛亮过江谈判,说服孙权抗曹,帮助刘备夺荆州,孙、刘双边平等同盟,这是何等大事,何等艰难的谈判!舌战群儒,既刻画了诸葛亮,同时也是补充了在实际谈判中讨价还价的历史真实。

再如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大前提真实,细节虚构,这些地方就不能以文字的计量统计来判定真实。其他如神借东风、三气周瑜、抢占彝陵、智算华容道等为小说家的增饰,用以烘托诸葛亮的多智,这些地方是枝叶虚,主干实。

“史笔”与“文笔”

三国演义说了什么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符合史实的)(9)

罗贯中画像

《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写赵云七十岁,能连斩五将的战斗场面,纯属子虚,但在总体结构上,仍属枝叶,不是主干。这等虚构,只是热闹,也给赵云一个回光返照。这一回写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先胜后败,而赵云是全军而返。这里写赵云还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夸张先前的实有胜利用以冲淡失败的阴影。这些地方的虚构,是完全的小说情节,但罗贯中仍然要捕捉一些史影。

小说家创作,因文生事,即按情节发展编造故事;历史学家创作,以文运事,即用文学之笔写实有之事,二者完全是两回事。但在操作中却有交叉,以及难点、盲点,掌握分寸就是大手笔。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兼有史笔与文笔之长,章学诚七实三虚的直感,可为定评。罗贯中以讲史为主,以警世为用,所以读《三国演义》,不带几分历史眼光,以戏说观之,则不得要领。同理,正说三国,如果以《三国演义》为靶子,以戏说眼光看演义,同样犯错误。

《三国十二帝》

基于上述构想,近期有本新书已经上市,叫做《三国十二帝》,这本书着重不是三国演进的历史过程,而是三国鼎立是如何形成的,曹、孙、刘三家何以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由弱变强,取得胜利。因此,作为三国人物,当以三方创业之主为中心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张大可,之前著有《三国史研究》、《三国史》、《三国人物新传》等经典好书,尤其是1988 年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初版的《三国史研究》,评述了三国时期的一些重大史事与人物,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在这本《三国十二帝》不仅能让读者了解有意思的三国史实与三国人物,更在许多层面,用历史人物们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去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告知我们其中的人生哲理。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善读历史,感悟人生。

三国演义说了什么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符合史实的)(10)

《三国十二帝》

◆ 基于史实,介绍曹操、刘备、孙权等十二帝的成长历程。

◆三国史研究专家作者从历史角度专业点评那段是是非非的历史!

◆作者从专业角度描写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

◆曹操、刘备、孙权均人中豪杰,正因为有了这三人,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帝王,直至最终被西晋取代。

三国演义说了什么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符合史实的)(11)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一部金戈铁马、异彩纷呈的历史活剧。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创业之主,以及三方的谋臣武将,个个超群绝伦,他们在暴风骤雨般的激烈斗争中展示人生抱负,不失时机地建功立名,创造了一个时代。曹操、刘备、孙权都有实现一统天下的壮志,但又全都是失败的英雄,三分归一成就了司马氏。话说三国,到了结局不免是一曲挽歌。《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说得妙极了,正可以借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歌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文摘选于张大可《三国十二帝》序言部分-

* 今日话题 *

在三国时期,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本文留言区告诉我们❤

推荐阅读

《三国十二帝》

三国演义说了什么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符合史实的)(12)

作者:张大可

内容简介:

三国时期,群雄纷争,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因此,也出现了十二帝,但这些皇帝结局都不同,曹操、刘备、孙权堪称帝中佼佼者,但也有刘禅等一类的无能之辈,本书详细地描写了这些皇帝的在位状态及其最终的结局,这在写三国史的书稿中,并不多见。对人们了解三国的历史有参考作用。并且该书也不是讲说三国演进的过程,而是三国鼎立是如何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形成,是一部金戈铁马、精彩纷呈的历史活剧。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创业之主,以及三方的谋臣武将,各个超群绝伦,他们在暴风骤雨版的激烈斗争中展示人生抱负,不失时机地建功立名,创造了一个时代。曹操、刘备、孙权都有实现统一天下之志,当又全都是失败的英雄,三分成就了司马氏。

作者简介:

张大可,1949年生,重庆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先后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和秦汉三国史研究,在这两个学术领域发表论文100余篇,已出版学术论著《史记研究》《史记论赞辑释》《三国新注》《司马迁评传》《三国研究》《三国》断代史等。主编高校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等。有六部专著或省市级哲社优秀图书奖。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