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孩子有同理心(有同理心的孩子)

评价孩子有同理心(有同理心的孩子)(1)

文:小曳

拥有同理心,就是在和这个世界建立温暖的连结。他们的内心会更温暖、更善良。这样的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自带光芒。

近日,一个小男孩因为一个动作登上了热搜:

这个小男孩名叫韩昊霖,在最近热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饰演冬冬,他以一己之力支起天线,让邻居们看到了女排姑娘们为国争光的一刻。

采访中,韩昊霖和电影里小美的扮演者樊雨洁站在一起,雨洁在说话时,因为紧张,双手握在了话筒靠下的位置,导致麦离嘴巴有一定的距离,声音没有完全收进去。

韩昊霖见此情况,立刻伸手帮她把话筒往上扶了扶,雨洁的声音立刻就变大了。之后,他还一直面带微笑地看着雨洁。

因为韩昊霖的一个动作,雨洁立刻就放松了下来,此后的采访也变得更自如。

评价孩子有同理心(有同理心的孩子)(2)

因为察觉到雨洁的紧张,韩昊霖便细心地用扶话筒的动作帮她缓解情绪,还一直温和地注视着对方,帮助雨洁放松下来。

能够第一时间察觉到雨洁的情绪,正是因为韩昊霖有着同理心,所以他才能时刻注意到别人的感受,照顾别人的情绪,注意到很多人忽视的小细节。

李嘉诚曾说,真正的成功是同理心的成功。

拥有同理心的人,更能理解和照顾别人的情绪,自然也更容易收获别人的尊重和喜爱,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所以,这样的人,必定更容易获得成功。

拥有同理心的孩子,更温暖善良

西安有一个小男孩,为我们上演了暖心的一幕:

小男孩觉得消防叔叔们很伟大,于是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信里说:

“我希望这个世界永远不要发生火灾……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发明更先进的武器,来帮助你们灭火。”

他还带来了家里所有的冰淇淋,和自己存的14.7元,只希望消防叔叔们吃完能凉快一些。

评价孩子有同理心(有同理心的孩子)(3)

小男孩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能有多善良。

布琳•布朗博士在TED演讲中说,同理心是感受别人的感受,为了理解别人,我们必须先触碰到自己心里可以理解别人感受的部分,从而建立和他人之间的一种连结。

因此,拥有同理心的人更擅长换位思考,更懂得走到别人身边去理解和照顾对方的情绪,这样的人自然更温暖和善良。

评价孩子有同理心(有同理心的孩子)(4)

不仅如此,拥有同理心带给孩子的,远远不止内在的品质。

杜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曾经针对同理心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他们记录了超过750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发现那些在幼儿园时就表现出乐于分享、喜欢帮助别人的孩子,很多都考上了好的学校,找到了好的工作。

从这个实验,可以发现,拥有同理心的孩子,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有着更为出色的表现。

他们更能适应这个社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人生道路也会走得更加顺畅。

缺乏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规则的惩罚

著名心理学家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说,只有在内心感受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规则,孩子才能轻松自在地遵守。

也就是说,孩子只有真正地做到推己及人,他们才会自觉地遵守规则。

而一个没有同理心的孩子,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所以他们更容易触犯规则,损害他人的权益。

爱尔兰有一家咖啡店,会对吵闹的孩子收取15%的尖叫费,以此来维护其他客人的权益。

具体规定是这样的:

如果有一名孩子吵闹,多收15%的费用,每增加一名,就多收10%;

若超过4名尖叫儿童,则全家都会被请出咖啡馆。

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其实恰恰是一种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评价孩子有同理心(有同理心的孩子)(5)

其实,很多熊孩子做出的一些“熊操作”,本质上都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心理学家 保罗·吉尔伯特

人如果没有同理心,就会对自己在别人身上施加的苦难毫无概念。

2015年,荷兰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同理心较低会导致人的攻击行为变多。

缺乏同理心的孩子,无法感知到别人的痛苦,意识不到自己对别人的伤害,所以更容易侵犯他人,最后当然更容易受到规则的惩罚。

这样的孩子,无法融入人群,也很难走得顺畅。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是父母的责任

同理心是一种能力,可以经过后天的培养,而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带孩子多去接触世界

《最强大脑》有一个天赋极高的选手王昱珩,人称“水哥”,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一直为人称赞。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有一条非常突出的就是带孩子去看世界。

水哥经常带女儿去旅行,世界各地,尽可能地让她的视野更开阔,心胸更豁达。

他认为,一个孩子的见识很重要,没有见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评价孩子有同理心(有同理心的孩子)(6)

多让孩子去看看世界,他才能知道这个世界很大,人很多,心胸才能变得宽广和豁达,一个人只有自己豁达了,才能去理解和善待别人。

其实,让孩子多看看世界,并不仅仅指旅行,自然、社会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只要让孩子跨出自己的小天地,见识到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就可以开阔眼界。

眼界开阔了,才不至于像井底之蛙,囿于一方小天地,被狭隘的价值观所困。

2. 接纳和回应孩子的情绪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一位妈妈在怀孕之后,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大儿子,小男孩反应很激烈,生气地质问妈妈:你已经有两个儿子了,为什么还要生?

紧接着,他在一连串地为什么之后又伤心地发问:妈妈,你要再生一个,是想取代我和弟弟么?

面对儿子一连串的质问,甚至指责,妈妈没有生气,也没有敷衍,而是认真地听完后,温柔地告诉他:宝贝,在妈妈眼里,没有人能取代你和弟弟。

儿子似乎还是无法理解,抛出了一句,这简直没道理,妈妈听完,立刻询问:怎么没道理了呢?从而引导儿子说出心中真正的担忧。

在妈妈耐心的引导和安抚下,儿子敞开心扉,和妈妈来了一场仿佛成人间的对话,也渐渐打消了内心的不安,甚至开始和妈妈商量宝宝出生后该怎么应对他的哭闹。

评价孩子有同理心(有同理心的孩子)(7)

对于儿子过于激动的情绪,这位妈妈没有回避,而是认真地倾听,并且引导他说出内心的担忧,从而化解了孩子的情绪,简直堪称教科书级的示范了。

在孩子有消极情绪时,表达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并且正面回应,那么他们在未来,也会懂得理解和体谅别人的情绪。

而懂得体谅和照顾他人情绪,是建立同理心的第一步。

3. 教孩子学习换位思考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他说过,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有一次,他让儿子递一支笔给他,儿子没注意,把笔头放到了他手里,他立刻告诉儿子:“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过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

接着,他还举了几个例子,刀、剪一类的物品都是这样,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别人。

平时他就总对孩子们说,我们要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

叶圣陶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就是在教孩子们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考虑。

懂得换位思考,就是建立同理心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拥有同理心的孩子,可以更好地控制情绪,也能读懂别人的情绪,因此更能做到尊重他人,自然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

拥有同理心,就是在和这个世界建立温暖的连结。

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更容易做到感同身受,他们的内心更温暖、更善良。

这样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自带光芒。

愿我们的孩子能用自己的同理心善待他人,同时也被他人善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