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代霸主齐桓公 春秋战国的达人们
第一节、 齐桓公———春秋首霸
一、 源远才能流长
齐国的缔造者是姜太公,姜太公姓姜或吕氏,名望、尚,字子牙,号飞熊,炎帝神农皇帝51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甚至成为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这充分说明了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理论的博大精深。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说。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音干——追求)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负命者上钩来!’”
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这段佳话也成就了周文王爱贤求贤的美名。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 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
封于齐后,太公以其超人的谋略智慧,结合当地实际,确立了务实求功的基本指导思想。制定了三大基本国策:“举贤尚功”, “因俗简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使一个“地薄人稀”的荒僻之地变成“世为强国”的大齐。
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二、带钩救了命
话说在姜太公的治理下,齐国迅猛发展,“太公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今山东临朐),北至无棣(今山东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建都 营丘。
时光流转,齐国国君传到了第十四代齐襄公,真是有辱祖先,襄公当政,政治腐败,诛杀无常。
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连累,遂离开 齐国。公子小白由大夫鲍叔牙护送逃到莒国,公子纠则由大夫管仲护送逃到鲁国。不久,齐国发生动乱。公元前586年,作恶多端的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国国君。但仅过了不到一年,公孙无知又被渠丘大夫雍林所杀,齐国一时没有了国君。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想回国继承君位,权力之争自然在他们之间展开。小白得到鲍叔牙的辅佐,国内又有大族高氏、国氏做内应,形势非常有利。但公子纠的辅佐管仲则足智多谋,他争取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又自告奋勇率兵在莒国通往齐国的必经之路上拦截归国的小白。
管仲是个神箭手,远远看见小白的队伍,先布置好伏兵,自己搭箭开弓,只听嗖的一声,一箭恰中小白的带钩。这带钩古又称“犀比”, 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的。想必公子小白的应该是青铜的吧,这次可不是装饰品了,那可真成了救命符,只听当的一声,箭落了地。只见小白应声倒在车子上,管仲远远地一看,心中大喜,哎呀,除掉了政敌,自己的主子那不就是国君了!唱着歌打着呼哨回去报告了。
公子纠一听哈哈大笑,张灯开宴,先喝个庆功酒,然后再有说有笑慢慢上路,反正不急,齐国已经是攥在手中了,先慢慢领略这路边的风景。
再说公子小白,一看管仲走了,心中暗喜,催动部下,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在高、国二族的接应下,捷足先登,即齐国国君位。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齐桓公。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公子小白成了国君齐桓公。而日后他的得力助手管仲就这样送了一礼。
公子纠一听小白继位傻眼了,气得直跺脚,头上冒烟,率领着鲁国军队来打了。可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桓公又派鲍叔牙率齐军围鲁,迫使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并请求把管仲交付齐国。
原来这是鲍叔牙的主意。管仲是的叔牙的好朋友。管仲名夷吾,颖上 (今安徽颖上)人。鲍叔深知管仲的为人,坚信管仲是一个难得的治国之才,只不过没有遭逢明君和时运而已。管仲非常感念鲍叔的知遇之恩,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史称“管鲍之交”。
可是桓公怎么也忘不了那一箭之仇,心里总是疙疙瘩瘩,要不是带钩一挡,自己不早就到那边去了!恨不能马上杀了管仲,以解心头之恨。“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 也。’于是桓公从之。”(《史记﹒齐太公世家》)
桓公为君,鲍叔牙立了头功,所以在齐桓公提出要任他为国相,可他坚决辞让而推荐了管仲。他对齐桓公说:“如果您想治理好齐国,我就可以帮助您做到这一点;但如果您想成为天下的霸主,那么非管仲任相不可。”
可贵的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捐弃了前嫌,打破了传统的“贱不能临贵,贫不能使富,疏不能制亲”的用人体制,任管仲为相,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说,日后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首先应得益于他宽广的胸怀。那句话怎么说来:世界上最宽广的是陆地;比陆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明君不计私怨,以宽广的胸怀为贤臣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贤臣辅佐明君开创了彪炳千古的业绩!真是君臣相得益彰,《史记》称“桓公以霸,力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三、超男选秀赛
姜太公被封到齐国时,周公旦曾问他治齐的方略,姜太公回答说:“举贤而上功”。此后“举贤”就成了齐国政治的传统。 话说卫国人宁戚听到齐桓公举贤的消息后,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贫民一个,苦于没人举荐自己。不过他下定了决心:不能再做宅男了!做就要做一个超男!
于是他心生一计,替一个卫国商人赶着货车来到齐国。 他们赶到齐国国都时,已经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门的外面。 真是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 说来也巧,这一天,齐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宾客,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让开。迎宾队伍中的随从很多,火把也很明亮。这时,宁戚正在车下喂牛,远远地望见了齐桓公,宁戚认为机会到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赶快表现一把吧!
只见宁戚一只手给牛拌草喂料,一只手拍打着牛角(没有乐器呀),扯开嗓门唱道:“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单布短衣适至干,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康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鲤鱼长尺半,敝布单衣裁至干,清早饭牛薄夜半,黄犊上坂且休息,吾将舍汝相齐国。出东门兮厉石斑,上有松柏青且阑,粗布衣兮纭缕,时不遇兮尧舜主,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将与尔适齐国。”
这歌唱的,虽然没有鲜花与掌声,但不乏粉丝,最大的粉丝便是齐桓公。他正走到这里,听得这歌声,虽然旋律不是很优美,音质也没有磁性,可是觉得这歌词不一般,有深意。觉得这人颇有来头,便命管仲去察访一下。你看这就是齐桓公的伟大之处!善于发现人才!
第二天,管仲去见宁戚,说明来意。不料,宁戚只是说:“浩浩乎白水。”管仲一听很玄乎,自己智商这么高却不解其义,身为一国之相,又不好再问,回到家里愁得食不甘味,坐卧不宁。管仲妻问有什么事愁得这样,管仲叹口气说:“咳,人家说的话,我都听不明白,你一个妇道人家能懂什么。”
管仲妻子不服气地说:“不要瞧不起人。老、弱、残、少者,一样能做大事。昔日先君姜太公,七十多岁了,还在朝市杀牛当屠户,八十岁才被周文王拜为太师,伐纣灭商,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九十多岁封于齐国当了国君。您能以为他老了就不行吗?商朝初期,有一个叫伊尹的人,原本是有莘氏随嫁的一个奴隶,汤公见他有才能,立他为三公,他把国家治理的很好。你能以为他出身微贱就无能吗?圣子五岁,帮助禹治水,出了好多好主意,禹都非常佩服他,你能以为他年幼就不行吗?牛犊刚生下来,站都站不稳,但用不了几年,就胜过其母,你能以为它弱就不行吗?”
管仲被妻子说得满面羞愧,便对妻子说:“桓公让我去察访一个从卫国来的人,这个人叫宁戚,我去了后,宁戚只说了一句‘浩浩乎白水’,我不知道他说的什么意思,故忧愁万分。”妻子一听,微微一笑说:“人家不是已经把意思明明白白告诉你了吗?古诗《白水》里有这样的句子‘浩浩白水,倏倏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意思不是明摆着愿意听齐王的召唤吗?”管仲恍然大悟,更加佩服宁戚的才华,立刻上朝奏知齐桓公,说宁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建议宁戚做大司田(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
不料,好多大臣不服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这里又不远,不过五百里路,不如派人到他的家乡打听打听,如果他确确实实是贤能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齐桓公说:“不可,如果派人去打听,假如他得罪人太多,那里的人肯定过多的是说他的种种陋习,说的他体无完肤,这样他的才能和美德就被掩盖了。作为一个人谁又能做到十全十美呢?到那时我们又怎么能敢重用他呢?用人就要用人之长,而不是用人之短。”(这真是用人不疑,而正是这一点,很多君主是做不到的,也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于是齐桓公力排众议,决定给宁戚先修豪宅,自己戒斋五日,亲自去请宁戚。宁戚深受感动,从此,一心一意辅佐齐桓公,为桓公霸业的创建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了能发掘更多的人才,桓公还实行“三选法”,就是让地方上推荐优秀人才,经考察试用后确有能力的,国君任命为适当官员。地方官吏如果压制埋没人才,就要治以“蔽贤”、“蔽明”罪。
同时,齐桓公还极力引进外国的人才,他选了几十个人,给他们配备好马匹、车辆和足够的钱粮,把他们派到外国去,想办法把外国的能人请到齐国来。刘备三顾茅庐为众所周知,而齐桓公曾五度求贤传为佳话。齐桓公听说有个有才德而隐居的人叫小臣稷,便亲自去拜访,可一连去了3次,稷就是不露面。好多官员劝齐桓公不值得为一个不知是否有真实本领的隐士费神劳力,齐桓公却乐此不疲,结果第5次才见到了小臣稷。小臣稷被齐桓公的真诚所打动,毅然出山做了齐桓公创立霸业的助手。
齐桓公不但唯贤是举,而且从谏如流。有一天,齐桓公在读书,一个善做车轮的木匠在院子里干活。那木匠看到桓公读书十分认真,就对桓公说:“国君您是在看古人没什么用的东西啊。”
桓公愿闻其详,那木匠不紧不慢地说:“我是从我制作车轮的事情推测
四、当上了大班长
话说齐桓公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又有桓管五杰一帮才干的料理,那日子过得叫一个“滋润”,叫“蒸蒸日上”啊!可是桓公环顾天下,感觉不妙!目下这个班集体是一盘散沙,班风松散,纪律涣散!班主任周天子是有心无力,有名无实。各位小组长也不拿他当盘菜了!看来得选一个能力强的好班长,出来好好整治整治,不然这班集体,哪还叫集体,那叫解体!
可是这班长,叫谁来当?比比看,那也不是吹,除了我齐桓公姜小白,论资格,论实力,论威望,他们谁能比!看来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得露两手表现表现!不然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有几把刷子!
(一)创霸中原
从哪里下手呢?嗯,先从身边吧——鲁国!想当年自己流落在莒国,很落魄,很无助的时候,你鲁国竟然帮助公子纠来整我,今非昔比了,敲打敲打你,让你吃点教训!于是就有了下面一幕:
公元前694年,齐国兴兵伐鲁,两军战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可是齐军出师不利,鲁军在曹刿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以弱胜强。这就是著名的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同年六月,鲁国侵宋,齐、宋联军打败鲁国。公元前681年(齐桓公5年),宋国发生内乱,齐桓公奉了周厘王的命令邀集宋国、陈国、蔡国、郑国、遂国在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境内)开会,平定宋国的内乱。当时遂国(鲁国的附庸国)没到会,桓公一看,不听话那就欠扁,一气之下就灭掉了遂国。
公元前679年春,齐、鲁、宋、卫、陈、郑等国在卫国的鄄相会,齐桓公主盟为诸侯长,这是其称霸的开端。公元667年冬,周惠王派使者到齐,正式赐命桓公为诸侯之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才确立下来。 这大班长就算是当上了!
(二)勇攘夷狄
这当家的不行了,外人就欺负。当时被称为戎、狄、蛮夷的少数民族,一看这周天子软弱无力,乘机向中原发展势力,向华夏诸国发动进攻。较弱小的诸侯国难以自卫,迫切需要大国给予支援。齐桓公自然就站出来了,谁让自己是班长来!
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犯燕国,齐桓公率军北伐打退了山戎的进攻,他乘机劝燕庄公“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史记姜太公世家》)。
公元前661年,狄人伐邢,桓公派兵,打退狄人。不久,狄人又攻邢国。齐桓公再邀宋、曹两国出兵救邢,并把邢国的都城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县西),又帮助邢国筑城,救助邢国难民。
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灭了卫国。齐桓公邀宋国出兵,救卫,收拢卫国难民,重建卫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救助卫国大量财物。为此,《左传》载:“迁邢于夷仪,封卫于楚丘。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你看,齐桓公这一系列扶危救患的行动,行侠仗义,多么像世界维和,这就是班长的责任!他自然在班集体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得到了最多的选票!
(三)共尊王室
齐桓公的聪明就在于 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没忘了自己是谁,自己是班长,上面还有班主任。所以他就一直以“尊王”为口号,突出周王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权威,从而展开一系列的称霸活动!这恐怕算是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吧,以后让曹操学会了。
当齐桓公在中原和北方忙活的时候,南方大国——楚国也没闲着,不断北侵,兼并了许多小国,又连年伐郑,威胁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军队,兴师伐楚。双方对峙于楚地的陉。楚成王慑于齐桓公兵多势众,只好请求和议。于是齐桓公退兵,陈师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与楚订立了召陵之盟,消除了楚对中原各国的威胁。
此后,齐桓公又几次下通知,让诸侯们来开会,著名的葵丘(今河南兰考县东)之会,使齐桓公霸业达到了最高峰。公元前651年,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会盟于葵丘,周襄王特地派遣代表送来祭肉,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其霸主地位结束,齐国亦从此开始走向衰落。
在《史记﹒齐太公世家》的结尾,太史公说:“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论语宪问》)
齐桓公当政四十年,选贤任能,注重改革,并注重结盟修好,减少了相互间的战争;尤其是援助弱小国家抵御强悍的戎狄侵扰,这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是有积极意义的。齐桓公霸业在春秋时期属于开创,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有很有益的!
最后本人赋小诗一首,算是总结吧:
咏齐桓公
春秋五霸推齐桓,
选贤任能相管仲。
九合诸侯匡正义,
尊王攘夷盖世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