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与新年,新年与春节

01今天是立春

今天是立春,是庚子年的最后一天,明天就是辛丑年的新年了。

再过几天就是除夕,原来是叫“岁除”。顾名思义,意思就是去除过去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迎接新一年的开始。

元旦与新年,新年与春节(1)

宋·戴复古的《除夜》诗: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

过去大家都以为新的一年是从大年初一开始的。其实不是。

元旦与新年,新年与春节(2)

02一年的起始是在哪一天?

一天的起始,据说在夏代是平旦即天亮,在殷商是鸡鸣丑时。从西周开始就是以夜半子时,也就是以没有太阳的“零点”作为一天的起始,而不是上一日的24点。

一个月的起始,是以没有月亮为标志,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月初第一天是没有月亮的。月亮消失的那一天叫“晦”日,第二天是“朔”日,即下一个月的“初一”。

一个回归年度的起始,在商代以前是以看不见大火星来作为标志的。秋分时,“大火星”走到离太阳很近的地方,几乎是与太阳同出同入。但由于太阳太亮了,所以我们就看不见大火星,古人称之为“日躔”。于是商代的人就以秋分的那一个月作为岁末,而以秋分后的下一个月作为新一年的正月。

古人把一年的十二个月与十二个“地平方位”相结合,春分是卯,秋分是酉,夏至是午,冬至是子。子午与卯酉构成的十字,古人称作“二绳”。

“子”是十二地支的起始,也是万物由死而复生的起始,所以把位于“子”的冬至日作为一年的起始是很合适的。而且随着数学的进步,历法也越来越精确。古人在长期的观测中发现,一年中的秋分和春分日很难固定在某一天,而冬至和夏至日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到了西周晚期就修改历法,以冬至日作为一个回归年周期的终结与起始。

在西周晚期之前的历法,是以农业为周期,因此一年只有春秋两季。冬至后的下一个月还是数九寒天,北方还天寒地冻,大地都没有回暖。在四季的概念产生之后,这让人们无法感觉是春天。所以到西汉初年的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下令颁布了太初历,改寅月为正月,也就是以冬至后一个半月的“立春”点来作为岁首的正月。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农历。

所以根据现行历法,一年的起始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03属什么生肖从哪一天开始算?

既然立春是一个回归年的起始点,那为什么不是在太阳黄道的0度?因为现行公历采用的国际标准,是以太阳黄道的0度定为春分日,从立春到春分,在太阳黄道上相隔45度,时间上还要再过一个半月。太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太阴历是根据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由于东亚地区的文化传统讲究的是阴阳相合,所以采用的历法也是阴阳合历。除了以天干地支来表示阴阳之外,“月”要符合月亮的运行规律,“年”要符合太阳的运行规律。虽然通过插入闰月,并以二分二至来进行校正,但是月亮的周期还是不能平均地分配到太阳年中,所以就造成了作为一年起始日的“立春”日,与正月的初一常常是不能重合,有时是在初一之后,而有时是在初一之前的腊月。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重视的是生肖,生肖是重在年。

那么在干支纪年的历法中,属什么生肖,就不是按月的起始来计算,而是要按照年的起始来计算。也就是说,属什么生肖,不是从正月初一开始算起,而是要从一年的起始——立春开始算起。

而且不同地区所在的经度不同,进入立春的时刻也不同。2021年立春的时刻,是北京时间的2月3日22:58:39。这时地球运行到太阳黄道315度的立春点。在此之前出生的还是在庚子年,属鼠;在此之后出生的才是辛丑年,属牛。中国人的年龄习惯讲虚岁,实际上讲的是胎龄,只要跨一个年度就算增加一岁,所以2月3日上半夜前出生的孩子,到下半夜天亮时就已经是两岁了。另外,虽然整个中国都是采用的北京时间,却东西横跨了四个时区,乌鲁木齐到达立春点的时刻比北京要晚三个小时。

元旦与新年,新年与春节(3)

04春节的来历

辛亥革命之后开始推行的公历,规定把每年的一月一日定为“新年”。但既然“立春”是新一年的起始,于是民国二年时的内务部上奏袁世凯,建议一年过四个节:立春过春节,端午过夏节,中秋过秋节,冬至过冬节。

最后虽然只批准了春节,可是却把“春节”定在了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并没有与立春日相重合。这就是今天过“春节”的来历。春节就是过年。那“年”的字义又是什么呢?此外还有同样表示年的“岁”和“载”,都是什么意思呢?

元旦与新年,新年与春节(4)

05年、岁、祀、载的区别

《尔雅·释天》在解释先秦的纪年法时说:「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邢昺的《疏》进一步解释:夏曰「歲」,取歲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時一終,則以祀者嗣也。取其興來繼往之義。周曰「年」者,取禾一熟也。......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唐虞曰「載」,載,始也,取物終更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岁,是指岁星运行的周期。祀,是指后嗣者祭祀祖先的周期。年,是指农业的周期。载,是指装车。

元旦与新年,新年与春节(5)

元旦与新年,新年与春节(6)

“年”的本意是指一个农业周期的结束,指农作物的丰收。

《说文解字·禾部》年:谷孰也。从禾千声。甲骨文中的“年”字就写成:上面是一棵禾穗,下面是一个人,好像是扛着禾穗回家,也可以理解成举着谷穗在进行“丰收祭”。

商代的历法与农业年的周期是重合的。

秋分时,当年种的所有谷物都收获了,于是在年终的最后一个月,要举行“蒸尝之祭”,来祭祖、敬神,来感恩、报功。这就是过年的前身。后来就把“年”字从农业周期的结束,借用为历法周期的“年”。

“祀”是商代时的一种纪年法,本意是指祭祀的周期。

商人特别注重祭祀,他们以十天为一个小周期,几乎每天都要用不同的祭祀方法来轮流祭祀祖先。从父王一直祭到始祖,一个完整的周期就称为一祀。开始的时候,一祀可能只有八九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入祭祀的先王就越来越多,一祀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到商纣王帝辛的时候,一祀的周期是三十八旬,差不多是一年多。但这种祭祀方法只有商人才用,到了西周之后就不再有这种纪年法了。

“岁”的本意是指“岁星”,古时候称木星为“岁星”。岁星每十二年绕太阳运行一周,每年行走约30度。古人最早是用二十八宿来划分天区,每个天区并不是均等的。后来就把太阳黄道的一周天划分成十二个均等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名称,岁星每年经过哪个区域,就称“岁在某某”。“岁星纪年”也是一种很古老的纪年法。

“载”的本意是装车。车子到了目的地先要卸载,然后再装载重新启动了。

一装一卸、一始一终,完成一个周期。所以“载”这个字,最初是承载和开始的意思。

“载”用作“年”的意思,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朕在位七十载”。但是“载”这个字,要到战国时期的金文中才出现。况且在夏代以前,文字还没有出现呢。但是中国最古老的历法,是以“大火星”的出没来授时纪年。“大火星”即心宿二,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颗火红色的星,位于东宫苍龙七宿的中央。每年当春分时的黄昏,“大火星”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时,就是告诉人们该放火烧田、春耕播种了。而当秋分的黄昏,“大火星”在西方渐渐没入地平线下就看不见了。

这个月就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下一个月就是新一年的开始了。

元旦与新年,新年与春节(7)

06过年的本质

所以过年的本质,并不是吃喝玩乐,也不单纯是为了家庭团聚,而是要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不忘教会我们生存能力的祖先和养育我们的万物神灵,用祭祀的方法来报答他们的恩情。

最后再顺便说一句。现在流行互联网拜年,但拜年既然是为了除旧布新,就一定要耐心等过了初一的零点才从从容容地开始。

如果旧的年还没有过去,新的一年还没有到来,就急急忙忙地发信息,那不叫拜年,而只是在跟别人争先恐后。这不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元旦与新年,新年与春节(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