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第三折分析窦娥形象(关汉卿笔下窦娥冤悲剧形象)

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怜悯或恐惧之情,唯有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窦娥冤第三折分析窦娥形象(关汉卿笔下窦娥冤悲剧形象)(1)

这个观点一定程度上在《窦娥冤》中得到了体现。在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关于促进生产的改革。虽然当时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最大的获益者却是那些王孙贵族,地主官僚,而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在各种制度的压迫下,依然过着悲惨的日子。

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窦娥冤》

在关汉卿的笔下应运而生。在《窦娥冤》中窦娥的悲惨遭遇,就很好的体现了官府的黑暗与社会许多不平的现象。《窦娥冤》是关汉卿公案剧中的代表作,其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以当时社会背景真实的揭露对黑暗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窦娥冤第三折分析窦娥形象(关汉卿笔下窦娥冤悲剧形象)(2)

窦娥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子,3岁丧母,7岁时因父亲窦天章上京赶考无盘缠而被二十两银子卖到蔡家当了童养媳。结果成亲没两年,丈夫也死了,留下老少寡妇相依为命。

也正是这二十两银子奠定了窦娥苦命女人的厄运,而这种厄运的产生也是当时封建社会下对女性的不公。

窦娥是最底层勤劳,善良的百姓形象,她从未想过要伤害别人,且活着成为了这个苦命的女人唯一的追求。

窦娥婆婆外出讨债,赛卢医见财起意想要谋财害命。被张驴儿父子所救,也就是这一次的相救,把窦娥的悲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窦娥冤第三折分析窦娥形象(关汉卿笔下窦娥冤悲剧形象)(3)

这张驴儿本是地痞无赖,见窦娥婆媳无依无靠,借机要挟逼迫婆媳二人嫁与他们父子二人,以达到吞并其家产的目的。窦娥本性刚强,严厉的拒绝了其要求。

在这里,封建社会下黑暗势力的压迫,让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同命运抗争,恪守妇道的女性悲剧形象。就连活着这样一个小小愿望都被现实击得粉碎。

为了达到强娶窦娥的目的,张驴儿设计毒害窦娥婆婆,谁知反而将自己的父亲毒害。张驴儿逼婚不成,反而毒害了自己的父亲。

张驴儿伺机要挟窦娥嫁给他,如若不从便要选择报官。窦娥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官了。”

这个时候的窦娥对官府是抱有希望的,她认为官吏能够帮她查清事实,能够为民做主,所以她选择了官了。也就是这一种相信,将《窦娥冤》里的“冤”字刻画的更加悲愤。

窦娥冤第三折分析窦娥形象(关汉卿笔下窦娥冤悲剧形象)(4)

张驴儿嫁祸给窦娥,一纸诉状将窦娥告到了楚州衙门。“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时楚州官吏收了张驴儿的钱财对窦娥严刑拷打,逼迫她招供。三次打晕在了公堂之上。

楚州官吏得知窦娥很孝顺,于是将她婆婆抓来,窦娥眼睁睁看着年迈的婆婆挨打,只好含冤招了供。

这个时候的窦娥看清了官府的黑暗事实,她的反抗意识也开始觉醒。前面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贞洁进行反抗,她的反抗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是无力的。

在赴刑场的路上,窦娥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喊出“衙门自古朝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临行前,她指着天发了三个誓言“血溅丈二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三年大旱。”

在这里她的反抗精神有了实质性的提升,所反抗的对象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封建社会下的黑暗。以至于许下三个根本就不能完成的誓言。最终感动天地,窦娥的悲愤与冤屈在这一刻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窦娥冤第三折分析窦娥形象(关汉卿笔下窦娥冤悲剧形象)(5)

窦娥不向命运低头,不向黑暗的封建社会低头,其表现出来顽强斗志。都代表着当时生活在最底层人物的精神面貌,渴望含冤受苦的百姓能够申冤得雪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反抗与觉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