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和人终究是天壤之别(网友吵翻了天的)

最近,网友都吵翻了,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甚至这个话题还吵上了热搜,看来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问题,混乱的不是一小部分人,而是绝大部分人都处于混乱之中。

外星人和人终究是天壤之别(网友吵翻了天的)(1)

写手君先说说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我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体验吧。

在开始的时候,我几乎毫无疑虑地说是“斯人”,并斩钉截铁地说,我读书的时候就是这么读的!说这句话的时候,毅志非常坚定,且不容置疑,谁跟我来置疑,那么谁肯定是脑子混乱了。但是后来,写手君自己也混乱了。

外星人和人终究是天壤之别(网友吵翻了天的)(2)

外星人和人终究是天壤之别(网友吵翻了天的)(3)

外星人和人终究是天壤之别(网友吵翻了天的)(4)

因为看了几个版本的语文课本,以及包括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后,里面写的赫人是“是人也”,如果说语文课本可能还会有错印的概率存在,但是古籍,原著作者孟子人家写的也是“是人也”,那就是百分百不会有错的了。

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自1961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以来,历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他们也查阅了众多古籍,查阅的结果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外星人和人终究是天壤之别(网友吵翻了天的)(5)

看到这样的真相后,写手君当时整个人都不好了,有点崩溃,难道真的是我记忆错乱了吗?记得读书的时候明明读的是“斯人”啊,怎么忽然就变成“是人”了呢?

事实上,坚定地认为是“斯人”的群体中,70、80后居多,而90后、00后基本上都认为是“是人”,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四代人,会出现泾渭分明的两种记忆呢?

外星人和人终究是天壤之别(网友吵翻了天的)(6)

这事看上去挺玄乎,于是有人说,这是曼德拉效应。

外星人和人终究是天壤之别(网友吵翻了天的)(7)

曼德拉效应是一个心理学上的词汇,这个词汇和前南非总统曼德拉有关,2013年的时候,纳尔逊·曼德拉去世,然而,曼德拉去世的消息一出,网友们开始纳闷,他不是已经去世了吗?不是在1980年遭囚禁时去世的吗?甚至还有人言之凿凿地说,他还看到过当时报道曼德拉葬礼的新闻,在电视上看到曼德拉家人的沉痛哀悼等等。

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曼德拉明明还没死,大家为什么会集体认为他早就死了,甚至在脑子里还有他举行葬礼的画面?

外星人和人终究是天壤之别(网友吵翻了天的)(8)

当时,由于很多网友的这种集体性错误记忆,萌生了时空可能已经混乱了的想法。后来,这一现象被超自然现象研究者菲奥娜·布鲁姆(Fiona Broome)命名为“曼德拉效应”(Mandela Effect),即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可能导致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

我们再回到“是人”还是“斯人”这件事情上来,如果是个别人的记忆错误,那可能仅仅只是个人问题,现在出现了集体的“是人”还是“斯人”的争论,这事情就颇是耐人寻味了,那么这个事件算不算是曼德拉效应呢?

写手君认为,客观地说,应该算得上是曼德拉效应。如果算得上是曼德拉效应的话,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应?

外星人和人终究是天壤之别(网友吵翻了天的)(9)

其实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解释,那就是“以讹传讹”。

这件事本质上与曼德拉去世的消息公布时,网友们错愕的心情是一样的,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是,看到了假新闻,或者说是我们平时比较容易相信别人说的话。

在生活中聊天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把与某个人聊天的个别内容放在心里,可其实那个人传递给你的信息也是错误的,但以讹传讹之下,很多人都以为是真的,于是就出现了集体性错误的现象,特别是在网络比较发达的今天,自媒体的时代,一个错误信息的出现,可能会让很大一部分人出现集体性的认识错误。

而“是人”还是“斯人”的问题,可能还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网络或者自媒体,写手君认为,电视剧、编剧、作家也功不可没。

外星人和人终究是天壤之别(网友吵翻了天的)(10)

很多电视剧里,古文张口就来,可有一部分明显是错的,当然,对这种错误,有些是编剧或作家故意犯错或修改古文,目的是为了更加贴合作品,有的则是无知。

比如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很多人会认为这句话没错,因为它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但其实它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可怕的是,错误的句子读多了,读顺口了,再去读正确的原文,反而会觉得有些别扭,很多人甚至会认为“直教生死相许”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直教人生死相许”。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金庸和琼瑶的作品太深入人心了,这并不是他们无意识地犯错,而是有意识地犯错,可能作者当时想的只是想要更贴合小说,至于其他的没去想那么多。

还有“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通俗易懂,还朗朗上口,这同样是琼瑶化古诗词为己用的手段,原句应该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需要注意的是,琼瑶不只是简化了原诗词,“山无陵”被改成了“山无棱”,你不注意的话不一定会发现边旁的变化,稍不留神就会搞混,实际上一字之差,原句的意思也就发生了变化,原句要表达的是“高山被夷为了平地”,而到了琼瑶这里,意思变成了“高山没有了棱角”。

还有热播剧《人间至味是清欢》,会让很多人认为是诗词的原句,其实苏轼的原句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意思是说: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或者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平平淡淡才是真。

“斯人”和“是人”的混淆就是这么来的。当然,这样的事情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并不仅仅限于“斯人”和“是人”,比如说很多错假字,现在认为是通假字,实际上就是错着错着就成真的了,甚至被现代汉语字典吸收了。比如说“文身”这个词,现在很多人都用“纹身”,意思一样,读音也差不多,“斯”和“是”其实也是如此,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这”或“此”的意思。

此外,在“斯”与“是”这两个字之间,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不妨也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斯”这个字,一看就古意盎然,但是“是”就太常见了,太普通了,是属于现代文里才会用到的字,可是“斯”在现代文中就不怎么常见,所以,就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斯”字更适用于古文。可能有部分人觉得,天将降大任的就必须是“斯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